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功法的陰陽哲理
眾所周知,太極拳的創編結合了道家哲學思想中的陰陽變化,陰陽也成了太極拳的特點之一。想要練好太極拳就要明白太極拳的陰陽相濟論,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介紹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武術中的瑰寶,練太極拳一定要體會拳論中的陰陽變化,在陰陽變化中找到練拳的意。
拳譜上常見太極十三勢之說,在理解中,有人把十三勢說解成十三個姿勢,這是不正確的。
實際上太極十三勢是十三種方法,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講的掤、捋、擠、按、採、捌、肘、靠,進、退、顧、盼、定。其中前八字是八種手法,後五字是五種步法,即俗稱八門五步,或稱八卦五行,都是指這十三法。
太極拳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太極拳中的拳理拳法如同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事之道,太極拳具有教育意義。
懷抱八法,也就是指八種手法,而這八種手法又與文王八卦方點陣圖有嚴格的四正四隅對應關係。
太極拳理屬內家拳種。因此,八卦方位與人體對應各有其竅,而每竅在人體經絡臟腑中又各有其位。
這樣在太極拳執行中,以意引氣,按竅運身,意到氣到,氣到勁到,這就是太極拳內練要義的根本所在。實踐證明,太極拳久練得道者,不但在技擊上可出奇效,在保健上也會起到祛病延年的效果。
太極拳的陰陽變化能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具有養肝護肝的作用。老年人練習太極拳還能防治骨質疏鬆,降低摔跌風險。
為了使大家確切瞭解太極八法所屬經絡臟腑竅位,與八卦的對應關係,現按八法順序詳述如下。
1.掤在八卦中是坎,中滿
方位正北,五行中屬水,人體對應竅位是會陰穴,此穴屬腎經。八法中此字主掤勁。
2.捋在八卦中是離,中虛
方位正南,五行中屬火,人體對應竅位是祖竅穴,此穴屬心經。八法中此字是捋勁。
3.擠在八卦中是震,仰盂
方位正東,五行中屬木,人體對應竅位是夾脊穴。此穴屬肝經。八法中此字主擠勁。
4.按在八卦中是兌,上缺
方位正西,五行中屬金,人體對應竅位是膻中穴,此穴屬肺經。八法中此字主按勁。
5.採在八卦中是乾,三連
方位隅西北,五行中屬金,人體對應竅位是性宮和肺俞兩穴,該穴屬大腸經。八法中此字主採勁。
6.挒在八卦中是坤,六段
方位隅西南,五行中屬土,人體對應竅位是丹田穴,此穴屬脾經。八法中此字主挒勁。
7.肘在八卦中是艮,覆碗
方位隅東北,五行中屬土,人體對應竅位是肩井穴,此穴屬胃經。八法中此字主肘勁。
8.靠在八卦中是巽,下斷
方位隅東南,五行中屬木,人體對應竅位是玉枕穴,此穴屬膽經。八法中 此字主靠勁。
太極五步是太極十三總勢中的五種步法,前文中提到腳踩五行,就是指進、退、顧、盼、定五種步法。這五種步法同樣也對應著人體經絡臟腑的有關竅位,同時也對應著天之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現將其對應關係分述如下。
1、前進在五行中屬水,方位正北,人體對應竅位是會陰穴。此穴屬腎經。
2.後退在五行中屬火,方位正南,人體對應竅位是祖竅穴。此穴屬心肝。
3.左顧在五行中屬木,方位正東,人體對應竅位是夾脊穴。此穴屬肝經。
4.右盼在五行中屬金,方位正西,人體對應竅位是膻中穴。此穴屬肺脾經。
陰陽相濟論是學習太極拳42式的核心之一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現代人練習太極拳不僅能強身,還能防病,太極拳集合了多種功效。
“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動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相濟。知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這一段話,出自明朝王宗嶽之《太極拳42式論》。
有其他書籍轉載此文,多了幾句:“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此文中間的“粘即是走陽不離陰”十六個字,對“陰陽相濟”這四個字加了一番解釋,意思就更加清楚了。
陰陽是太極拳的練習要領,也是太極拳的核心,無論是練習拳腳還是練習掌,都離不開陰陽,否則失去了練拳的意義。
太極精髓,首分陰陽
陰陽體現於拳,就是明內外,分虛實、辨開合、析柔剛。陰陽相濟,或陰消陽長,或陽消陰長,時時刻刻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漸變而互換,就是太極的圓象。
圓象乃太極本相,本相始終有陰陽並存、共生,有二者之相濟相長;其變,就是太極之旋轉。這種旋轉,如環如球,無端無隙,節節貫串,周流不斷,所謂:“有上即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這就是周身一家,處處皆有陰陽在。
常有人說,太極拳處處皆陰陽,太極拳之所以能養生,就是因為練習太極拳能調和身體陰陽,提高身體的穩定性。
