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極拳的教與學

  武式太極拳的創始人是武禹襄先生,其建立武式太極拳結合了太極拳前輩的精髓。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太極拳教學的要點,各流派都有它一套傳統的經驗總結,例如武禹襄的《身法八要》,楊澄甫的***太極拳十要***等。這些經驗總結,都是各家根據實踐經歷,再三揣摩而給以歸納起來的。

  因此各流派太極拳教學的要點實質,儘管一脈相承,基本相同,但說明的內容,往往因各家所表現的風格和特徵不同,所站的角度和所得的體會也不盡相同,而有精粗深淺之別。

  加上前人說明的文字,大多是用文言文書寫,和現代漢語不論在所用詞彙和文法修辭方面,都有相當距離,無形中給學習的人,又增加了困難。

  這裡著者想參考各家理論,闡述,以及過去師友間的所傳所聞,結合自身近五十年的研究心得,儘量深入淺出地加以說明,以期通過這樣的解說,使學者能夠得到提高,少走一些像我已經走過的彎路,那才是我真正的願望。

  一、用意放鬆

  太極拳教學時要精神貫注思想集中,使中樞神經系統保持一定的緊張度,引導動作屈伸開合,使處處能符合要點要求,恰到好處,沒有過分或不夠的地方,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用意。

  放鬆是指全身肌肉,在中樞神經系統的控制下,除了維持運動速度和保持肢體位置所應有的緊張度外,儘量放鬆,減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以節省體力。

  古人所謂“用意不用力”的不用“拙力”,就是指這多餘不必要的力而言。能用意放鬆,就能更好地使經絡寬暢氣血流通,有利於內勁的增長和增進身體健康。

  二、連綿不斷

  太極拳教學時一勢一式,要像“長江大海”一樣,一浪接一浪地連綿不斷“滔滔不絕”。成式時動作雖略有停頓而意識仍然不停,下一勢緊接著上一式,在兩者之間可用小圈圈來貫串銜接。

  所謂小圈圈,實際上就是古人所說的“往復須有摺疊”的摺疊。有摺疊來來去去就沒有斷續的痕跡。

  這樣才能達到連綿不斷一氣呵成的要求,給鍛鍊者以十分舒適的感覺,提高了鍛鍊興趣;在技擊上也就能達到“運勁如抽絲”、“斷而復連”、“斷而能接”、“不丟不頂”、“有縫即滲”的要求。

  三、周身完整

  太極拳教學無論在做任何一個動作,或擺任何一個架式,都要做到周身能相隨相合地完整。

  所謂相隨就是古人所說的“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腰動腳動手動,眼光也隨著而動”的上下相隨。

  所謂相合,不僅要機體在形式上做到不同側的肩和胯,肘和膝,手和足相向或相背地有呼應著落的所謂“外三合”,更重要的是要求意識,呼吸和動作的相互配合,作到所謂意與氣合,氣與勁合的“內三合”。

  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周身一家”、“無有缺陷”的完整。在技擊上,也就是使對方沒有空隙可乘。

  四、分清虛實

  太極拳教學以分清虛實為入門第一步工夫。分虛實先要從大處著手。以下肢部為例:如全身重量寄於左腳則左腳為實,右腳為虛;寄於右腳則右腳為實,左腳為虛;進步時必先轉腰合胯,一腳坐實,一腳變虛而進。

  否則出步重滯,就不可能做到古人所說的“步隨身換”、“邁步如貓行”的要求。

  以軀幹部為例

  斂腹吸息時,拿上下來說是腹虛而胸實,拿前後來說是胸虛而背實;拔背呼息時,拿上下來說是胸虛而腹實,拿前後來說是背虛而腹實。

  以上肢部為例

  如以一手前伸為虛,則另一手輔助或平衡為實,所以在技擊上發勁放人,必須先在實手加意和用刀劈物必須在刀背加力一樣。

  這是大的方面.至於小的方面,則正像《十三勢說略》所說的“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軀幹、四肢、一手一腳以至一個指趾,無不有它的虛實存在,要在鍛鍊者自己悉心體會,由大而小,由面而點,逐步縮小。

