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的背景故事
七夕快到了,你知道嗎?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裡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幹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遊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織女》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要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有個牛家莊,莊裡有個聰明、忠厚、勤勞的小孩叫靈兒。因父母早亡,只好跟隨哥哥過日子,嫂子馬氏為人狠毒,常常虐待靈兒。一年秋天,剛收割完畢,馬氏就逼著靈兒去山上放牛,並對他說:“給你這九條牛去放,要等到有了十頭牛你才能回來!”靈兒聽後;無可奈何,只好趕著牛離開牛家莊。
村裡人聞訊趕來,對靈兒深表同情。有的送來吃的,有的送來穿的,靈兒一一致謝,然後獨自一人趕著牛向山裡走去。
當他走到那草深林茂的山嶺就停下來歇腳,坐在樹下傷心地流淚。心想,要等到何年何月才會有十頭牛呢?正在這個時候,有位鬚髮霜白的老人,忽然出現在他面前,老人拍拍他的肩膀,親切地問:“孩子,你怎麼一個人跑到這個偏僻的地方來放牛?為什麼事你這樣傷心?”靈兒把嫂子虐待、逼他放牛的事,一五一十地講了。老人笑著說:“原來是這麼回事!別難過,那伏牛山裡有頭病倒的老牛,你好好地餵養它,等牛病好後你就可以趕著牛回家了。”說完那老人就不見了。靈兒好象做夢似的。便按老人的吩咐往伏牛山走去。
靈兒走呀走呀,翻過一道道的山,涉過一條條的澗,終於找到了那頭病牛,它正在一塊大平石上臥著。靈兒立即趴下去,連連磕了三次頭,喊了聲“牛大伯”。老牛睜開疲憊不堪的眼睛,一會兒又閉上了。靈兒看著老牛那沒精打采的樣子,心裡想,可能是餓了,於是就急忙去給老牛薅了一捆又一捆的草。整整餵了三天三夜,老牛終於吃飽了。突然抬起頭跟他講起話來:“好孩子,我本來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偷偷地把五穀種子撤於人間而觸犯了天規,被玉帝踢下天庭,把腿摔壞了,動彈不得。你如能用百花露水給我洗擦一個月我就會好的。”小靈兒聽了,就在伏牛山住了下來,餓了吃些野果,渴了喝些泉水,夜裡依偎在牛旁。每天清晨去採百花,用花朵上的露水給老牛洗傷。整整一個月,老牛的傷真的好了,它跟著靈兒一道回家。
靈兒回到家裡,嫂嫂見他真的趕了十頭牛回來,硬說有一頭是偷了別人的,還把他痛打了一頓,經鄉親們解勸才算作罷。此後,靈兒白天放牛,夜裡就睡在牛的身邊,莊上的人都稱他是“牛郎”。那隻被牛郎救活的老牛和牛郎很親。有一次,嫂子把毒藥放到菜裡,老牛告訴牛郎不要吃。嫂子氣起來鬧著要跟牛郎分家,牛郎既不要房子也不要田地,只要那頭老牛、兩輛破車和一隻爛皮箱,就離開了家,在一棵桑樹下搭了個草棚住了下來。老牛從嘴裡吐出個茶豆,牛郎將茶豆種在草棚門前,第二天便破土而出,第三天長出了葉子,牛郎就忙搭架,過幾天豆子藤都爬滿了架子。老牛就說:“孩子,你夜裡藏在茶豆架下,可以看到天上的仙女,仙女也能看到你,誰要是連續七夜偷看你,她就是盼望做你的妻子,那時我就用車拉著你上天去,把她接下凡來,與你結成婚配。”
