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堅持和貫徹群眾路線的著力點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在黨的政治生活中佔據極為特殊的地位,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過去長期實踐中,我黨在實施群眾路線方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做法,積累了成功的經驗,為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克敵制勝奪取政權和在建設時期攻堅克難推動社會進步提供了保障。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的群眾路線的貫徹實施較之革命戰爭年代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出現了脫離群眾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等不良現象。因此,當前必須根據時代的深刻變化找準堅持和貫徹群眾路線的著力點,把黨的群眾路線落實到思想與行動上,增強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實效性。
堅持執政為民是新形勢下堅持和貫徹群眾路線的思想基礎
任何一個政黨都有自己的方向目標和價值追求,為誰立命、為誰謀利始終是一個根本性、方向性問題。我們黨在長期的執政實踐中,形成了“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黨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這一執政理念展開的。正是因為這樣,我們黨才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擁護支援,凝聚起巨大的前進力量。因此,新形勢下貫徹群眾路線,必須堅持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真心實意對人民負責的精神,明確執政“為了誰”的問題。
樹立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關鍵是站穩群眾立場,堅持與群眾站在一起,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新形勢下要站穩群眾立場,就要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願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想問題、辦事情,必須時時為群眾考慮,處處替群眾打算,以群眾情緒為第一訊號,以群眾滿意為第一標準。每出臺一項政策,都要首先考慮群眾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擁護不擁護。每開展一項工作,都要少考慮點個人利益,多思考些群眾意願;少琢磨點上面知道不知道,多考慮些群眾需要不需要。
著力改善民生是新形勢下堅持和貫徹群眾路線的關鍵環節
民生連民心,民心聚民力。民生問題是群眾利益的最直接載體。抓住了民生問題,就抓住了貫徹群眾路線的關鍵。貫徹群眾路線,就必須堅持改善民生,從群眾最關心、最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入手,緊緊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繼續下大氣力解決好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使黨始終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同、擁護和支援。
說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新形勢下堅持和貫徹群眾路線,必須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實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千方百計幫助群眾解決最關心的就學、就業、就醫、養老和住房等方面的現實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要始終堅持民生為先、民生為重、民生為本,堅持把有限的資源向困難民眾傾斜、向農村傾斜、向基層傾斜、向社會事業傾斜,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有效協調利益是新形勢下堅持和貫徹群眾路線的內在要求
當前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尤為凸顯的一點是,群眾內部利益主體、利益訴求、利益表達和維護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如果說過去很長時間裡,群眾的生存狀況和利益格局比較趨同且簡單的話,那麼今天的群眾生態則是越來越差異化、複雜化,越來越多元、多樣、多變。
在利益關係多元化新的歷史條件下,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必須妥善處理好各方面利益關係,最大限度地贏得社會各階層群眾的擁護和支援,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此,要正確處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部分群眾的具體利益、眼前利益的關係,確保為人民服務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落到實處。同時著力處理好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關係,不斷保護和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
注重制度建設是新形勢下堅持和貫徹群眾路線的根本保障
制度建設更具有根本性、長期性和戰略性。堅持和貫徹群眾路線,同樣需要制度建設來加以保證。如果沒有一整套比較完善的有關密切聯絡群眾的制度,以此來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那麼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就很難落到實處。
在新時期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就必須遵循現代社會執政規律,依據現代民主政治理念和要求,大力推進群眾工作制度創新,從制度上保障群眾路線的落實。要在黨內把群眾路線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內容具體化,用切實可行的制度把群眾路線的要求確立下來。如通過制度規範群眾路線的內容和形式,使群眾路線逐步規範化;通過制度提高群眾路線的工作質量,增強群眾工作的有效性;通過制度糾正群眾路線工作中的偏差,有效防範執行群眾路線中出現的問題。同時,通過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疏導等辦法,以及現代科技手段,建立健全黨員幹部密切聯絡群眾、做好群眾工作的長效機制。這樣,就可以使貫徹執行黨的群眾路線常態化,讓走群眾路線成為黨員幹部的一種剛性需求。
(作者系中共廣東省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副教授、博士)
堅持執政為民是新形勢下堅持和貫徹群眾路線的思想基礎
任何一個政黨都有自己的方向目標和價值追求,為誰立命、為誰謀利始終是一個根本性、方向性問題。我們黨在長期的執政實踐中,形成了“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黨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這一執政理念展開的。正是因為這樣,我們黨才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擁護支援,凝聚起巨大的前進力量。因此,新形勢下貫徹群眾路線,必須堅持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真心實意對人民負責的精神,明確執政“為了誰”的問題。
樹立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關鍵是站穩群眾立場,堅持與群眾站在一起,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新形勢下要站穩群眾立場,就要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願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想問題、辦事情,必須時時為群眾考慮,處處替群眾打算,以群眾情緒為第一訊號,以群眾滿意為第一標準。每出臺一項政策,都要首先考慮群眾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擁護不擁護。每開展一項工作,都要少考慮點個人利益,多思考些群眾意願;少琢磨點上面知道不知道,多考慮些群眾需要不需要。
著力改善民生是新形勢下堅持和貫徹群眾路線的關鍵環節
民生連民心,民心聚民力。民生問題是群眾利益的最直接載體。抓住了民生問題,就抓住了貫徹群眾路線的關鍵。貫徹群眾路線,就必須堅持改善民生,從群眾最關心、最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入手,緊緊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繼續下大氣力解決好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使黨始終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同、擁護和支援。
說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新形勢下堅持和貫徹群眾路線,必須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實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千方百計幫助群眾解決最關心的就學、就業、就醫、養老和住房等方面的現實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要始終堅持民生為先、民生為重、民生為本,堅持把有限的資源向困難民眾傾斜、向農村傾斜、向基層傾斜、向社會事業傾斜,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有效協調利益是新形勢下堅持和貫徹群眾路線的內在要求
當前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尤為凸顯的一點是,群眾內部利益主體、利益訴求、利益表達和維護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如果說過去很長時間裡,群眾的生存狀況和利益格局比較趨同且簡單的話,那麼今天的群眾生態則是越來越差異化、複雜化,越來越多元、多樣、多變。
在利益關係多元化新的歷史條件下,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必須妥善處理好各方面利益關係,最大限度地贏得社會各階層群眾的擁護和支援,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此,要正確處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部分群眾的具體利益、眼前利益的關係,確保為人民服務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落到實處。同時著力處理好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關係,不斷保護和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
注重制度建設是新形勢下堅持和貫徹群眾路線的根本保障
制度建設更具有根本性、長期性和戰略性。堅持和貫徹群眾路線,同樣需要制度建設來加以保證。如果沒有一整套比較完善的有關密切聯絡群眾的制度,以此來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那麼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就很難落到實處。
在新時期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就必須遵循現代社會執政規律,依據現代民主政治理念和要求,大力推進群眾工作制度創新,從制度上保障群眾路線的落實。要在黨內把群眾路線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內容具體化,用切實可行的制度把群眾路線的要求確立下來。如通過制度規範群眾路線的內容和形式,使群眾路線逐步規範化;通過制度提高群眾路線的工作質量,增強群眾工作的有效性;通過制度糾正群眾路線工作中的偏差,有效防範執行群眾路線中出現的問題。同時,通過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疏導等辦法,以及現代科技手段,建立健全黨員幹部密切聯絡群眾、做好群眾工作的長效機制。這樣,就可以使貫徹執行黨的群眾路線常態化,讓走群眾路線成為黨員幹部的一種剛性需求。
(作者系中共廣東省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