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貴的歷史劇
中國 《漢武大帝》譜寫收視神話。關於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新聞背景
58集歷史大劇《漢武大帝》1月2日起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以來,至今已播出過半,目前應觀眾要求又在CCTV-1晚間劇場重播。該劇目前創下央視電視劇貼片廣告收入新高,而據央視索福瑞昨天上午公佈的最新資料,該劇首周收視率達4.49%,與其他劇集相比屬於絕對高開!短短半個月來,該劇還引發了一股關於“漢史”的熱烈討論。該劇的藝術感染力及社會影響力直逼幾年前萬人空巷的歷史劇《雍正王朝》,成為近來又一個熒屏神話。
:已牢牢霸佔住晚間黃金時段的收視冠軍位置
該劇不僅集結了《雍正王朝》導演胡玫、主演焦晃的強勁班底,還請來內地最具實力的演技派明星陳寶國領銜“漢武帝”劉徹一角,更因投資近5000萬元、音像製品賣出直逼《英雄》的天價而被稱為“中國最貴的電視劇”。
據央視方面透露,1月2日起在央視播出的歷史劇《漢武大帝》已牢牢霸佔住晚間黃金時段的收視冠軍位置,開播十多天來,雖然沒有突破當年《雍正王朝》在央視黃金時段創下的19.8%的古裝劇收視率最高紀錄,但央視影視部汪主任表示,央視今年一部名不見經傳的家庭倫理劇《大姐》單集收視都曾衝破10%,因此看好《漢武大帝》的收視在最後幾周能達到這個成績。
作為2005年央視開年大戲,《漢武大帝》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精良的製作水平、強大的演員陣容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僅貼片廣告收入已高達1.2億元,創中央電視臺歷年來單劇廣告收入新高。
:普通觀眾和歷史學家紛紛提出質疑
隨著劇情的深入發展和影響力的擴大,該劇好評如潮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尖銳的負面問題。如普通觀眾對於該劇重要人物的造型的質疑、臺詞的設計等,歷史學家則關於“漢史”中歷史事件的發生細節等提出質疑等。面對這一興師問罪的現象,本報記者採訪了導演胡玫、美術師毛懷清、編劇江奇濤等主創人員,讓他們給觀眾一一解答,以便大家能夠更好地理解、追看此劇。
:觀眾投訴“七宗罪”
1.電視劇名稱不符國情?
作為一部巨型史詩劇作,該劇為追求雄渾、大氣的風格,在取名上也磅礴大氣,以《漢武大帝》命名。立即就有西南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張某指出,“漢武大帝”這樣的稱呼不正確,“漢武帝”才是符合歷史的正確稱謂。“帝國”一詞為舶來詞語,中國封建王朝未見自稱為帝國者,大元帝國、大清帝國等稱呼與中華帝國一樣是舊時外國人對我國的稱呼。
主創迴應
為什麼西方人能用我們就不能
導演胡玫:在這裡,“大帝”意思就是“偉大的皇帝”,並非一定指大帝國的皇帝。為什麼西方人能用這樣大氣的詞,我們就不能來引用?漢武帝劉徹所統治的時代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偉大時代之一,一方面他既是一個浪漫的情人,另一方面也是一個暴君,同時還是大學者、大軍事家。而他身上似乎又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土匪氣”,確實具有“大帝”的霸氣和氣度,是一個偉大的皇帝,所以用“大帝”來稱呼劉徹並不為過。
2.太皇太后像日本藝伎?
雖然該劇為一部男人戲,但歸亞蕾主演的太皇太后,宋曉英主演的王皇后、陶虹主演的淮南王之女劉陵等女流之輩也起到了“紅花點綠葉”的效果,反映了漢王室後宮們在歷史中扮演的舉足輕重的作用。但該劇女星一出場,其造型不是臉上塗一層厚厚的白粉,就是點一粒櫻桃小嘴,描著黑細的眉,一頭不挽髮髻的披長髮肩,妝扮令人覺得突兀,更有人指出頗似日本藝伎。
主創迴應
嚴格按照漢陶俑的原型設計的
美術師毛懷清:我們在拍戲時收集了大量歷史資料,比如說陝西出土的漢景帝陵墓,就出版了一本叫《漢陽陵》專業書籍。裡面登著大量漢陶俑照片,主要是男俑為主,也有幾款女俑。女俑的髮型、妝扮、行禮姿勢等都很形象,我們就是非常嚴格地按照漢陶俑的原型來設計的。至於點細小的紅脣,是化妝師劉曉冬參考一本從秦漢到唐代的化妝史的書籍中決定的。唐代是寬眉毛,漢代是細眉,這很還原歷史。只不過以往影視劇中反而沒有嚴格按照這個來,所以給觀眾造成錯覺。至於有人說是像日本藝伎的打扮,日本文化本來就是盛唐時期從中國流傳出去的,當代有中國古代的影子。
3.歷史名人形象鬧笑話?
最近頗有爭議的話題中,最搞笑就是“受過宮刑的司馬遷竟然長出了鬍子”。該劇出場第一集中,劉徹把編寫《史記》的司馬遷召進宮責斥。此時的司馬遷,竟然有著長長的鬍子,令有點歷史常識的觀眾啞然失笑。因為司馬遷是年輕時受了宮刑之後才在獄中寫完《史記》的,絕對不可能再長出鬍子!
