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任法融書法作品

  任法融,俗名任志剛,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原籍甘肅天水縣,生於公元1936年。其外祖父為清末秀才,頗精儒學,以教學為生,其父在外祖父教育影響下,亦通讀儒家四書,並常閱讀佛、道教經典書籍。擅長書法,是我國著名書法家。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任法融人物介紹

  現任世界宗教和平會主席,全國政協,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副主席,國家民族宗教委副主任,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陝西道教協會會長,山西道教協會名譽會長,中國道教學院院長,陝西周至樓觀臺道觀監院。任法融會長是我國著名道教學者,慈善家,著名書法家,傳統文化專家、著名易學專家,國際風水大師。

  1943年任法融7歲時入鄉塾讀書,1950年14歲時因家庭生計困難而廢學,在家習農事並從其慈母課讀儒家四書,身體漸成長,文化涵養亦漸增長。

  1955年冬,年已19 歲的任法融到陝西隴縣道教宮觀“龍門洞”遊覽,見這裡山清水秀,環境幽美,又聽說元代的著名道士丘處機***長春子***曾在這裡修煉得道,心頗慕之,因而在山中盤桓數日。

  當時龍門洞常住有廿多位道士,任法融見他們個個樸素善良,勤於道家修煉,便請得該觀監院同意留居,每日隨道眾幹農活,閒暇時便借閱道書。漸讀便漸對道教產生信念,與道教結下不解之緣。爾後,正式入道,拜全真龍門正宗廿八代玄裔王嗣林道長為師,隨師學道。

  任法融書法藝術

  《書中融道 道法自然 》 ——任法融道長書法作品之淺悟 朱灝

  筆者原以治文為業,對三教九流,諸子百家之思想學說大都有所涉獵,亦時有感觸,唯獨道家之經典,因其博大精深,若有卻無,似實而虛,甚或飄忽迷離,本人胸墨淺淡,難以參透。近幾年賦閒家居,因我與樓觀臺任法融道長的俗家弟子張永亮***終南山興華居士***私交頗深,有幸與任法融道長會悟,留影,接受饋贈《道德經釋義》,觀賞其書法真跡,目睹其行筆運墨之態勢,深深地為任道長仙風道骨之氣度,深邃廣袤的思想,暢酣淋漓,融道於中的書法作品所折服。

  本人尚可塗鴨,為學之道是諸體皆習,博採眾家,不唯一家,以企自成一體,主張書作應本之於質,取之於心,發之於氣。酙酌任道長之書品,瞭解其求學為道之路,斗膽以為,與鄙人之學路,薄論似乎有某種契合,淺見拙識油然而生,已到了不吐不快之地步。

  任法融治學與其人一樣,踏實、勤苦,不走捷徑,自幼師從外祖父學文習書,從顏體入手,兼學諸家,其路端正,基礎厚實。其後利用出家學道之機緣優勢,潛心臨習前賢之碑貼,數十年如一日,手不釋經,筆不洗墨,終於修練成道學門中之領袖哲人;其學說,出於老莊,承繼先賢,見解獨到,氣韻空前,其書法作品,因其融道於中,也赫然光耀於書林,令名家瞠目,使後輩學者如追仙覓道,可望而不可及。究其原因,鄙人以為,書法,形可摹仿,而胸懷,心跡,氣質因人而異,學書者須觀其形,悟其神入於心,內化而融入我胸,以我氣發出,才會在繼承之基礎上進而有所創造。時至今日,任道長一幅幅墨寶展之於案,誰能說出屬於何體哪家?。不佞妄論,可否看作濃凝道學神韻自成一家之任派書法吧。

  本之於質,取之於心,發之於氣。

  文如其人,字亦如其人。人的本質意識決定其言語行為。同樣,書家的道德修養支使其運筆之軌跡,構字之骨架,結體之佈局,墨跡之濃淡。任道長之書作,可透視出他寬闊的胸懷,施善於眾,普濟蒼生的道德理念,對天地萬物的深知卓識,對人世是非善惡的體察關照。聊舉幾例,發點猜想,以饗讀者。 一個“道”字,猶如一學道者架一葉扁舟雲遊四海,或訪名山大川,或拜哲人聖賢,探究民間善惡禍福之本源,天南海北四季物候之繁衍變化,終歸明理悟道,修成正果。而“德”字則如修行之人盤膝打坐,參禪悟道,靜養其德,廣施其福。

  細觀“三寶”二字,可否這樣理悟:俗人以“玉”為貴,以“貝”***錢***為求,以“爾”***華麗***為飾,而任道長卻認為,修道、養德、蓄氣才是人生至寶,正所謂人之三寶精氣神。

  從“鶴翔”二字中,似可見一童顏鶴髮之仙家為善男信女講經釋道:人鳥同為一理,欲求展翅高飛,得先斂首蓄尾,修身向善,處下不強,居後不爭,須知清靜無為方可大有為,以待羽翼豐滿,能力兼備,方可隨心所欲,馳騁於天地之間。

  道經雲:水處下不爭。任道長書“下”字乍一看,似一簾瀑布,使人驀然想起名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所蘊含的飄逸灑脫之氣勢,進而敢問李太白屬儒家,還是道家?又聯想起唐朝香閒嚴大師與宣宗李忱的瀑布聯句:“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其中之哲理不言而喻;經書讀得愈深透,便可清心明理,豁然開朗;跨越千山萬水,歷經千難萬險,登峰居高臨下,便能參透世間萬事萬物生息變化之理。

  欣賞任道長書法作品之深邃含義,漸漸地便可藉以理悟任道長關於“道”的特徵要義。

  “虛無”。一張白紙謂之“無”,胸中之氣為之“虛”,其靈虛之氣,一旦醞釀成形,發之於筆端,落之於紙上,便成為真真切切的帶著精氣神的書作。此所謂虛中蘊實,實源於虛,虛實相生是也。

  “自然”、“純粹”、“素樸”、“平易”。無論詩文書畫皆為作者感情之自然流露,它應是獨一篤厚,純一不雜的,不可動輒便想成名成家,獲獎得利。鄙人多有體驗,為文作書時若心存雜念刻意而求,其作品大都存有瑕疵,汙垢,何談精美。而任道長心底潔淨,其詩文書作正如其名一樣,將道的玄理奧義,融匯於書法作品之中,以其純粹之心,創作出一幅幅表現素樸、平易人格的書作。

  “清靜”、“恬淡”。翠竹環繞,碧樹掩映,仙氣籠罩的樓觀臺,真乃修道養德著書立說之佳境。聆聽道長巨集論,靠近書案觀其揮毫潑墨,方知曉道長內心之清靜,處世之恬淡,這種氣度,付之於筆端,其墨寶當然皆為極品。

  “無為”。道家有論:“無為而大有為”。作為道學大師的任法融其做書乃無為而又有為,無為而作,有為而用。其品多為饋贈之禮,而遇見刻意有為之求者,往往要收取不菲之潤筆費,以之用於道家事業的發展,彌補濟生施捨經費之不足,此所謂以“無為”之心成大為之事。

  “柔弱”、“不爭”。說到德,《書· 洪範》雲:“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柔克”。品賞任道長的書作,可清楚地參悟出其正直的品質,平易近人,為人循循善誘柔弱而暗含剛強的性格,以此貫之於筆墨,其態勢,大氣磅礴;其用筆,虛實相生;其墨色,濃淡相宜;其節奏,疏密相間;其結構,相讓不爭;其韻律,剛柔相濟。這些不正是道德經精神內涵的外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