  在技擊上則可結合推手,用“實則虛之,虛則實之”的辦法來對付對方,達到古人所說“因敵變化示神奇”的境界。

  分清虛實,無論在練太極拳或推手,對於機體感受器靈敏度和中樞神經系統反應能力的提高,是極其有效的訓練,因此,它實際上也是增進機體健康的重要一面。

  五、斂腹含胸

  斂腹含胸是一個動作的兩個方面

  斂腹是在吸息時將腹壁有意識地略為收縮,使和膈肌的收縮下降配合起來;含胸是緊接著斂腹,使胸部肌肉放鬆,胸骨正中第三四肋間隙玉堂穴和膻中穴中間,稍微有內吸的意思。

  這樣可使胸廓下部得到充分的擴充套件,有利於肺活量的增加。斂腹含胸時腹壓降低,丹田向上合抱,使內氣從尾閭沿脊柱往第四胸椎棘突間的身柱穴處提斂,也就是古人所說的“斂入脊骨”。

  斂腹含胸一般是在動作開始或轉換變化時行之,在技擊上是一個走化或蓄勢的動作。對初學的人來說,只能先從外形的斂腹含胸著手。結合呼吸的提斂內氣,可以留在後一步來做,避免發生偏差。

  六、拔背頂勁

  拔背頂勁也是一個動作的兩個方面:拔背是在呼息時使兩側背部的肌肉群,如棘肌、半棘肌、骶株肌…等,由下而上地依次拉伸一下,然後豎起身軀。

  則在脊柱第四胸惟棘突間的身柱穴處,就有往上拔起的感覺;頂劫是緊接著拔背,由頭棘肌的作用,鬆鬆豎起頸頃,抬頭向前平看,頭頂百會穴處有凌空頂起的意思。

  拔背頂勁時,可使由斂腹含胸時提斂至脊骨身柱穴處的丹田內氣。

  再從身柱穴沿督脈上升到百會,經前頂、神庭、印堂而到齦交,由舌抵上顎的作用,接通任脈承漿,再沿任脈而下,迴歸小腹。

  這時丹田落歸原位,膈肌上升、恢復原來隆凸狀態,腹部內壓力增加,腹肌放鬆而有飽滿舒暢的感覺.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氣沉丹田”。

  應該注意的是

  氣沉丹田是配合著拔背頂勁的動作,並不單獨存在,是意識引導丹田內氣的作用,不是用力屏住呼吸住下硬壓。拔背頂勁,一般是在動作的終了或成定式時行之。在技擊上是一個防勁的動作。

  七、鬆腰收臀

  太極拳教學以軀幹帶動四肢,而軀幹的轉動主要在於腰脊部的旋轉靈活。

  所以古人說“腰如車軸”,又說“腰為纛”,“腰為主宰”,同樣說明了腰脊部的重要作用。

  鬆腰就是要在放鬆腰部四周肌肉群的前題下,使兩脅肋部往下鬆塌,而又有向前抱合的意思。所以武禹襄把它稱為“護肫”。

  能鬆腰腰脊才能轉動靈活、上下不相牽掣,重心降低,兩腳有根而下盤穩固。

  收臀是在鬆腰的同時,有意識地使臀部稍微往裡收縮,使臀部和腰背部基本保持在一個曲面上,而不向後凸出。

  能鬆腰收臀,才能使脊柱直豎,尾間中正,起到像大纛旗和力向盤一樣的指揮作用

  八、沉肩垂肘

  沉肩是在放鬆肩關節的前題下,有意識地使上臂往下鬆沉,所以又稱鬆肩。

  垂肘是緊接著沉肩,使肘關節保持適當的彎曲度,肘尖尺骨鷹嘴突處向下沉垂,所以又稱沉肘。

  沉肩垂肘可以幫助拔背頂勁和坐腕伸指的形成。在技擊上肘關節保持微曲,能合乎古人所提出的“勁以曲蓄而有餘”的要求,對出勁的能否乾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武式太極拳的招式動作

