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適合吃什麼菜_

  廣東人過端午節有很多獨特的習俗,有很多廣東端午節習俗相信很多人都沒聽說過,,如扒皇舟、浸龍舟水、馬拉溜等。那麼大家知道端午節吃什麼菜比較好呢?接下來小編帶大家瞭解一下吧。

  適合端午節吃的菜

  1、莧菜

  中醫認為,莧菜性涼味微甘,入肺、大腸,生於田間或路旁,有清熱利溼、涼血止血、止痢等作用。營養學認為,莧菜富含易被人體吸收的鈣質,對牙齒和骨骼的生長可起到促進作用,並能維持正常的心肌活動,防止肌肉痙攣***抽筋***。它含有豐富的鐵、鈣和維生素K,具有促進凝血,增加血紅蛋白含量並提高攜氧能力,促進造血等功能。莧菜還是減肥餐桌上的主角,常食可以減肥輕身,促進排毒,防止便祕。

  今天說的莧菜,首選紅莧菜,以葉片大而完整、較嫩為主,紫紅色較好,萎爛的莧菜則不宜選購。焯莧菜時燙一下即可撈起,防止營養成分遭到破壞,影響療效。莧菜不耐久放,最好儘快吃完。短期存放可用保鮮膜包裹或放入保鮮袋,置冰箱冷藏。

  2、茄子

  茄子含有龍葵鹼,能抑制消化系統腫瘤的增殖,對於防治胃癌有一定效果。此外,茄子還有清退癌熱的作用,因此尤其適合夏季食用。茄子含有維生素E,有防止出血和抗衰老功能,常吃茄子,可使血液中膽固醇水平不致增高,對延緩人體衰老具有積極的意義。

  由於茄子性味甘寒,屬於寒涼性質的食物,因此,身體體弱,有消化不良、容易腹瀉、脾胃虛寒、哮喘、便溏症狀的孕婦朋友不宜多吃。手術前也不要吃茄子,麻醉劑可能無法被正常地分解,會拖延病人甦醒時間,影響病人康復速度。

  3、黃魚

  黃花魚不僅肉質肥厚、脆嫩、味道鮮美,易於消化吸收,黃花魚的鰾、肉、膽均可治療疾病。《本草綱目》中就記載有,黃魚味甘、性平,有明目、安神、益氣、健脾開胃等功效。現代營養學研究也發現,黃花魚的蛋白質含量較高,並富含脂肪、鈣、磷、鐵、碘以及大量歐咪伽—3脂肪酸等,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黃花魚特別適用於體質虛弱、面黃肌瘦、少氣乏力、目昏神倦、食慾下降等症狀的人食用,對有睡眠障礙、容易失眠的人有一定的安神、促進睡眠的作用。而在唐代《開寶本草》中介紹的“蓴菜黃魚羹”食療方,即用蓴菜15克,黃花魚250克,共煮煎濃汁服用,有益氣開胃的功效,胃口不好的人可以多吃。

  4、紅蘿蔔

  胡蘿蔔營養豐富,經常吃胡蘿蔔有易身體健康,是夏季養生的首選食物,不僅能夠預防癌症,抵抗氧化,還有美容、養顏、排毒、防晒的功效,是夏日必備的“防晒霜”。胡蘿蔔中的維生素A能夠協助肝臟排除體內毒素,減少肝臟中的脂肪。纖維素還能幫助清理結腸中的垃圾,並加速將其排出體外。

  據哈佛大學的研究表明,每週吃6個胡蘿蔔的人比一個月只吃一個或更少的人,發生中風的機率更低。不吃胡蘿蔔的人很容易中風。胡蘿蔔中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價值就是可以抗衰老,因為β胡蘿蔔素還能在機體正常新陳代謝中扮演抗氧化劑的作用,幫助細胞減緩老化的過程。

  5、西紅柿

  西紅柿中富含番茄紅素,它的抗酸化作用能有效地抑制活性氧的活動,抗癌能力很高呢!另外,維生素K能對骨質疏鬆症有一定的預防能力,可以說,是女性骨骼的救星!而維生素E則是維持肝臟機能,改善宿醉的好幫手。

  水煮西紅柿是女性瘦身減肥的好食材,作為早餐或者飯前的小吃,所含的有機酸能令代謝加快,讓脂肪充分燃燒起來,解決便祕問題,易胖的體質也慢慢改善為易瘦。西紅柿中的維生素大部分都是水溶性的,所以我們在食用水煮西紅柿的時候,記得把湯汁也一併喝完吧!

  廣東端午節習俗

  1、扒皇舟

  深圳人將劃龍船稱為“扒龍舟”,相傳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四月,小宋帝趙罡當時被元軍前截後追,從失守的宋都臨安***今杭州***,經福建沿海倉皇逃至新安縣九龍土瓜灣***今屬香港***,期間恰逢端午節,趙罡觀看了當地的龍舟比賽,一時興起,以護駕有功為名,御賜黃緞巨型羅傘給鄉民。扒龍舟從休閒娛樂活動,演變成競賽運動專案,羅傘逆風阻力,才逐漸消逝。

  2、掛黃葛藤

  端午節掛黃葛藤卻是客家地區的傳統習俗。端午節當天,廣東梅州客家人便在自家門前掛起黃葛藤,這樣的民俗在客家地區延續了千年。在客家人眼中黃葛藤是驅邪之物,與別處將葛藤喻為捆綁鬼怪的“鐵鏈”、“神仙索”不同,其在客家民間傳說中與唐末農民起義領袖的黃巢有著緊密聯絡。

