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主題黑板報

  文化是文明社會的一種無形力量,它是社會的上層建築,雄踞於社會之巔,但對個人思想也可以造成重要的影響,讓我們來做黑板報來宣傳傳統文化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傳統文化藝術黑板報的圖片和資料,希望對大家有用。

  傳統文化藝術黑板報資料推薦:二十四節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曆法的國家之一,農曆二十四節氣就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的天文氣象曆法。它起源於春秋時期的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經驗和智慧的結晶,非常準確地反映了季節的變化並用於指導農事活動。同時,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農曆二十四節氣也逐步演化成為華夏民族特有的社會風俗和節慶。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確定的標準,即口頭傳統和表述、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等等,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完全符合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條件。

  首先,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地球繞太陽運轉一週為360度,即為一個迴歸年。如果以“地球不動”作為參照系,那麼地球圍繞太陽的公轉就表現為太陽每天東昇西落的週年視運動。週年視運動在天穹上的軌跡,天文術語稱之為黃道。度量黃道上具體位置的座標,就稱為黃經。按照天文學的慣例,以春分點(360度即0度)為起點自西向東度量。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兩個節氣點之間,相隔日數為15天多一點,全年即分為二十四個節氣。其中,每月的頭一個節氣稱為“節氣”,它們是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稱為“中氣”,它們是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二十四節氣科學地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包括寒來暑往等季節變化的準確時間,降雨降雪等天氣現象的發生規律,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現象的發生時刻。對於以農耕為依賴的古老中國而言,農人對氣象氣候的準確把握有多少,意味著來年的收成能有多少,二十四節氣便為農人預判、把握氣象氣候提供了科學的指導,其實踐價值不言而喻。

  傳統文化藝術黑板報圖片展示:

  傳統文化藝術黑板報圖(一)

  傳統文化藝術黑板報圖(二)

  傳統文化藝術黑板報圖(三)

  其次,二十四節氣將天文、農事、物候和民俗實現了完美的結合。二十四節氣在鐫刻著農耕文明印記的同時,跳動著傳統文化之脈。在中國廣袤的地域空間和悠長的歷史歲月裡,二十四節氣衍生出紛繁多樣的民間文化。諺語、歌謠、詩詞、傳說、曲賦等文學表達,工藝品、書畫等藝術作品,以及具有鮮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風民俗等等,共同為二十四節氣注入了奔流不息的文化生命力。

  有關二十四節氣的民間諺語,多帶有傳統農耕文化的意味。例如,“過了驚蟄節,春耕不停歇”、“春分,春分,麥苗起身”、“芒種忙忙栽”、“清明斷雨,穀雨斷霜”等等。歌謠方面,至今仍廣為流傳的《二十四節氣歌》便是二十四節氣的發源地黃河流域一帶流傳下來的:“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描繪二十四節氣的詩詞曲賦,更是多不甚數,其中不乏精品佳作。其中最早的一首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詩歌是《詩經》裡的《七月》。宋代陸游所著的《時雨》也是不可多得的一首節氣詩佳作:“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香,處處菱歌長。”戲曲方面更是有令人拍案叫絕的優秀作品。如蘇州著名彈詞藝人馬如飛所著《節氣歌彈詞》。詞人將二十四節氣名和二十六戲目名巧妙地組合在一起,語意雙關、絲絲入扣、渾然一體。這些依託二十四節氣創作的文藝作品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與二十四節相生相伴的還有豐富多彩的民間習俗。因地區的不同,每一節氣都會有不同的民俗活動,從古代帝王之家的迎春大典到每一地每一族不同風俗的婚喪嫁娶,無不浸透著古樸的民風民俗。比如四川地區傳唱的《節氣百子歌》,則將四川的民間風俗和節氣相結合,以樸實的語言娓娓道來:“說個子來道個子,正月過年耍獅子。二月驚蟄抱蠶子,三月清明墳飄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陽吃粽子。六月天熱買扇子,七月立秋燒袱子。八月過節麻餅子,九月重陽撈糟子。十月天寒穿襖子,冬月數九烘籠子。臘月年關四處去躲賬主子。”“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等說法也無不浸透著中國民間的古老智慧。

  二十四節氣中的一些節氣已逐步成為大眾歡慶節日,並與民俗相結合,發展為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節日文化。例如冬至節,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吃羊肉等習俗。現在,我國臺灣地區依舊儲存著冬至時節用九層糕祭祀祖先的傳統,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的“根”。

  最後,二十四節氣申請世界“非遺”是順應人類文明發展趨勢的工程。農曆二十四節氣,是流淌數千年的黃河農耕文明的印記,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沉澱,也是人類天文與農耕技術的空前重大成就,更是人類尊重自然走向自由的里程碑。它理應跨出國門,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古代創造以及豐富多樣的民間文化和藝術,為世界文明注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早在2006年5月,農曆二十四節氣就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4月,中國文化部正式啟動將“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工作,這是一件順天理、應地氣的工程。我們期待二十四節氣申請世界“非遺”早日成功,期待東方智慧之花的再次綻放。

  看過傳統文化藝術黑板報也看了以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