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弘揚傳統文化高中黑板報

  中國傳統文化是華夏民族經歷上下五千年的磨礪和考驗,逐漸孕育並積累起來的歷史瑰寶和思想精髓,讓我們來做黑板報來宣傳傳統文化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圖片和資料,希望對大家有用。

  資料推薦一、禪的生活

  人的一生,就是做人做事的歷程。做人做事,應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當以善法,扶助自心”。坐而論道容易,起而躬行不易。而禪的效能最明顯的莫過於心靈淨化與道德提升,能夠對個體乃至群體的社會道德行為提供內在的持續的精神支撐。

  禪宗祖師達摩之禪法,特別強調理論(理入)與實踐(行入)並重,以理導行,以行彰理,理行合一,普利眾生。趙樸初先生曾說:“我們提倡的人間佛教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星雲大師提出當代“人間佛教”理應“重視倫理道德”與“奉行慈悲喜捨”。當前頗為流行的“生活禪”的奠基人淨慧法師在《生活禪鑰》一書中,提出任何人只要想獲得“時空的自由自在”,都必須“通過一定的修養功夫:道德的約束、信仰的規範和良心的養成”。為此,他提出做人與做事各需遵循的“八字方針”,即做人要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做事要感恩、包容、分享、結緣;並提出做人與做事應該是一體的,做人就是做事,做事就是做人,在做人中做事,在做事中做人,人做好了,事也在其中。做事的八個字,實際上還是講的做人,是人格在做事當中的不斷昇華與圓滿。

  事實上,做人與做事的這些標準,總括起來都可以歸為倫理道德的範疇,無非前者注重的是個人的內在修養,後者注重的是社會的倫理關係,歸結到人自身、人與人關係的道德情操與品格上。這樣,就把個體的尊嚴、幸福與社會的和諧、完善圓融在一起了,在自利、利他的社會實踐中,將禪的精神、禪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實現禪的超越,體現禪的意境、禪的精神、禪的風采。在人間的現實生活中運用禪的方法,解除現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困惑、煩惱和心理障礙,使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充實,物質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圓滿,感情生活更純潔,人際關係更和諧,社會生活更祥和。

  圖片展示:

  圖(一)

  圖(二)

  圖(三)

  資料推薦二、中華人生審美精神

  以康德為代表的西方審美現代精神,突出強調了審美無利害性的品格。由此出發,康德完成了切斷知情意的現實關聯、視審美為獨立自足存在的純粹思辨,建構了審美情感的純粹鑑賞本質。審美情感在康德這裡是一種脫離感官快適、善惡利害、概念判斷、目的限定的普遍愉快。這種粹情,康德自己也承認只是一種思辨的美,而非理想的美。所以,他區分了作為純粹鑑賞判斷存在的自由美和作為應用鑑賞判斷存在的依附美,前者是思維的自由,後者是實踐的自由。康德催生了現代審美精神的覺醒,成為西方美學的分水嶺。但種種形式主義美學、非理性主義美學只是片面發展了康德審美精神中知情意絕對區分的一維,而未能徹底深刻地解決其中的關聯,致使康德美學自由的一維並未真正獲得充分的發揮。

  中華文化深深地紮根於現實的土壤,在思維方式上注重整體性,既不注重從純粹思辨去尋求人生真理,也不崇尚向彼岸世界去尋求生命解脫,而總是從具體鮮活的生活中去創化體味身心的怡悅與精神的自由,倡導在最痛苦最艱難的生活中品出人生的甘美和詩意。這種哲學、倫理、審美交融的文化特徵,使得中國美學總是將審美思考和人生實踐相結合,著意將審美活動引向廣闊的人生、絢爛的生命、多姿的生活。由此,中華審美精神突出聚焦為熱烈執著的入世情懷和高遠超逸的出世情韻相交融之詩性生命張力,表現為一種創造與欣賞、感性與理性、物質與精神、個體與群體、有為與無為、入世與出世、有限與無限之詩意和諧。梁啟超將這種精神概括為知不可而為主義與為而不有主義的統一,王國維將其概括為出世與入世的自由,朱光潛將其概括為看戲與演戲的和諧,宗白華將其概括為充實與空靈的相洽。這些學說都突出了中華審美精神之現實品格和詩意情韻的交匯,直指生命與人生的現實踐履和詩性超越。

  看過也看了以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