  3、吃艾餈

  廣寧縣的端午節好比“衛生防疫節”,很多習俗都跟衛生息息相關,比方說與端州一樣,習慣將艾草、菖蒲懸於門戶。有的地方還喝蒲酒,把酒灑在屋外四周,以避蛇蠍。廣寧人端午包粽子的同時也用艾草做餈,寓意去毒氣、避瘟疫,並認為端午節始源於“夏至”,因此廣寧民間素有“到五月節才收棉被”之說。

  4、吃“灰水粽”

  灰水粽是惠州一種傳統制法粽子,深受當地人喜愛。灰水粽是由一種名叫蚊驚的植物燒成灰做成灰水製成。用蚊驚製作灰水粽,當地有一個俗語:一升灰一升米。也就是說,一升蚊驚的灰可以浸泡一升糯米來製作灰水粽。要燒一升的蚊驚灰,約要30公斤的蚊驚。可以看出傳統灰水粽的製作還是比較繁瑣的。煮熟後的灰水粽的米粽顏色呈淡黃色,看起來非常誘人,韌勁十足,清香四溢,讓人愛不釋口。

  5、浸龍舟水

  因為龍舟寓意吉祥,同時平日擺在祖宗的祠堂中,因此龍舟滑過的水村民們都認為是“大吉水”,於是另一個習俗應運而生—浸龍舟水。在華南地區,什麼都很講“意頭”的廣州人每每此時就會全家走到江邊洗龍舟水,有小孩的家庭,家長會讓孩子小手小腳都“浸浸”龍舟水,祈求小孩子身體健康,快高長大,驅邪避穢。

  6、馬拉溜

  沙尾還有一個奇特的跟粽子有關的風俗,他們的土話叫“馬拉溜”。何謂“馬拉溜”呢?從五月初一、二起,母親在孩子脖子上掛一個鹼水粽,等到端午再剝開吃掉。

  7、燒艾條

  點艾條是端午時惠州不少家庭的傳統保留專案。艾條在惠州又被稱為“午時香”,按照惠州習俗,以前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在端午節當天正午時分,將艾條放置在家裡大門、廚房、陽臺等地點燃,辟邪驅蟲。艾條裡包有鋸末、硫黃、艾葉、香料等物。

  端午節吃五黃

  1、黃瓜

  為什麼端午節要吃黃瓜?其最根本的原因目前已不可考,但五月正是黃瓜上市的季節,加之此時潮溼悶熱,而黃瓜性屬寒涼且富含汁水,端午時節吃點涼拌黃瓜生津解渴又消暑開胃。

  黃瓜味甘,甜、性涼、苦、無毒,入脾、胃、大腸經,具有除熱,利水利尿,清熱解毒的功效,因此,受到溼熱困擾的人們不妨吃點黃瓜,能有效緩解小滿節氣裡高溫上火和大量降雨帶來的諸如上火、體內溼熱等不適感。

  2、黃鱔

  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因此,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蔘”之說。據《本草綱目》記載,黃鱔有補血、補氣、消炎、消毒、除風溼等功效,民間用以入藥,可治療虛勞咳嗽、溼熱身癢、痔瘻、腸風痔漏、耳聾等症。

  大家都知道,黃鱔外表滑溜溜的,它的表面有一層粘液,人非常不容易捉住它。在清洗的過程中,不要將這層粘液洗得乾乾淨淨,當切又覺得滑膩難以按住的時候,不妨抹一小把鹽在黃鱔身上,或者搭一塊乾淨的溼毛巾就能夠輕鬆地按住黃鱔將它切成我們想要的形狀啦!

  3、雄黃酒

  神話傳說《白蛇傳》中,白娘子飲雄黃酒,現出蛇身的原形。故民間便認為蛇蠍蜈蚣等毒蟲可由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飲黃酒可以驅邪解毒,身體健康。

  雄黃性溫、味辛,能燥溼、殺蟲、解毒;臨床上外用可治蛇蟲咬傷,神經性皮炎等。但雄黃的主要成份是二硫化砷,遇熱後可分解為毒性極強的砒霜,因此雄黃酒不宜內服;同時,由於雄黃能從面板吸收,外用亦不宜大面積塗擦,以防中毒。如用雄黃酒灑在床下、角落等處,則有除蛇蟲等作用。

  4、黃魚

  大黃魚通體金黃,口脣硃紅,被人們賦予富貴祥和的文化色彩。閩東民間素有以大黃魚作為上等禮品饋贈至親的風俗,端午節尤為盛行。端午送大黃魚,蘊含美好的期盼。女方家收來黃花魚,嫁出黃花女;男方家,娶得黃花女,家門滿堂春。新婚夫婦給岳父岳母送大黃魚,意喻長輩延年益壽,夫妻百年好合。

  端午節前後是大黃魚的主要汛期,清明至穀雨則是小黃魚的主要汛期,此時的黃魚身體肥美,鱗色金黃,發育達到頂點,最具食用價值。黃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對人體有很好的補益作用,對體質虛弱和中老年人來說,食用黃魚會收到很好的食療效果。

  5、鹹蛋黃

  鹹蛋黃沒有黃鱔、黃魚和黃瓜的時令性,因為有個“黃”字,於是也進入了“五黃”的行列。端午吃鹹蛋黃,寓意著健康平安。

  蛋黃以出油“顏色紅而油多”為上品,但也因此,高血脂、高血壓的人群最好不要吃鹹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