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主義讀後感
專業主義這本書告訴我們要虛心驗證現實中的各種事實。那大家讀了之後,感悟是什麼?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一
最近讀了一本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的<專業主義>,分享給大家.
文中論述了作為21世紀的個體,應該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專家,以便更好的生存。他認為的專家,需具備以下的特質:不僅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較強的倫理觀念,而且無一例外地以顧客為第一位,具有永不厭倦的好奇心和進取心,嚴格遵守紀律。
個體與個體的競爭,將取代國家或者企業之間的競爭,個人的價值不光取決與當前工作的小環境,更要能放到無形的世界大環境中.傳統觀念裡通過事前協議擁有競爭優勢的人因為特殊的機緣並沒有完全放在完全市場化的競爭環境中,所以其記憶的經驗也不能被後來者所效仿,此類專家做了主流,技術革新的速度必然會變慢.實際上,衡量專家的標準應該是能夠讓顧客***服務的客戶***滿意,或者顧客的顧客滿意的人.比如說銷售培訓,好與不好,學員的認知改變及行為改變以及以此帶來的銷售結果的改變說了算.
人人都想做一個領域的專家,除了要掌握一些基礎而且核心的知識以外,更需持有懷疑的態度,哪怕是常識,也要經過一番研究論證.以前的教育讓我們只要死記硬背就可以了,似乎經驗和經歷就是一成不變的真理,豈不知記憶是思考的終止,因為過於相信一些所謂的事實,我們停止了探索的腳步,不願意多問幾個為什麼,更不原意打破常規,重新進行思考.如何做呢?遇到不了解的事情,先冷靜地觀察,並多問幾個為什麼.而不是用以往獲得的知識和價值去進行判斷.
要做一個領域的專家,必須要不斷地對自身進行投資。做生意,1/3用於基礎研發,1/3用於核心領域,1/3用於創新。如果是對自己,1/3用於維持自身基本的需求,1/3用於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1/3可以做一些大膽的嘗試,哪怕是冒險。
做一個領域的專家,單槍匹馬難成大事,需要擦出集體的智慧火化,討論是一種很好的方式,討論不是辯論,不是非此即彼你生我死的搏鬥,而是一種建立在共同的語言基礎上進行邏輯的思考的過程,尋求的是一種最佳的答案,不是一種情緒的抒發,討論的過程中,經驗的分享不代表權威,同樣討論也不能做成一種無意見的大和諧或者儀式。
做一個領域的專家,需要藉助網路的力量,無形的世界裡有很多人看不見的機會。
關於培訓,幸運的是,前輩的積累能讓你站在很高的平臺上;不幸的是,如果你以此作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有一天平臺沒有了你會摔的更慘。
篇二
我想做出這樣的預言:“專家階層的勢力遲早會增強,並動搖日本的產業界。”
在職業化的時代,資本主義越來越純粹,自由競爭越來越健全,真正擁有實力的人越來越受到推崇。企業家無處不在,他們根據問題、情況和優先順序,利用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努力鑽研、力求在更高水平上解決問題的專家不斷增多,這正如電腦處理資訊的能力在不斷提高一般。如今,這樣的時代正在到來。
經常有人問我:“近些年來總是聽您在談專家,那麼您是怎麼定義專家的呢?”泡沫經濟破滅之後,也許是由於我對大家的提醒多少起了些作用,在商業人士中,一種健康的危機感正在蔓延,大家感到“國家和社會已經靠不住了”,提升自身價值的現象正在萌芽。與此同時,對於“專家”這個乍看起來非常漂亮,聽起來也很悅耳的詞,大家使用得越來越頻繁了。
我認為,在重新認識自身市場價值的過程中,專家這個詞是象徵性的;對於激勵自己向更高的境界邁進,它只能起到一個升壓器的作用。我們
不得不認為,正是由於大家隨便使用,這個詞已經遠離了其核心意義。例如,企業的領導者經常在迎新會或是員工大會上釋出指示,說“請大家成為這方面的專家”,這顯然是錯誤地運用了這一概念。這種情況下的專家指的是專業技術人員,專業技術人員與專家看似相同,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篇三
大師在開篇就向我們丟擲了一個棉裡藏針式的問題,你夠專業嗎,你算得上專家嗎?在我們對這個問題不以為然的時候,大師接著又丟擲專家的原意和大師的本意,專家不再是根據職業種類來定義,而是向上帝發誓,以此為職業,並把這種誓言銷售給顧客,這時我們似乎明白了,大師的好象早已預料到了我們的心理反應,於日馬上指出顧客其實無處不在,就在我們還在遲疑的時候,魔術般地給我們舉了個例子,常見的授權的時候,你是否忘記了顧客,這時所有的人都折服了,是這樣,大家幾乎都是這樣做的,從來沒發現有什麼問題,經大家一番點撥,才明白自己多年來的工作誤區是如果地嚴重和顯而易見。解決了我們的思考疑慮之後,大師才帶著我們分析了專家的定義。
大師的高明之處還表現在,接下來的論述中。在定義了專家的概念後,在具體論述專家應該具備的四種能力,卻先見能力、構思能力、討論的能力和適應矛盾的能力的時候,每一章都堅持做到,不僅講明白為需要這種能力,更主要的是把如何從不同的角度訓練這種能力,這一點可以看出大師是煞費苦心的,也是需要我們不惜筆墨來表達感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