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書法作品

  《三綱八目的追求·大學之道》選自《禮記·大學》。《大學》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註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至於《大學》的作者,程顥、程頤認為是“孔氏之遺言也”。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大學之道簡介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書 章句集註》時,便成了“四書”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 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 “四書”之首。 朱熹又認為收在禮記中的《大學》本子有錯亂,便把它重新 編排了一番,分為“經”和“傳”兩個部分。其中“經”一章,是 孔子的原話,由孔子的學生曾子記錄;“傳”十章,是曾子對 “經”的理解和闡述,由曾子的學生記錄。 這樣一編排,便有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大學》版本。

  大學之道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 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學之道讀解

  這裡所展示的,是儒學三綱八目的追求。 所謂三綱,是指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它既是《大學》的 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所謂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 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為我們所展示的人 生進修階梯。 縱覽四書五經,我們發現,儒家的全部學說實際上都是循著 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所以,抓住這三綱八目你就等於抓住了 一把開啟儒學大門的鑰匙。循著這進修階梯一步一個腳印,你就 會登堂入室,領略懦學經典的奧義。 就這裡的階梯本身而言,實際上包括“內修”和“外治”兩 大方面:前面四級“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修”;後面 三綱“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間的“修身”一 環,則是連結“年修”和“外治”兩方面的樞紐,它與前面的 “內修”專案連在一起,是“獨善其身”;它與後面的“外治”項 目連在一起,是“兼善天下”。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 分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下》***,把生 命的歷程鋪設在這一階梯之上。所以,它實質上已不僅僅是一系 列學說怯質的進修步驟,而是具有濃厚實踐色彩的人生追求階梯 了。它鑄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心理,時至今日,仍 然在我們身上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識明確,不 管你積極還是消極,“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觀念 總是或隱或顯地在影響看你的思想,左右著你的行動,使你最終 發現,自己的人生歷程也不過是在這儒學的進修階梯上或近或遠 地展開。事實上,作為中國知識分子,又有幾人是真正出道入佛 的野鶴閒雲、隱逸高士呢?說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