聽了老牛的囑咐,牛郎夜裡就鑽到茶豆架下朝天上望去,只見一群仙女在玉池裡洗澡,臨走時,有一仙女向下偷看了他一眼。第二天夜裡,只見那仙女獨自來到玉池邊,大著膽子看牛郎。第三天夜裡,望著牛郎微微地笑,第四天夜裡便向牛郎點點頭,第五天夜裡端出一籃蠶,第六天夜裡偷出一架織布機,第七天夜裡拿著織布梭向牛郎招手。牛郎織女,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眉來眼去,牛郎盼著織女下凡,織女盼著牛郎快去團聚。七月七這一天,從天空飛來喜鵲,落在老牛頭上,喳喳喳地叫:“織女差我來,叫您快去聚。快去聚,快去聚。”老牛笑著點點頭,牛郎套上車,坐上去。老牛四蹄騰空,一會兒來到了玉池,牛郎下車,和織女把織布機抬放到車上,織女挎著蠶籃上了車,牛郎也跳上車同織女坐在一起。老牛騰雲駕霧,一會兒即到家。
鄉親們獲悉牛郎成了家,都趕來賀喜。織女就把她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眾姐妹,教大家養蠶、執絲、織綢緞。
於是,全村的人都知道牛郎娶了賢妻,能養蠶,會抽絲,還能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都說織女的織布機是從天上帶來的,織出來的綢緞做成衣,冬暖夏涼。這訊息傳了出去,引來了山南海北的絲綢商人,都爭著前來爭購南陽綢。這事轟動了白河兩岸,伏牛山區的千家萬戶,都送自家的姑娘來學織。織女心地善良,樂於教人,不到兩年,家家戶戶都學會了養蠶抽絲織綢緞。
到了第三年的七月七,織女一胎生了一男一女,男的叫金哥,女的玉妹。牛郎耕田,織女織布,日子過得很和睦。
幾年後,牛郎正在犁地,晴空突然響了一陣雷,老牛望著牛郎直流淚,並對牛郎說:“孩子,我把織女拉下天,觸犯了天條,看來活不成了。我死後,王母娘娘肯定不放過你們,到那時,你吃我的肉可以脫俗成仙,用我的皮做成鞋穿能騰雲登上天去。”說完老牛應聲倒下;牛郎哭了一陣之後,就依著老牛的吩咐做了。
正好七月七那一天,牛郎正在鋤地,金哥玉妹兩人哭喪著臉跑了過來,告訴牛郎說,來了個老婆子,把媽媽從織布機上拉走了。牛郎急忙回家穿著用老牛皮做的鞋,一手拉著金哥、一手拉住玉妹,騰空就追。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替照腳下一畫,一條波濤洶湧的大河出現了,牛郎拉著金哥玉妹站在河邊直哭,哭聲震驚了玉帝,玉帝一看是一對孩子,怪可憐的,於是,就決定讓他們一家人每逢七月七相會—次。
人們突然發現牛郎一家人不見了,感到蹊蹺,夜間到茶豆架下朝天上望,看見一條波濤洶湧的大河,河那邊的織女在哭,河這邊的牛郎拉著金哥和玉妹也在哭。人們發現群星閃爍的天空多出一條銀帶,就叫它為天河。天河的一邊多了一顆星,這顆星就叫織女星。一邊多了三顆星,叫做牛郎星。人們想念牛郎織女,每晚總是鑽到茶豆架下仰望天空。到了七月七那天晚上,突然看見滿天喜鵲向著天河撲去,互相咬著尾巴,搭成一座鵲橋。牛郎一手拉著金哥,另一手拉著玉妹上了橋,織女也從橋那邊過來了,走到鵲橋中間一家人相會了。
七夕古詩詞
唐. 杜牧 《七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 臥看牽牛織女星。
唐. 劉禹錫《浪淘沙》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 同到牽牛織女家。
明. 唐寅 《綺疏遺恨》
乞巧樓前乞巧時, 金針玉指弄春絲;
牛郎織女年年會, 可惜容顏永別離。
唐. 林傑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盡紅絲幾萬條。
《古詩十九首》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節的來源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晒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