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周邊自駕遊觀光景點有哪些
人生需要一場說走就走的旅遊和一場奮不顧身的愛情,既然愛情還沒有來臨,不如先來一場說走就走的連雲港之旅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連雲港周邊自駕遊觀光景點,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連雲港自駕遊觀光去哪兒
西墅
連雲港西墅位於墟溝鎮西部,俗稱西市,三面環海,一面向陸,是一個古老的漁村。
這裡既有平滑適合游泳的小沙灘,也有漁船往來大面積的泥灘和港灣。港灣內漁船往來頻繁,停泊的船隻有的忙於卸貨,向岸上抬著一筐筐剛捕獲的各種海貨;有的忙著加油上水,準備下一次出海。遇有重大節日,漁船上掛滿彩色旗幡,隨風飄揚,好像春花怒放。商品經濟的發展改變了漁村單一下海的觀念,許多人投入旅遊服務行業,在鎮上開設了海鮮飯店。這些飯店充分發揮漁家生活的特色,清水煮海鮮,原汁原味,是在城市賓館飯店中難以嚐到的風味佳餚。遊人可在此處旅遊、購物和品嚐。
屏竹禪院
過義僧亭、郵票碑、惠心泉,便到了屏竹禪院。屏竹禪院為明代謝淳舍家開山時所建,曾慘遭日寇焚燬,僅存院門。1984年政府撥款重建。屏竹禪院又有松風殿、好生堂、屏竹社等名稱,面積雖不大,但在園林設計上卻達到了較高的境界。
屏竹禪院坐落於一片金鑲玉竹之中。金鑲玉竹是竹子裡面的珍品,嫩黃色的竹竿上每節都有一條綠色的淺溝,位置上下交錯,此前彼後,好似在金版上鑲進一塊塊碧玉一般,美麗淡雅。金鑲玉竹在宋代的文獻上便見記載,後漸漸失傳。10多年前內地發現幾百株野生的金鑲玉竹,一些植物學家便驚歎為很有價值的發現。後來人們才知道這種所謂失而復得的珍稀品種,在雲臺山上千餘年來一直生長繁衍得很好,所以1993年6月郵電部發行的特種郵票《竹子》,其中第二枚就採用了連雲港的金鑲玉竹。
惠心泉一井兩眼,象徵著珠聯璧合,心心相印。泉水特別甘甜,過去禪寺的和尚就是用此泉水烹茶待客。南花廳是品茶的好地方,用惠心泉的水泡雲霧茶,為雲臺山茶道中的雙絕。
夾谷山
贛榆縣夾山鄉的夾谷山,相傳是孔子會齊侯處。明代這裡建有聖殿、聖化亭、魁星閣、夾谷書院等紀念孔子的建築物。今已不全。
夾谷山山谷深邃,樹木蔥蘢,風吹石洞,嚶嚶作鳥鳴聲,若即若離,形成了贛榆八景之一的“夾谷鶯啼”。現在夾山鄉發揮當地山區的優勢,大力發展茶葉生產,其茶色清味醇,頗具特色。
連雲港好吃的哪裡找
汪恕有滴醋
汪恕有滴醋是連雲港市的傳統名特優產品,始創於清初康熙十四年間,即公元一六七五年,距今已有三百二十多年的歷史。三百多年前,有不少安徽人來到海州地帶謀生,“汪恕有”滴醋的創始人汪懿餘系徽州遷居板浦汪氏第一代,起初在家中建立一個作坊,用簡單的工具生產數量有限的“老糖”,後來改制成為生產食醋,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為了生意上的方便,便起了店號叫做“恕有”,由於汪氏做的醋酸度甜香醇和,味美津香,每次食用只需幾滴則醇香彌足,故稱之為“滴醋”,汪恕有滴醋從此就作為產品的正式名稱而流傳下來。該醋用優質高梁和獨特的傳統固態發酵工藝釀製而成,醇香綿甜、味美津香,含有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有健脾開胃、幫助消化、消除疲勞、軟化血管、調節血液酸鹼平衡等多種保健功能,是家庭調味、筵席酬賓的理想佳品。
贛榆煎餅
贛榆煎餅歷史悠久,一直被作為城鄉居民的主食,有史料記載,早在秦漢時期,贛榆縣當地人就開始吃一種贛榆煎餅名叫煎餅的乾糧。因為其使用的原料廣泛,又容易儲存、可充飢,因此備受贛榆人民的喜愛。 贛榆煎餅與山東、蘇北等地的煎餅,屬於同一類食品,但在製作工藝上有很大差別,主要集中在用料、火候、食用技巧等方面,形成了贛榆煎餅特有的風格。如現在的贛榆煎餅,多用小麥糊、麵粉、黃豆粉、玉米粉、地瓜粉等或者幾種份摻在一起為原料,用鏊子手工慢火攤制而製成的煎餅金黃、韌性大、耐咀嚼,因此又被南方人譽為“搖頭餅”。贛榆煎餅製作工藝講究,食用方法更多,其中最受當地人喜愛的吃法是煎餅卷油條、涼粉***最好佐以辣椒麵、韭菜花***;煎餅卷大蔥、蝦皮;煎餅卷乾魚等。
連雲港節慶活動
連雲港之夏
形式多樣、觀賞性強的沙灘、海上、空中游樂活動。白天有摩托艇大賽,俄羅斯歌舞表演,沙灘時裝模特表演,高空飛車表演等;夜晚有“海港之夜”遊海活動和連雲港之夏納涼晚會,熱鬧非凡。不僅成為旅遊品牌,也成為展示連雲港發展變化新風貌的城市名片。
《西遊記》文化節
花果山具有鮮明的“西遊”文化特色和良好的生態環境。2001年開始,這裡成功舉辦《西遊記》文化節,現已成為省內知名的節慶品牌。節慶活動每年各不相同,主要有開幕式大型文藝晚會、“西遊人物”的創作表演電視大賽、相約花果山詩詞朗誦演唱會、花果山攝影作品展、《西遊記》文化研究成果展、古今西遊圖錄展”等。
中國贛榆徐福節
為紀念徐福遠赴日本傳授農耕,由此發展兩國先民們建立跨海虹橋的這一歷史壯舉,連雲港市每年在徐福故里舉辦徐福節,活動主要有祭祀大會、仿古樂舞表演、彩車遊行、徐福研討會、經貿洽談等等。徐福,秦代的一位方士,受秦始皇派遣帶領三千童男童女下海求仙丹,他們歷經險難,漂洋過海,到達日本,以“五穀”和“百工”幫助日本先民們實現了農耕生活,並傳授了養蠶、繅絲等先進的科學技術,因而被日本人奉為“農耕之神”。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