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古人用土茯苓治療梅毒。現常用於梅毒、淋病、溼疣、衣原體和病毒等引起的性病,與苦蔘、蛇床子等同用,也可中西醫結合治療。下面小編和大家一起學習。

  土茯苓的功效

  土茯苓甘、淡,平,歸肝、胃經,具有利溼解毒,健脾胃,護肝臟,通利關節之用。《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濁,兼治楊梅瘡毒、丹毒。”並記載用本品水煨治婦人紅崩、白帶;《本草再新》亦謂之“祛溼熱,利筋骨”。本品原用於治療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劑中毒而致肢體拘攣者,療效甚佳,為治梅毒的要藥。

  土茯苓配防風辛溫上行之性以升脾陽,祛脾胃之溼,伍白芷除溼解毒,化濁闢穢。三藥相伍共奏化溼解毒,健脾益胃,護養肝臟之功。

  現代研究證實土茯苓可增加血尿酸的排洩,可用於痛風的防治;用於溼***痰***熱所致的其他病症如高脂血症、溼疹等亦有良效。

  土茯苓的作用

  別名:有山奇糧,冷飯糰,禹餘糧。

  藥性:味甘淡性平。

  功效:除溼解毒,利尿,通利關節。

  主治:梅毒惡瘡,癰腫潰爛。

  用法:煎服用量15至60g。

  注意:土茯苓淡滲之性,易於傷陰,肝腎陰虧者不宜服用。

  土茯苓為百合科多年生木質藤本植物光葉菝葜或者肖菝葜的乾燥根莖。土茯苓全年可採,以秋末冬初採收比較好。除掉殘莖和鬚根,洗乾淨泥土,然後再晒乾;或者新鮮面切成薄片,然後再晒乾用。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肝,胃,腎經。具有除溼解毒,利尿,通利關節的作用。可治梅毒惡瘡,筋骨拘攣,癰腫潰爛,汞中毒等症。

  土茯苓的禁忌

  肝腎陰虛者慎服。忌犯鐵器,服時忌茶。

  土茯苓的簡介

  土茯苓,中藥名。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乾燥根莖,其為多年生常綠攀緣狀灌木,多生於山坡或林下。入藥部分只選擇其乾燥後的根莖。常於夏、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洗淨後乾燥入藥;或趁鮮切成薄片後乾燥、入藥。味甘、淡,性平。有解毒,除溼,通利關節之功效,主要用於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溼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癧,疥癬。

  《本草綱目》認為土茯苓能祛風溼,利關節,治拘攣骨痛。中醫認為,土茯苓

  性平味甘淡,歸肝、胃經,有解毒、除溼、利關節等功效。西醫認為,土茯苓是一味作用較強的免疫抑制藥,是治療免疫病口腔和陰部潰瘍之最佳中藥。土茯苓也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牛皮癬關節炎、白塞病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與金雀根、山稔根、徐長卿、紅藤等同用。土茯苓對免疫病之過敏性皮炎、天皰瘡、溼疹等也有效。

  需要注意的是,《本草從新》指出,“肝腎陰虧者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