主創迴應
拍宮刑戲時才發現不該有鬍子
導演胡玫:這個我承認是有疏忽。最主要的問題是,當時我們是在非典時期拍的,北京的一個演員臨時來不了,就從廣州話劇團找了一位20多歲演員王往來演。我一看造型不錯,戲也演得好,就定他來演了。該劇人物眾多,很多新來的演員下了妝跟本人判若兩人,我根本記不住。到了全劇快拍完了,最後一場戲才是拍他受宮刑的戲,這時我才發現他不該有鬍子,說給他颳了就行了,但之前拍過的再改也來不及了。
4.歷史名言不經“推敲”?
據說不少觀眾對劇中臺詞出現歷史錯位的現象也表示“啼笑皆非”。比如主演口中不時跳出“關公戰秦瓊”、“推敲”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與在漢代還沒有出現過的歷史名句等。據北京大學考古系博士研究生馬建指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所說的話,而“推敲”一詞則來自晚唐詩人的妙筆生花。但《漢武大帝》中大臣們卻把這些話說得振振有辭,令人驚愕!
主創迴應
難道要用文言文來拍嗎?
導演胡玫:以現代手法拍攝歷史劇難免會有新舊觀念衝突之處,比如臺詞等問題,難到要用文言文來拍嗎?但我們不使用現代語言是不可能反映當時那個年代的真實情況的。當代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一位大臣的口中說出來,是為了言簡意賅、清楚簡潔地反映人物要表達的意思。我們劇中還用了“戰略”、“政策”等現代詞彙,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如果要較真,根本挑不完。形式是為藝術表達來服務的,只要觀眾容易理解,就好了。
5.文字發音不符合古語?
《天龍八部》一劇熱播時,立即有人對“天山童姥”的“姥”字發音提出了異議。此次《漢武大帝》也遇到這種遭遇。對於劇中有的人臺詞讀音不準確,如把“大夫”、“大王”中的“大”讀成了“代”。還有就是國舅田蚌的發音,怎麼是帶有南方口音?歷史上是他來自江南水鄉嗎?
主創迴應
異鄉口音反而襯托出奸角的複雜
導演胡玫:一部大劇,演員讀錯一兩個字在所難免,至於“大夫”是讀“大”還是“代”,在拍攝時就已經有爭議了。有專家認為,“大”字古音讀“代”,現在人稱醫生為“大***音代***夫”就是沿襲了古音。我們其實是按史料中佐證更多的一種讀音加以運用的,是對歷史的極大尊重。至於國舅的口音,是臺灣演員張世自己說的,我們本來想用配音的,但考慮到這個人物在歷史上是王皇后同母異父的哥哥,身世本來就很複雜,讓他多點異鄉口音,反而襯托出這個奸角的複雜、與眾不同。
6.節奏、風格照搬《雍正王朝》?
《漢武大帝》上映到二十多集時,不少觀眾紛紛表示,越看《漢武大帝》越像《雍正王朝》的翻版,雖然改朝換代,宮廷換了地方,清朝紅翎青衣成了漢代黃袍長袖,但人物的表演、該劇的節奏,包括不少人物的臺詞、厚重的風格等,尤其是陳寶國的表演,也是一樣的劍眉上挑,一臉凝重,幾乎看得見“雍正”焦晃的影子。包括削藩、兄弟結盟在後來的朝代中都能看到,像清朝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就和漢景帝時很相像。
主創迴應
歷史總是驚人地重複著
導演胡玫:這個問題……我拒絕回答。再說了,《雍正王朝》也是我自己拍了,一個導演肯定有一個導演固定的風格。
編劇江奇濤:《漢武大帝》還是有區別於《雍正王朝》的地方,它是一部史詩作品,不僅寫了政治,還寫了文化、戰爭、民俗等等各方面。而雍正寫在治政的業績多一些。至於某些細節上的相似,是因為歷史總是驚人地重複著,不能就證明是比著“雍正”畫“漢武”。從劇本創作上看,《雍正王朝》是根據小說改編的,《漢武大帝》是根據零散的史料白手起家的,難度很大。
7.收視為何沒超越《雍正王朝》?
記者瞭解到,《漢武大帝》是導演胡玫繼《雍正王朝》之後的又一力作。在拍攝之初,胡玫就曾高調發話:“如果《漢武大帝》超不過《雍正王朝》,我就索性再也不拍片子了!”從央視反饋的收視來看,《漢武大帝》收視雖然是近幾年來非常理想的高度,但並未超越《雍正王朝》。央視方面表示是因為近一年來央視電視劇收視都比往年偏低。那麼導演胡玫如何看待這一點呢?
主創迴應
引起觀眾熱論已是很大成功
導演胡玫:其實收視高不高都不是最重要的。當時媒體拿這個目標來做新聞,只是我的一個目標,一個決心,並不是一個具向的數字。而且漢武帝與雍正的歷史地位是不可比擬的,他離我們的年代更遠一些,沒有雍正那麼能夠鍼砭時弊。這樣一個人物能引起觀眾對“漢學”的興趣和熱論,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