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語錄讀後感範文

  下面是關於《姥姥語錄》的讀後感,歡迎閱讀。

  《姥姥語錄》讀後感

  一口氣讀完了倪萍的《姥姥語錄》,之所以一口氣讀完,放不下,是因為真的像倪萍說的一樣,這個老太太是家家都有的老太太,老太太的話每一句都是那麼熟悉,那麼親切,比一些哲學家的話更通俗,更易懂,更能滋養人的靈魂。更主要的是我們家也有個這樣的老太太,也是小腳,也活到了將近100歲,也是一輩子很少生病,她也是我的姥姥,一個滿頭銀髮,連睫毛、眉毛都白了的壽星一樣的老太。

  姥姥說的話,姥姥做的事情,多麼智慧,雖然大字不識一個,但是智慧真的和學識無關,和心靈有關,更關乎靈魂深處的東西。

  “平淡是真,普通是好,這都是懶人說的話。你去問問山頂上的人,他要是和你說實話,他保準說他這輩子不後悔,下輩子他還要上山頂。”姥姥這句話是不是提醒了時下很多人,說這些話的我們是在堂而皇之地為自己的懶惰找藉口。找藉口不奮鬥,找藉口不努力!和姥姥相比,一些教育家,一些所謂的讀書人,都相形見拙。

  “我”偷了公家一籃子麥穗,姥姥知道,但什麼都沒有說,幾天之後,我問怎麼還沒有吃到麥穗做的饅頭,姥姥問我:“你是從哪裡撿到的麥穗,怎麼釋出開,蒸不熟呀?”“我”不敢說,姥姥也不急,過個幾天,開啟碗櫃,那麵糰已經發黑了,長毛了。我哭了,說出了真相。姥姥說:“怪不得蒸不熟,偷的東西是蒸不熟的,不能吃。”在那個少糧寡食的歲月裡,姥姥竟然用那麼一大團面來教育一個五歲的孩子,不急於揭穿,不去訓斥,不去用過多的語言教育,可是這樣的教育多麼有成效啊!我們這些所謂的讀書人,搞教育的又有幾個有如此的智慧呢?

  我決定買一本放在床頭,因為文中姥姥說的每一句話都是那麼樸素,又是那麼富含哲理。這個樸素而深刻的人生哲學支撐著姥姥走過了漫長的一個世紀,滋養了一個樸素的,大眾喜歡的倪萍。

  姥姥語錄讀後感

  放假在家,讀了倪萍的姥姥語錄,心裡滿是感動,書中回憶了倪萍與姥姥的相伴生活,五十年風雨的守護與關愛使人無不深深的感動與敬佩,感動那山東老人一輩子真實淳樸的人生智慧,感動倪萍與姥姥間那飽滿真誠的愛與情。

  書中並沒有姥姥的照片,而我卻似乎從倪萍的文字中看到了她的模樣,一個活的明明白白的老人。

  她是一個沒上過學的小腳老太太,並沒有受過什麼高等的教育,卻把人生的哲理看的透透徹徹,她從生活小事中告訴我們如何體會人生,面對生活。姥姥的每句話都讓我感受深刻,她的話語富含著對生活的熱愛。我喜歡她那句“快樂你別嫌她小,一個雖小,可兩個三個加起來你加到一百試試?人不能一天總想著一百個快樂,你這一輩子又能遇上幾個一百個快樂呢?是啊,知足者常樂,樂就是福。她是個平凡的人,卻有著非凡的智慧,她沒有什麼煩惱憂愁,是她教會了我如何樂觀面對生活。

  想想書中姥姥的語重心長,那些生活中實實在在的理一直迴盪在我的腦海裡,這不禁也讓我想起了我的姥姥,我同樣也是姥姥一手帶大,十四年的成長與關愛,她一直陪在我身邊,如今我長大了,可在她老人家眼裡我依舊還是個孩子,今年冬天下了場大雪,那天放學時見姥姥一個人在風雪裡張望著,我握緊她冰冷的手尋問她來幹什麼,卻只聽她說了一句”雪大天黑不放心,來看看你回家了沒有“ 我鼻子一酸也沒再說些什麼,只是緊緊的握著她的手,像小時候她緊緊拉著我的手一樣,和她慢慢的一起回家。 回憶自己的姥姥,書中倪萍姥姥對倪萍的關愛我更是感同身受,更加覺得親情的美好,姥姥年紀大了,我會及時的愛我的親人。

  質樸的語言中流露著真摯的情感,那麼親切而溫暖,我已深深的愛上那位可愛的姥姥,合上書,我不會忘卻,姥姥的句句話語,那零零散散的記憶陪伴著我去走前方的路。

  姥姥語錄讀後感

  經過張建平校長的推薦,我在網上訂購了四本全部出自著名主持人筆下的書籍。其實,我在之前並不認為這四本書會有多好,有什麼特別之處。但當我真正去看之時,我發現我錯了。其中,倪萍的《姥姥語錄》深深打動了我。

  這一章主要寫的是姥姥離世前,倪萍先後用整理報紙、剝瓜子的方式,用她的話來說就是”變著法兒不讓姥姥老“,但在姥姥病危時,未能趕回去見姥姥最後一面,留下終生遺憾並沉痛懷念至今。

  姥姥說:”麻煩別人自己心裡是苦的,幫著別人自己心裡是甜的。你幫了別人,早晚人家也會幫你,不信你試試?這一輩子你試不出來,下一輩子你孩子也能試出來。“”享多大的福就得遭多大的罪,罪遭夠數了,福又回來了。“種善因得善果、”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物極必反“,姥姥一輩子沒上過學,不認得字,但卻對做人的準則有實實在在的領悟。我們這些受著高等教育成長起來的”文化人“,是否想過”我為人人“?有沒有為了謀取自身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別人?有沒有肆意浪費著不可再生的資源,而不曾意識到節約克制?有沒有翅膀硬了,就再不會關心含辛茹苦哺育自己成長的長輩?這足以使我們這些”文化人“深刻反思一通。

  同時我發現,所謂的平凡人,智慧卻是非凡的。姥姥和我們身邊很多老人家一樣,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也沒有什麼文化知識,卻比很多擁有高學歷的人士更明白、更善於把握和運用做人的道理。那些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智慧,那些優雅得體的待人接物之禮,不知道當今這個時代,還有多少人懂得?

  回想自己故去已久的姥姥,也是把全部的身心都奉獻給了子女和後人,默默無聞地走過了自己的一生。對於她象大樹一樣的無私、無言,作為後人的我,又怎能不敬重和感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