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中考語文閱讀專練題及答案

  在西藏中考語文備考階段,培養語文閱讀的答題技巧是考生備考的重中之重,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供大家閱讀練習。

  西藏中考語文閱讀原文

  詩歌是一個複數概念,這就意味著不同詩人之間的差異性、自主性,這也成就了當代詩歌不同的理念與追求。

  作為語言藝術追求的詩歌,自然迴歸“語言”這一本體,但是這個本體絕非一靜止的、標準的概念或者範疇,而是融注差異性、獨立性的審美趣味、生命意識的一種認知思維、哲學態度。當代詩歌寫作有兩個必然要建立的語言意識:一種是語言作為一種修辭格。語言詩藝技巧的運用強化文字的藝術效果,詩藝化語言與傳統的書面語、日常語並沒有絕對區分界限,隱喻、陌生化、通感、變形、超驗、超現實等語言修辭強化了主觀真實、審美化。另一種是,語言充當認知思維,追求詩歌作為認知的思想力量。語言為人類反思、尋找自我提供了一種可能,語言與思維、表達之間有著密切關聯,精神主體與語言之間既有一種對應的、對等的理據關係,也有一種彼此超越、提升的差異關係。語言的思想書寫,尤其表現出深刻、獨立的品質與可能。現實客觀世界的現實性、客觀性背後則隱含著豐富的差異性、可能性,詩歌自然是對人類自我的潛意識、精神隱祕地帶的探尋與勘探,詩歌語言成為詩人的有效認知工具,有助他們認識自我、認識世界。

  任何書寫,自然無法脫離時代,時代讓詩歌話語發出現實的詩意回聲。語言作為文化的產物,也無法剝離與時代複雜的糾纏聯絡。詩歌必須對現實發出回聲,自身也會烙上時代的印痕。從語言角度來看,詩歌作為文字為時代提供了一種更具藝術效果的深度現實,對文化、時代產生某種建構、影響功能。而作為認知思維的語言,詩意書寫提供了一種切近時代、觀照自我與世界關係的體悟可能。時代意識與鮮活的生命態度、審美意識緊密相連,不可分割。語言的隱祕地帶也是思維的隱祕地帶,走向認知思維的語言成為人類自身精神投射與時代交匯的思想景觀。

  詩歌是一種語言本體追求的藝術,它融注了詩人的審美態度、哲學態度,它們最終以詩歌作為一種文化立場實踐了藝術的民主、友愛。“語言是存在之家”***海德格爾語***。當代詩歌的詩藝書寫,成為詩人們審美化、藝術化的文化立場,為精神家園提供鮮活、詩意的文化形式,建構詩人自我與時代。詩人及作品成為當代文化積極表現的內容與形式。詩人自身與創造的個人藝術話語有效地成為時代映象,折射出敏感而真實的現代心靈。每一個時代中詩人的積極書寫影響與推動著不同時代與時期國家話語建構。詩人把詩歌作為人生形式,修復、增補當代文化形式中的詩性思維。

  20世紀80年代以來,口語化、日常化的“口語寫作”走向反諷中心主義,作為第三代詩的“後朦朧詩”一脈則以審美化、哲理化探索當代詩歌寫作的可能,呈現詩人與時代積極的建構關係。 “後朦朧詩”中的海子、西川、王家新、張曙光等形成“知識分子寫作”傾向,體現出一種積極建構的文化姿態,他們淡化反諷,走向了隱喻、象徵的語言本體寫作。口語寫作,從本質意義來講則講究敘事性的再現性的寫作。當代詩歌寫作似乎還停留在“寫什麼”的“內容”,“拒絕隱喻”“詩到語言為止”“及物寫作”不過是詩人尚未消化、有待釐清的觀念。“如何寫”的寫作意識,重心將走向語言本體與時代融合。

  介於語言與時代之間表現之詩,自然是對詩體自身的操守與追求,從現實中找獲積極建構的力量與信心。對語言的清醒認知、積極審視,也讓語言與時代保持某些距離與自我警惕。“人類的偉大,在於它是一座橋而不是一個目的。”***尼采語***迴歸語言本體的詩藝追求,為探索漢語詩歌提供了某種可能。這種追求既是詩體自身規律與發展需要,也是審美化、藝術化的生命意識覺醒的表現。

  西藏中考語文閱讀題目

  12.下列關於“詩歌語言”的說法,符合文意的兩項是***5分***

  A.詩歌的多樣性產生了不同詩人的差異性與自主性,但都得回到“語言”這一本體上來。

  B.詩藝化的語言通過一些語言修辭強化了主觀真實,所以它是對傳統的書面語、日常語的發展與提升。

  C.語言與精神主體之間既存在理據關係,也存在差異關係,只有通過語言,人類才能夠反思,才能夠尋找自我。

  D.詩歌為時代提供了現實,語言作為文字使這種現實更具有深度,對文化與時代會產生影響。

  E.“後朦朧詩”派因為用隱喻、象徵的語言本體寫作,所以表現出審美化、哲理化。

  13.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語言這個本體不是靜止不變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語言也會產生種種變化,只是這些變化不太明顯。

  B.當代詩歌的寫作要建立兩個語言意識,作為修辭格的語言與充當認知思維的語言呈現出表裡關係。

  C.詩歌是對人類自我的潛意識、精神隱祕地帶的尋找,而語言則成為這種尋找的有效工具。

  D.當代詩歌的詩藝書寫,成為詩人們審美化藝術化的文化立場,只有創作出來的詩歌才是當代文化要表現的內容與形式。

  14.“後朦朧詩”派他們的創作,實踐了怎樣的理論基礎?這一詩派的盛行有何意義?***4分***

  15.結合文中的觀點,談談你對下面這段話的理解。***4分***

  杜甫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甫的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運用的藝術手法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

  西藏中考語文閱讀答案

  12.A、D***B項,“它是對傳統語、書面語的發展與提升”,此判斷有誤,原文表述:“詩藝化的語言與傳統的書面語、日常語並沒有絕對區分界限。”誤解文意。C項,原文為“語言為人類反思、尋找自我提供了一種可能”,而“只有通過語言,人類才能反思,才能尋找自我”有誤,過於絕對,以偏蓋全。E項,“後朦朧詩派”他們的寫作主旨就是以審美化哲理化來探索寫作,最後走向語言本體寫作,此選項因果顛倒。***

  13.C***A項,“語言的變化不太明顯”,原文無此意,此為無中生有。B項,“作為修辭格的語言與充當認知思維的語言呈現出表裡關係”,原文表述為並列關係,並無此意。D項,“只有創作出來的詩歌才是當代文化要表現的內容與形式”,與原文不符,原文中“詩人及作品”這兩者都成為“當代文化要表現的內容與形式”。***

  14.①詩歌作為文字為時代提供了一種更具藝術效果的深度現實,***1分***對文化、時代產生某種建構、影響功能;***1分***

  ②詩歌是一種語言本體追求的藝術,***1分***它融注了詩人的審美態度、哲學態度。***1分***

  15.詩歌必須對現實發出回聲,自身也會烙上時代的印痕。***1分***詩人自身與創造的個人藝術話語有效地成為時代映象,折射出敏感而真實的現代心靈。***1分***杜甫的詩歌就是對現實的反映,***1分***同時不同的詩歌體裁也說明了詩歌本身帶有時代印記。***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