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的散文讀後感作文3篇

  劉墉的散文讀後感作文1

  讀了劉心武的散文《錯過》,我頗有感受。很敬佩他的這篇散文。我覺得他把人生看的很透徹。我也來談談我的看法把,可能無法和劉心武相提並論。不過對人生的參悟是由閱歷決定的,我只能把我所想的大聲講出來。

  時間如流水,機遇如薄紗,悄悄滑過你的指尖,拂過你的肩頭,也許你自己都無法察覺到。

  “錯過”也許當時會給你帶來消逝感和挫敗感。也許你會悔恨自己:為什麼沒有抓住呢?

  其實年華似水。有太多的無法捕捉。

  我一直認為每個人的一生在他出身時就已經註定。也許是我過於“迷信”吧。所以在我看來“錯過”了,你只要能去意識,學會在下一次去把握,那麼“錯過”似乎也是一種“獲得”。當然,如果上帝不再給你再來一次的機會,又何必讓自己沉浸在難過悲憤當中呢?

  如果錯過了,那麼就請讓它徹底錯過。

  請記住是徹徹底底 !

  我記得在學習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時,旁邊插有一幅圖片:一輛火車上擠滿了擁擠的人,人們都託著腮幫朝窗外看。

  當時老師說:這是人們在思家。

  其實我不否定。可我更多的認為他們在思考“得與失”、“錯過與抓住”。

  坐在馳騁的列車裡,身邊的景物都是一閃即逝,連看都看不清,何嘗談把握呢?就像在這樣科技發達的社會,有太多的錯過,可是命運不允許你停下腳步去釋懷過往,它推著你往前趕。因為不斷緬懷“錯過”的人總會在列車還未到站就下車,而堅持“下一次”的人最終在寧靜的終點畫上屬於自己在這個時代的句號。

  獨自一人、安安靜靜時是最容易鼓勵教育自我的。我常常一人時會悄悄地對自己重複這一句話:一切順其自然,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求都求不來。

  所以,“錯過”是註定,有時又何嘗不是一種“得”呢

  劉墉的散文讀後感作文2

  在當代文壇,劉心武是一位名人,不時在文壇內外引發震動。他曾寫出了《班主任》《鐘鼓樓》《飄窗》那樣直面現實的小說;也曾寫出了《劉心武揭祕紅樓夢》《劉心武續紅樓夢》那樣引發熱議的紅學著作。而在最新散文集《風箏點燈》***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中,劉心武則以細膩敏銳的筆觸,解析靈魂深處的溫情與灑脫,書寫堅守生命的智慧。

  《風箏點燈》中收錄了劉心武的散文新作。有劉心武對自己早年經歷的回憶,也有與師友交往的記述、追憶,還有關於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思考性文字。全書分“別生春天的氣”、“陽臺上的蝴蝶”、“有杯咖啡永遠熱”三輯,共30多篇文章。作家直面蕪雜紛繁的眾生相,將筆觸伸向人的心理層面,探幽掘微、深入剖析,所生髮出的見解不偏不倚,有助於大眾對世道人心和社會公義的認知。全書文字生動細膩,真切感人,文風嚴謹,給人以審美的享受。字裡行間流淌著深入的思考和誠摯的情感,給人以啟迪,發人深省。

  劉心武的散文,總是從平凡瑣碎的日常生活中,感悟人生,飽含著濃郁的人情味。看似平淡如水,卻耐人尋味。如在《風中黃葉樹——關於逆境的隨想》等篇目中,大至宇宙、人生、歷史,小至樹葉、水滴、雲朵,甚至風吼、鳥鳴,劉心武都能找到切入點,加以生髮,涉筆成趣。比如關於逆境,他寫道:“不要頌揚逆境,頌揚坎坷,頌揚磨難,頌揚含冤,那樣激勵不了逆境中、坎坷中、磨難中和被冤屈、被損害的人。要做的只應是幫助逆境中的人走出逆境,只應是儘量減少社會給予人生的坎坷,只應是消除不公正給予人的磨難,只應是儘快為含冤者申冤。”讀後,讓人有深刻厚重之感。

