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陶藝的介紹_什麼是泥塑陶藝
泥塑是我國的傳統民間藝術,它是一種文化的傳承。那麼,你知道什麼是泥塑嗎?以下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泥塑的相關知識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泥塑的起源和歷史
我國泥塑藝術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處發現。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陶羊時間約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塑豬、泥塑羊頭時間約為7千年前。可以確認是人類早期手工捏製的藝術品。
自新石器時代之後,中國泥塑藝術一直沒有間斷,發展到漢代已成為重要的藝術品種。考古工作者從兩漢墓葬中發掘了大量 的文物,其中有為數眾多的陶俑、陶獸、陶馬車、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製的。漢代先民認為亡靈如人生在世,同樣有物質生活的需求。因此喪葬習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這在客觀上為泥塑的發展和演變起了推動作用。
兩漢以後,隨著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動,社會上的道觀、佛寺、廟堂興起,直接促進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藝術的發展。到了唐代,泥塑藝術達到了頂峰。被譽為雕塑聖手的楊惠之就是唐代傑出的代表。他與吳道子同師張僧繇,道子學成,惠之不甘落後,毅然焚燬筆硯,奮發專攻塑,終成名家。為當世人稱讚:“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
泥塑藝術發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題材的大型佛像繼續繁榮,小型泥塑玩具也發展起來。有許多人專門從事泥人制作,作為商品出售。北宋時東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樂”在七月七日前後出售,不僅平民百姓買回去“乞巧”,達官貴人也要在七夕期間買回去供奉玩耍。
元代之後,歷經明、清、民國,泥塑藝術品在社會上仍然流傳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觀賞陳設,又可讓兒童玩耍。幾乎全國各地都有生產,其中著名的產地有無錫惠山、天津“泥人張”、陝西風翔、河北白溝、山東高密、河南浚縣、淮陽以及北京。
泥塑的製作工藝
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準備,一般選用帶些粘性又細膩的土,經過捶打、摔、揉,有時還要在泥土裡加些棉絮、紙、蜂蜜等。泥塑的模製一般分為四步:制子兒、翻模、脫胎、著色。制子兒就是製出原型,找一塊和好的泥,運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個形象,經過修改、磨光、晾乾後即可,有些地方還要用火燒一下,加強強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壓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見有單片模和雙片模,也有多片模。脫胎就是用模子印壓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狀,然後壓進模子,再把兩片壓好泥的模子合攏壓緊,再安一個“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嚴,在胎體上留一個孔,使胎體內外空氣流通,以免胎內空氣壓力變化破壞泥胎。最後一道工序是著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說。一般著色之前先上一層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潔,便於吸收彩繪顏色,彩繪的顏料多用品色,調以水膠,以加強顏色附著力。
泥塑製作方法
泥塑俗稱“彩塑”。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雕塑工藝品。
製作方法是在粘土裡摻入少許棉花纖維,搗勻後,捏製成各種人物的泥坯,經陰乾,禿上底粉,再施彩繪。 做源人殉葬,做佛像膜拜,做“耍貨”玩賞的民間風俗,是中國泥塑藝術得以發展的主要原因。至唐宋時代,泥塑藝術發展到盛期,著名泥塑有甘肅敦煌莫高窟的菩薩,山西太原晉調的宮女等。至清代,泥塑形成南北兩著名流派:北方有天津“泥人張”,南方有無錫惠山泥人。“泥人張”指天津泥人張長林,是捏塑世家,作品以寫實為特色,人物造型,音容笑貌,色彩裝飾,無不強調一個“像”字。其子張兆榮、孫張景桔繼承祖業,為中國彩塑藝術作出貢獻。 惠山泥人又可分兩類:一類“泥要貨”供兒童玩耍、“大阿福”是最典型的作品。其造型豐滿活潑、渾厚簡練,色彩明朗熱烈,富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另一類為“手捏戲文”,主要塑造戲曲人物。這類泥人很注意種態刻畫,造型適當誇張,表現技法精練色彩純樸、深厚,實有江南地方特色。現代著名藝人有胡新明、王忠富、於慶成等人。此外,陝西鳳翔、河北白溝河、蘇州虎丘等地亦為著名的民間泥塑重要產區。 製作方法: 泥塑的製作方法比較簡單,但需要有一些技巧,否則製作出來的泥塑作品容易乾裂,沒有色澤,不會有很好的藝術效果。
1、選擇合適的泥土。
在選擇泥土上一定要用上好的泥土,黏性好的為佳。然後將其搗碎並且加入適當的水進行揉捏直至柔軟。
2、捏製胚胎 。
根據草稿或自己的創作構思,捏製胚胎。在捏製的過程中要仔細,注意所要創造物體本身的特徵把一些細節都要捏製出來,便於後面的操作。
3、陰乾。 將捏製好的胚胎放在陰涼處陰乾,不能晒在陽光下。
4、上底粉 。 在晒乾的胚胎上塗上底粉***白色顏料***。
5、施彩繪。
根據所捏物體的本質特徵上色,要注意顏色的搭配與和諧。也可以在顏料幹了之後上一層清漆,起到保護作品的作用另外也能使作品光新亮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