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瘡的治療手段

  褥瘡又名壓瘡,是由於身體區域性長期受壓使血液迴圈受阻而長出的一種面板病。下面小編帶你瞭解,希望對你有幫助!

  

  1、保持身體清潔,每天至少用熱水擦身一次,再用50%酒精在病人腰背部及受壓部位按摩約3~5分鐘,防止褥瘡發生。褥瘡初發期往往會出現面板變紅,必須馬上開始按摩,但按摩時不要在該處加重壓,可用拇指指腹以環狀動作由近褥瘡處向外按摩。

  2、使用枕橋是解除骨隆突受壓既簡單而便宜的有效方法。枕位正確適中,在床面上支撐病人時使病人的骨隆突與床面之間有空隙,其技術優點不但有效,而且花費極低。

  3、常規使用醫院床墊臥床不起的患者,側臥位時最好傾斜30度,對預防褥瘡較理想。

  4、深度潰瘍很難治療,有時需要在受損部位植皮。不幸的是,不是每個患者都可以作這種手術,特別是營養不良的虛弱老人。

  5、褥瘡治療比預防困難得多,早期褥瘡在消除壓迫後,通常可以自愈。服用蛋白質和高熱量食物改善全身健康狀況可加快癒合。

  褥瘡的常見患者

  系身體區域性長期受壓使血液迴圈受阻,而引起的面板及皮下組織缺血而發生水皰、潰瘍或壞疽。一般來說,長期臥床、體質衰弱、翻身不便及肢體感覺遲鈍者易患褥瘡,臨床上多見於以下三類患者:

  1、昏迷及癱瘓病人。

  2、臥床不起,體質衰弱的病人。

  3、骨折後長期固定或臥床的病人。

  褥瘡的分期

  1、淤血紅潤期:區域性面板受壓或受潮溼刺激後,出現紅、腫、熱、麻木或觸痛,有的無腫熱反應。此期應採取積極措施,防止區域性繼續受壓,使之懸空,避免摩擦潮溼等刺激,保持區域性乾燥,增加翻身次數。

  2、炎性浸潤期:如果紅腫部繼續受壓,血液迴圈得不到改善,受壓表面皮色轉為紫紅,面板因水腫變薄而出現水皰,此時極易破潰,顯露出潮溼紅潤的創面。

  護理重點是保護面板,避免感染。除繼續加強上述措施外,對未破的小水皰應減少摩擦,防感染,讓其自行吸收;大水皰用無菌注射器抽出水皰內液體***不剪表面***後,表面塗以2%碘酒或用紅外線照射,每次15分鐘,保持創面乾燥。

  3、潰瘍期:靜脈血液迴流受到嚴重障礙,區域性淤血致血栓形成,組織缺血缺氧。輕者淺層組織感染,膿液流出,潰瘍形成;重者壞死組織發黑,膿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感染向周圍及深部擴充套件,可達骨骼,甚至引起敗血症。

  褥瘡的預防措施

  預防的方法是避免區域性長期受壓,要定時翻身,最好每2小時至3小時翻身一次。經常按摩受壓部位,必要時用汽墊或海綿墊把受壓部位墊起,特別是骶尾部。在搬動病人時動作要輕快,避免推拉病人。要經常更換床單,保持床單清潔、平整、乾燥。排便後要及時清除大小便,用溫水擦洗避免區域性刺激,以防誘發褥瘡。

  預防褥瘡的發生關鍵應做到以下幾點:

  1、醫護人員應增加責任心。

  2、避免區域性長期受壓。對肌張力下降、腦出血及深度昏迷者應30~60min翻身1次,肌張力正常者應每2小時翻身1次,若有條件可採用各種醫療器械減輕區域性組織壓力或使之交替受壓,如脈衝式氣壓墊、噴氣式醫療氣墊。

  3、保持面板清潔乾燥。

  4、保持床面平坦、清潔、柔軟。

  5、改變區域性血迴圈,如可經常用50%酒精按摩區域性,然後外塗滑石粉每天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