太極拳42式盤架子、推手、散手、技擊概無直線動作,更無空隙間斷。整套拳,始終以腰為軸,頭、手、臂、肩、身、腿、腳的動作,皆走或圓或扁的弧線;其轉折處,還是走大大小小、正正斜斜的圓形弧線。所謂走弧線,就是身手永遠陰陽相依,互生互變之謂。
足掌與地自然相接為根基,並無動作,為靜,屬陰,周身如太極旋轉,為動,屬陽。進身退步,虛腳漸實,實腳漸虛,就是以陰生陽,以陽引陰。
無論由實而虛,或由虛到實,都無驟變、突變,而是緩慢而均勻的虛實轉換,此虛一分,彼實一分,身軀重心,隨腰軸之螺旋形旋轉運動而前移或後退,始終在虛實分明、同時又虛實交替的腿、腳之旋轉活動範圍內。如此乃能穩定整個身軀,並蘊蓄無盡無休的圓轉柔和之意、氣、勁。
一腳實、一腳虛,容易做到;但此一腳由實緩慢均勻變虛,另一腳反之,時時處處如此,卻頗為艱難。這樣的動作,必須鬆軟輕靈。而其虛實陰陽始終似有似無,就更是難上難矣。
“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乃由內而外,用意不用力而練就的“周身一家”。此“周身一家”,還是“一處有一處虛實”。譬如左腳為實,右腳為虛,則右手為實,左手為虛。
此實為意,而不是力。左手為虛,與左腳之實相配合,左側為上虛下實,而右側則為上實下虛;於進步、退步之間,進而柔和、緩慢、逐漸轉化為右腳實,左腳虛。
同時隨腰之旋轉,上下進退,左手轉為實,注以七分意念,而右手則轉為虛,只留一分意念。此時則是右側為上虛下實,左側為上實下虛。
明乎此意、此變,才能算是略窺“陰陽相濟,方為懂勁”之門牆。
左右掌、拳、指之旋轉上下進退,也是虛實分明、陰陽分明。
常人練拳比較熟悉的雙手如抱球,進退旋轉而交換雙手位置,就是比較形象的陰陽合一,虛實互換的動作。
在盤架子或推手過程中,骨節伸展為陽,其自然回縮則為陰;全身軀伸展開放為陽,縮卷闔收則為陰;習練拳架,上起為陽,下沉為陰;自然呼吸,吸氣為陽,呼氣為陰陰陽交替,無所不在。
《十三勢行功行解》曰:“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亦是陰陽相依存,相生髮,相轉化的規律表現。不過,習練太極拳42式者須以正確的方式方法,經多年苦練,才能得到這種轉化。
“陰陽相濟”,是太極拳42式最重要的規律之一,非人力所能強求,也非教條所能制約者也。《十三勢行功心解》曰:“氣宜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
氣宜直養,本意即是“鼓盪”。以最小的力盤架子,意引氣行,由陽而陰,由陰而陽,就是“直養”和“鼓盪”。沒有意引氣行,僅僅意守丹田,四肢就極易用上拙力,亦無陰陽、虛實、開闔之分別、之轉化。
“勁以曲蓄而有餘”者,要點亦在陰陽相濟之道和陰陽互易之理。
李雅軒論“勁”,有五種硬勁、僵柔勁、鬆軟勁、輕靈勁、虛無勁。後三種勁,都須貫串陰陽並存、陰陽轉化之拳理,才能清除硬勁而臻其鬆軟、輕靈、虛無。
得輕靈勁,才可入神明之門;得虛無勁,方能階及神明。曲蓄二字中,曲為動,屬陽,蓄為靜,屬陰,陰消陽長,陽消陰生,曲蓄交替如車輪轉動,進而積蓄能量而為內功;外形動作皆柔性曲線,行而為拳。功和拳,亦有陰陽相生、陰陽並存的基本道理在。
道家的《陰符經》下篇有兩句話:“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自然之道”,即自然天成的動態系統平衡震盪態是也。凡動態系統平衡,無論大小,其能量場必定最大,效益亦最大。
所謂之“天地萬物生”,當然亦包括內功與外拳之生。陸潛虛註釋上述之文曰:“浸者,漸漬不驟之意夫陰之勝陽與陽之勝陰,皆自漸進。”如此無斷續的漸進狀態之陰陽轉化,乃是動態系統平衡的自然之道。
學練太極拳42式,陰陽相依相生,其過程就是“浸”與“漸”,即“運勁如抽絲”之謂也。不鬆、不軟、不輕、不靈、不勻,就不能體會陰陽之道,當然也就沒有可能練得什麼內勁、內功。
中醫古論曰:“陰陽離決,其人乃絕。”太極拳42式亦如是有陰無陽,就不是太極拳42式;有陽無陰,有外而無內,有動而無靜,有形而無神,僵硬掛帥,拙力當家,學上十年八年,當然也算不上是太極拳42式。
拳理是道,為虛,拳架是形,為實。偏於練拳架而舍拳理於十萬八千里外,就叫做有陽無陰。此拳當然也不是真正的太極拳42式。
舉一個很小的例項來說:學拳者大抵十分熟悉的攬雀尾式中的按,為雙臂由曲而直,雙掌向前推出,右腿逐漸彎曲,成為實步,左腿漸直,變為虛步。
如以陰陽界分,自左腿彎曲為實的後坐式,向前推掌時,乃以自右向左的極輕微的轉腰,帶動右肩、臂、肘、掌前行、上行、意氣鼓盪在右上肢,偏實為陽,左上肢則虛隨為陰,除小臂有轉動外,左右兩掌尚須微微外分,為開,屬陽。
只此一瞬間,右上肢由虛變實,即陰消陽長,左下肢則由實轉虛,即陽盡陰生。此時雙掌再內移,則由開轉向合,意引氣行,由右掌收斂,經過丹田及腰脊,而轉向左掌,腰部即改為自左而右輕微轉動,帶動意氣所注之左掌向前,右掌虛隨之。
凡此種種動作,皆為弧形,皆以最小之力為之。從力角度而言,左右上肢皆因最輕微之力而動,不同者,惟在意氣始終在全身、四肢圓轉運動,自左而右,又自右而左,似有似無,鼓盪不息,從而分陰陽,並勻靜輕靈地互動轉化耳。
練此攬雀尾式“按”之動作的通弊,在於:周身僵硬,無轉腰,無虛實,雙掌平行同力推出,右腳用力後蹬,而棄絕圓轉如意、周身一家之道,失卻陰陽之理。這就大大違背了楊澄甫“弗惟外之是鶩,而惟內之是求”的本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