  拳法身法

  太極拳是一整體運動,要求“一動無有不動,二靜無有不靜”。意欲通過整體運動,達到能夠整體發力之目的。基於這一根本要求,武派太極拳的創始人武禹襄先生就特別重視習拳的質量,基礎砸得磁實,才能有好的拳術質量。俗語云:“樹從根腳起,水自源處流。”武禹襄借鑑了李呈芬《射經》中有關身法要點,提出了《身法八要》:提頂、吊襠、涵胸、拔背、鬆肩、沉肘、裹襠、護肫;到了第四世郝月如先生又增加了騰挪、閃戰、尾閭正中、氣沉丹田、分清虛實,成為十三條。

  提頂

  頭有提攜全身之勢,頭頂百會穴與檔部會陰穴應上下一線貫串,走架打手時,將頭頸骨豎起,頭頂百會處若有一線上提,則可領起整個身體如懸空中,神態自然,脊骨拉長,伸縮自如,周身骨節得以節節貫串,圓活靈通。能提頂,頭不求直而自直,目不求正而自正。頭直目正,頂懸身拔,左右旋轉,輕靈如意。頭為諸陽之會,精髓之海,任督二脈交會之所,統領一身之氣。提頂有益於氣血執行,氣血通泰流暢,才會有"滿身輕利"之感,始能聚精會神,專心一致,做到形如搏兔之鶻,神似捕鼠之貓,靈敏莫測,變化無窮。

  吊襠

  吊襠系與提頂相對而言,頭頂百會穴與襠部會陰穴如有一線串,提頂可攜起全身,襠部首先給予配合,猶如井中打水,上面提起繩子,下面水桶即被吊起。要求胯根鬆開,臀部自然順溜,既不前挺,也不後突,襠部鬆垂,腰肌寬舒,尤如懸吊一般。如此動靜做勢,輕靈而不漂浮,沉穩而不重滯。全身產生一種虛實交相運用的彈性,發放時才能做到力整。能提頂吊襠,就易做到“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

  涵胸

  胸區***胸口和兩肩窩***要鬆空含蓄,既不前挺,也不後縮兩肩微向前合,鎖骨胸骨和胸肋肌肉鬆沉下降,有助於氣沉丹田。郝月如先生說:“能涵胸,才能以心行氣。”如不能涵胸,氣易上湧,影響呼吸通暢,精神緊張,故要涵胸。但涵胸不是凹胸,習者應肖弄清二者之不同。

  拔背

  簡言之,拔背就是將脊骨自然豎起?***肩背肌向下鬆沉不可緊張***,在於改造人體脊柱後天形成之彎曲,以求人體後天缺乏運動部位有所動作。前能涵胸,後能拔背,周身動作才能協調一致,發放時脊柱才能如弓一樣產生彈力,才能“力由脊發”。

  鬆肩

  肩關節要放鬆舒展,既不要“聳肩”,端起肩頭,也不可肩關節向裡過於收緊,使肩頭僵滯。肩鬆則臂活,力才能達於梢節。與人相觸,接觸點要沉,肩肘關節要鬆,才能控制對方,才能含蓄有力,如棉裹鐵。鬆肩之同時,腋下要空,且忌上臂貼身。“腋半虛,臂半圓”,兩臂才有彈性,既不?會被人壓扁,力量又能出得去。

  沉肘

  肘關節常有下沉墜落之意,不可上揚高抬。肘沉則臂縮,肩才能鬆;肘舒則臂長,力始達於指尖;肘裹則氣聚,身勢趨於縝密,保持身架端正;肘回要撐,撐則勁整,多用於以肘擊人。

  鬆肩、沉肘,二者關係十分密切。肘不鬆垂,肩頭必然聳起;肩不能鬆,肘端也易隨之上抬。氣血就會阻塞了肩、肘關節部位,影響勁力暢通於掌根及指端。肩、肘關節僵滯,走架固然難以輕靈圓活,與人推手更易為人所制。

  鬆肩、沉肘做得好,有益於涵胸、拔背之順利完成;鬆肩、沉肘做不好,涵胸、,拔背也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