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孩子求知慾和好奇心的方法
當孩子學會說話,能獨立行走之後,外界呈現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新奇有趣的天地。孩子的提問是愛動腦筋、求知慾旺盛的表現,父母要善待孩子的提問,耐心傾聽和正確回答孩子的提問。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⒈提供給孩子體驗探索創造過程的環境
現代孩子的生活環境豐富刺激,但這些豐富大多數屬消費性的。面對五花八門的物品及電視節目,甚至我們父母提供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都是在既定的、有限的範圍內選擇、享受他人提供的成果,並沒參與探索創作活動的過程。我們說的這個探索創作活動的過程,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個嘗試錯誤、參與實踐的過程。好的教育環境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這樣的教育環境分為兩種:一是物質環境,家長可以為孩子佈置小實驗角、數學角、天文地理角等等,給他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如望遠鏡、放大鏡、地球儀,以此激發孩子的求知慾;二是精神環境,家庭成員之間應該互敬互愛、民主平等,父母本身應有很強的求知慾,熱愛知識,經常充實自己,由此給孩子帶來精神上的薰陶。
⒉鼓勵孩子邁出獨立的每一步
孩子天生好奇,勇於體驗,事實上這也是人類生存的本能。孩子降臨到這世界,所有事物對於他都是陌生的,本能驅使著他不斷地去探索、熟悉環境,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過程總是和恐懼依賴相伴而生。如果父母過於疼愛孩子,在孩子經歷新事物時,總是直接幫助孩子或直接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長此以往,孩子會習慣於依賴父母,不再獨立自主地去尋求解決之道,想邁出獨立這一步時,就倍感艱難。因此,父母要鼓勵並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我的經驗是瞭解孩子的獨立意向,放手讓他做想做又能做的事。當他學會自己洗手、自己排隊,自己做一切能做的事,甚至能獨立操作和解決一點疑難時,我總是給予表揚和鼓勵。
⒊支援孩子提問題
由於孩子對世界充滿著好奇,他們常常提出許多成人覺得很幼稚的問題,並刨根問底。有些父母由於工作壓力大,身心疲憊常常忽視孩子的提問,對孩子的問題置之不理,甚至對孩子的提問感到厭煩,這將導致孩子不敢或不願再提問;還有些父母對孩子因好奇而破壞家中的玩具或物件行為報以訓斥和打罵,這些做法都是不對的。
陳大偉列舉了一個假設的情境:春光明媚,一家人在郊外玩耍,小孩被飛舞的蝴蝶和蜜蜂吸引:“爸爸,蝴蝶飛舞為什麼沒有聲音,而蜜蜂飛舞有嗡嗡的聲音?”
第一種父母可能對孩子一頓呵斥,“不要來煩我!”孩子哭著傷心離開。這類父母沒有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孩子以後可能不再向你提出類似的問題。”第二種父母告訴孩子,“在蝴蝶飛動的時候翅膀震動慢,而蜜蜂飛行時翅膀震動很快。”孩子可能會點點頭,似懂非懂地離開。陳大偉點評說,“這裡有保護,但是缺乏引導。父母滿足了孩子的求知慾望,但也可以養成依賴的習慣。今後有了問題,他還會繼續問你,自己沒有學會動腦筋。”第三種父母可能讓孩子首先觀察蜜蜂和蝴蝶停留在花朵上是否有聲音;然後拿出一張紙,先用手提著它讓它在空中慢慢晃動,讓孩子聽一聽有沒有聲音,再用力吹動紙片,讓孩子聽一聽紙片發出的“嘩嘩”聲;最後把這張紙片交給孩子,讓他自己去玩。陳大偉認為只有第三種父母,才能稱得上有教育素養的專業的父母。
⒋參與孩子的遊戲
孩子喜歡玩娃娃家遊戲,在遊戲中他們會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扮演父母的角色,並將父母的工作情況與生活情況簡單地表演出來。通過遊戲滿足他們當父母的慾望。在遊戲中他還會發現新的知識,從而進一步激發他的求知慾。比如他想到雨地裡去玩,你就給他穿上雨衣、膠靴去玩吧;他要自己穿鞋,就讓他去穿,等他鞋和腳對不上號時再去幫他;要洗衣服,給他一塊肥皂,隨他去洗自己的手帕、襪子;想掃地,讓他掃,哪怕越掃越髒……父母要充分相信孩子,讓他們在滿足合理要求、親自實踐的同時積累經驗,體會成功的歡樂,從而進一步激發求知慾。
好奇心是求知慾的動力,是想象力的基石,是認識世界的驅動器。父母要善於細心地觀察孩子,從孩子的一舉一動和隻言片語中激發孩子的求知慾,這對培養孩子想象力和創造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