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地皮菜
地皮菜在我的家鄉被稱作“地瓜皮”或者叫“地耳”。每當春天到來,冰消雪融之時,散佈在山間田野的“地瓜皮”,便悄悄地露出頭臉,為家鄉的人們奉上一道山餚野味兒。
我的家鄉就在牤牛河上游的南岸,那裡是一個山間的盆地,家鄉人世世代代在那裡繁衍生息,地瓜皮可沒少給家鄉人好處。在那極其艱苦的年代,地瓜皮可是成了故鄉人的輔助糧食。有了它,燉土豆就格外有滋味,因此地瓜皮就特別受家鄉人的青睞。
在我的故鄉有句俗語:冬天大雪地封嚴,春來地耳連成片。意思是說冬天雪下的大,春天到來的時侯,地瓜皮就會瘋長起來,而且面積大,質地優良。所以每年到了陽春三月,只要桃花水一流,鄉親們就會忙碌起來。他們挎筐揹簍,來到山間田野采地瓜皮。採回來的地瓜皮很多,一時半會兒是吃不完的。於是鄉親們就在自家的庭院內搭起一個架子,上面鋪上席子,然後把漂洗乾淨的地瓜皮放在席子上晾晒。陽光充足的情況下,不需半日地瓜皮就被晒乾了。人們把晒乾的地瓜皮收起來,放在密封的塑料袋裡,待到食物青黃不接的時候就拿出來食用,可是解決了很大的問題。在那樣困苦的年代,人們對地瓜皮有著特殊的情感;在那樣一年瓜菜半年糧的時代,鄉親們對地瓜皮是情有獨鍾的。
記得那是我8歲那年,春天到了,這本是充滿希望的季節,但是對於我們家來說,卻是最難熬的季節。家裡剩下的糧食已經不多了,每天都只能煮粥喝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那年也正好趕上倒春寒,冰雪多日都沒有完全消融,野菜出來得很晚。一個週日,母親帶著我到山野裡採野菜,可是轉了好一陣子也沒有看到幾棵野菜。就在我和母親悻悻地往回走時,在一塊山間平地上,母親突然興奮地喊我:“世君,快來,這裡有好多地瓜皮!”我跑到母親身邊一看,滿地都是翠綠色的地瓜皮。這地瓜皮不但色澤好,而且肥大幹淨。那是我見過的最好的地瓜皮。
後來我念書了,才知道地皮菜很皮實,生存範圍很廣,對氣溫的適應幅度為-80-80℃,所以,從寒冷的南極洲到炎熱的沙漠,從5000米以上的雪山到火山熔岩流過的地方,它都能生存、繁衍。在我國幾乎全國分佈,喜歡生長在潮溼的土壤表面,或者混雜在雜草基部的莖葉間、大樹的基部以及苔蘚植物群中。而且它耐旱性強,在乾燥草本群落地帶和中性草本群落的草灘、荒坡上也能很好生長。即使休眠幾十年,一遇水又馬上恢復生機。
地皮菜藻體堅固、膠質,最初為球形,後擴充套件為扁平,直徑幾個釐米,為常有穿孔的膜狀物或革狀物。有時會出現不規則的捲曲,形似木耳,在潮溼環境中呈藍綠色、橄欖色;失水乾燥後藻體呈黃綠色或黃褐色。藻體由許多屈曲盤繞的藻絲組成,藻絲則由多個球形細胞連線而成,無色透明。藻絲一般不分枝,長4.5-6微米,其間有異形細胞。地皮菜的繁殖方式一種是通過細胞分裂長成新的藻絲;另一種方式是形成厚壁孢子,經過休眠後萌發成新的藻絲。
據報載,以色列科學家魏茨曼研究發現,地皮菜所含的一種成分可以抑制人大腦中的乙醯膽鹼酯酶的活性,從而能對老年痴呆症產生療效。《綱目拾遺》說:“清隔,解熱,利腸胃。”
現在深居城市的我,有時難免想起兒時一些往事。那時候我還上小學呢,家裡沒有糧食吃,每天要能喝些玉米麵糊糊就像是過年了。所以我上學,不管天兒長短,中午是沒有午飯可帶的。沒辦法只好到學校附近的曠野裡,尋些能吃的野菜來充飢了。地瓜皮是最好的充飢食品:把地瓜皮採來,用水舀子舀些水,將地瓜皮沖洗乾淨,蘸醬吃,味道特別鮮美。我就是吃著長大的,將永遠長在我的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