土茯苓的治病食療方有哪些

  關於土茯苓,料想也是一種中藥,土茯苓可以用來治病。現在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土茯苓的治病食療方,資料僅供參考。

  土茯苓的治病食療方

  1、治療急慢性腎炎,腎結核:土茯苓150g,水煎分三回服,每天一劑。可抗炎利尿。

  2、治療急性睪丸炎:鮮土茯苓120g,去須,洗乾淨,切片,加入清水500ml,煎沸後穩火再煎20分鐘,去渣。每天一劑,分三回吃飯前溫服。治療的時候忌茶和辛辣油膩之物。通常3至8日可治好。

  3、治療銀屑病:土茯苓60g,研成粗末,包煎。每天l劑,分兩回服完,15劑為一個療程。

  4、治療肺膿瘍:土茯苓150g,水煎,分兩回服,每天一劑。可清肺排膿。

  5、治療蟯蟲病:檳榔,土茯苓各30至60g,百部30g。把檳榔和土茯苓水煎後空肚子服用,每天一劑。接下來將百部水煎,外洗肛門,每天兩回。

  6、治療丹毒:土茯苓,野菊花各30g。把兩者放進鍋裡並且放入適量的涼水浸泡片刻,煎兩回後取藥汁,於一天內分兩回服完,每天一劑。

  7、梅毒:土茯苓160g,瘦豬肉100g,加水煮湯。具有除溼解毒,通利關節的功效,比較適用於梅毒或者因梅毒服汞劑而致肢體拘攣者。

  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全析

  【別名】冷飯糰、硬飯頭、紅土苓、土萆薢、山牛、土苓、山硬硬、飯糰根、山豬糞、毛尾薯、山遺糧、山奇良。

  【採製】 夏、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洗淨,乾燥;或趁鮮切成薄片,乾燥。

  【性味歸經】甘、淡,平。歸肝、胃經。

  【功能主治】除溼,解毒,通利關節。用於溼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癧,疥癬,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拘攣疼痛、瘰癧、瘡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60g;或入丸、散。或蒸露;或釀酒。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禁忌】肝腎陰虛者慎服。忌犯鐵器,服時忌茶。

  【備註】

  ***1***用本品治梅毒,可配合金銀花、白鮮皮、威靈仙、甘草等同用。現臨床上主要用於溼熱瘡毒,常與白鮮皮、地膚子、苦蔘、蒼朮等配伍同用。此外,本品近年來在臨床上用治鉤端螺旋體病,有一定療效。

  ***2***該品對於治療痛風也有一定療效

  除溼,解毒,通利關節。

  用於溼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癧,疥癬,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

  土茯苓的簡介

  別名:禹餘糧、白餘糧、草禹餘糧、刺豬苓、過山龍、硬飯、仙遺糧、冷飯糰、山豬糞、山地慄、過岡尤、山牛、冷飯頭、山歸來、久老薯、毛尾薯、地胡苓、狗老薯、飯糰根、硬飯頭薯、土苓、山遺糧、狗朗頭、尖光頭、山硬硬、奇良、白葜、連飯、紅土苓。

  性味:甘淡,平。

  歸經:肝經;胃經;脾經。

  功能:解毒,除溼,利關節。

  主治:治梅毒,淋濁,筋骨攣痛,腳氣,疔療瘡,癰腫,瘰癧, 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研末調敷。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乾燥根莖。

  生態環境:生長於山坡、荒山及林邊的半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