  劉心武的散文充滿了智慧的觀察與醒悟。他不僅提供了細膩的生活枝節,而且直接指向精神的核心,當然,還有他觀察世界的角度。如《炸醬麵》,一碗麵裡時空交錯,五味雜陳。“炸醬麵於我便包蘊著生活的常態之美。人在沙漠中渴望生命之綠,頭腦中未必浮現出風景名勝的修林茂竹,倒是很可能油然地顯現著家鄉最平凡,然而也是最生動的一角綠野。”而在《有杯咖啡永遠熱》中,世事多變,咖啡會涼,但有一杯咖啡永遠是熱的,那裡面滿溢著超越世態炎涼的寬厚與善意。這些都來自作家的切身體驗和對生活的深入思考,親切自然,讀來令人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劉心武散文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頌揚人性的真善美,揭示人性中的假惡醜,含有勸世的功能。如《蕭紅的神祕魅力》,寫蕭軍為人瀟灑,端木蕻良儒雅,駱賓基則是性情中人。在他們三人的家裡別的方面差異很大,有一點卻絕對相同——蕭紅的照片,大大小小,出現於各處,他們三位的妻子對此絕無意見,子女們也都安然接受。蕭紅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能讓這三位絕非庸常之輩的男士在穿越煉獄後,仍絲毫不減對她的摯愛?而且,這份摯愛還能滲透到他們後來的家庭生活中,這其中究竟奧妙何在?讀之,人與人的心靈交流令人深思,讓人在細細的品味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諦。

  劉心武為什麼這麼熱愛散文隨筆的創作?這是因為,對於他這樣一個勤于思考,時刻關注社會人生的作家來說,散文隨筆是最適合的載體,承載著作家對人生、人性的探尋,以及對人的靈魂深入細緻的開掘。他在序言中說:“好文章要見作者真性情,而且最好能為時代留下真痕真影,努力地探測人性,卻又不因時間的推移而黴變,甚至還能與最年輕一代的某些讀者隔代共鳴。”在現實生活和寫作裡,劉心武都堅持著一個原則,那就是:個體生命的尊嚴高於一切。而這也是他帶給我們的一句肺腑之言。

  讀完全書,感覺劉心武的語言樸實,似在拉家常,卻也散發著文字特有的詩意。劉心武說:“希望讀者能隨便翻翻,設若有那麼幾篇能引出您的一嘆一哂,一粲一顰,心絃微顫,思緒繾綣,我就滿足了。”此刻,傾聽一位智者侃侃而談,能讓我們靜靜地反省,心境漸漸變得更加純淨而美好。聽一聽劉心武的碎語,我們多少會得到一些啟發和教益。

  劉墉的散文讀後感作文3

  文章概括:一家人去果園採摘水果,果農說果子也會疼,摘果子前要先看看果把兒,來判斷果子是不是熟了,摸一摸他再把他摘下來,這樣果子就不會疼了。如果讓果子疼著了,那麼這個果子就會欠一點兒味道。從那以後,這一家人會知道:凡是世上稱得上是果實的事務,都不該讓他疼。

  看完這篇文章後,才知道原來果子也會疼呀,我們不該讓果子疼,是因為我們對自然的感恩。果園裡的那些蘋果、梨還有布朗,都是大自然的生命,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美味,我們要去尊重並愛護他們。面對自然的禮物,我們應該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那麼這些果子也會用他的最好的味道來回報我們對他們的尊重。

  這世上的一草一木,鳥語花香,都是我們的朋友。這讓我想起了一次在草原上騎馬的事。那天我要去騎馬,馬主人告訴我,你在騎它之前要先與它親近,摸摸它,和它玩一會兒,餵它些草料再騎上去,這樣馬就會很聽話,讓你玩個開心。我照做了,在騎馬的時候,我們好像心心相通,它歡快地跑著,我輕拉韁繩,它便停下來,偶爾回頭看看我,好像正回頭衝我笑呢!原來,讓馬兒聽話這麼簡單,只要你對它好,它就會用最細膩的愛作為回報。

  這還讓我想起課本後的一則小文的內容。那文章叫《馱水的日子》,講的是一名上等兵要馴服一頭犟驢,但他不象其他人一樣對犟驢又打又罵,而是有耐心地容忍著驢一次次摔下馱水的桶,就這樣日復一日,驢終於被上等兵馴服了,驢和上等兵也結下了深厚的情意。

  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我們把果子、馬還有驢等等這些有生命的世間萬物當作自己的朋友,那正是一個無比和諧的自然世界,也正是我最崇尚的莊子的理念:天人合一。這樣的境界,使我對自然中的花草樹木有了另一種理解,這是一種相互的愛與對自然的感恩,是在那藍天白雲下我們與世間萬物的深厚情誼。是呀,在這“無邊光景一時新”的春天裡,那奼紫嫣紅的花朵,那婉轉動聽的鶯歌,那潤物細無聲的春雨,無一不是這自然給與我們的恩寵,他們也是我們最親近的朋友,他們為我們付出的,是我們永遠也回報不完的。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去尊重那些稱得上是果實的事務,不該讓他們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