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經典的抒情散文推薦

  寫抒情散文時如同繪畫一樣,留下引入想象的餘地。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篇一:好大一棵樹

  我端詳著父親的照片,像看一幅油畫:五月的塞外,明淨的藍天,靜穆的老人與樹默默地對話,古樸蒼涼而悠遠,彷彿穿越了無盡的時間,在寂寥中尋覓,在尋覓中凝視,在凝視中傾訴,在傾訴中欣然———老人與樹是那樣的和諧。

  那是棵普通又奇特的樹,樹幹並不粗壯,虯曲盤旋分成了碗口粗的兩杈,又合攏成巨大的傘蓋,枝椏繁茂的樹冠毫無約束地伸展,廕庇四野。樹孤獨而莊嚴地挺立著,一如老父瘦弱而堅韌的身軀;年近八旬的老父,一隻青筋突兀的手,深情地撫著樹皮皴裂的樹幹,一隻手拄著柺杖,穩穩地立在樹旁;頭上的草帽掩不住如霜的白髮,飽經風霜的臉上露出肅穆的慈祥。父親望著樹,樹望著邈遠的天空、寬厚的大地、不知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的世界……

  我忽然覺得父親就是斜坡上那棵孤獨的老樹,無意中成了蒼涼而瑰麗的風景。

  他一生在艱難中掙扎,在掙扎中起伏,在起伏中堅守,在堅守中孤獨。飽經憂患,歷經坎坷,仍執拗於他所鍾情的家鄉基礎教育。他從二十歲開始教書,為了他家鄉的學生,他忍受與妻兒常年分離的痛苦,把學校當成了自己的家,把學生當成了自己的孩子,把教書當成了自己的事業,一年又一年,四十多個春秋,人生的全部樂趣和希望,都奉獻給這個苦累而甘甜的職業,難得的是他居然樂此不疲。

  以父親教書的功底和聲望,早就可以回到我們身邊,但直到62歲,他帶著山西省模範中學校長的榮譽證書,以中學高階教師、天鎮三中校長的身份離休為止,為他的家鄉兢兢業業地奉獻了全部知識和心血,那是1990年的7月,當年的高考創下全雁北地區十三縣第一的輝煌成績。父親是在學生、家長、老師們敬重、感激和留戀的目光中,回到了他的兒女出生、長大、成家的山城。他的全部家當用幾個裝粉筆的空紙箱就盡裝殆盡了,幾件行李,幾摞教案,幾箱舊書———其寒酸無與倫比。

  可謂:一身疲憊,兩袖清風;半世孤苦,四面生疏。

  其實,講臺才是他人生的舞臺,在三尺講臺上,他抑揚頓挫,神采飛揚,與生活中不善交往,木訥呆板笨嘴拙舌,判若兩人。晚年,他常激動地給我講述講課的情景,他覺得一堂好課,簡直就是和諧的藝術,那是莫大的享受。這時,他的臉上泛著陶醉的光芒。

  1982年,縣裡讓眾望所歸的他,創辦一所高中,各種條件都不具備,他一輩子最怕求人,但為了辦學校,他四處求錢省錢,憑著從不張嘴沒人好拒絕的威信,硬是獲得很多單位免費或少要費用的資助。挖土、拉磚、通水、通電,學校才有了點樣子。他自己不怕吃苦卻帶著怕吃苦的學生,在長滿荒草的鹽鹼地上,用最原始的工具,堅持讓學生每天勞動一小時,硬是平整出美麗的校園、開闊的操場,蓋起整齊的教室、宿舍、飯堂,四周還栽下了成排的楊樹、柳樹。每當回憶當年的建校情景,他既自豪又內疚,那些跟他一起建立學校的老師學生,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他身為校長卻沒能給他們任何報酬,反而以自己清廉的榜樣,使那些年輕的教師更不敢有絲毫的額外要求。其實那些要求是多麼正常,那時,他們可真是處處為縣裡的窮孩子著想呀!

  他怎能不思念他的家鄉,那裡有理解他、敬重他、知道他的———老學生、老同事、老鄉親。雖然學校無數次地邀請他,從上至下的人真誠地歡迎他,熱情地招待他,越是這樣他越不能回去,他一輩子最怕的就是給人添麻煩。為此,他離休十年都沒有做過一次身體檢查,怕去醫院會浪費縣裡有限的經費———他高尚得無法解釋,愚鈍得不可理喻,固執得難以說服。他對物質的要求很簡單,衣服不破爛就行,菜裡有點肉就滿足,但對書和電視節目很挑剔,絕對是經典的國粹的高雅的淳厚的,當然與人交流就更難了。他的牙齒所剩無幾,很多東西都無法嚼爛,卻不肯安裝假牙,有時感傷地嘆氣:“有牙的時候吃不起花生米,吃得起花生米卻沒了牙。”這時,我想起了《老樹》:“老樹老了,在靜寂的陽光下,你沉默著;周圍的空曠被你染成一種遙遠的風景。”

  我再一次地仰視著照片中的父親和那棵樹,看不見的根,深紮在貧瘠的土壤中,成了挺直的樹幹;劈開的樹杈,艱難地生長在有限的空間裡,成了獨特的風景。這樣的樹,飽經滄桑,參悟人生。它們把最深沉的情感埋在根底,把最堅定的信念寫在枝條,把要傾吐的一切付與飛沙走石與日月星辰。

  父親,你就是那棵看似孤獨也許並不孤獨的———好大一棵樹!

  篇二:假如我們未曾相遇

  假如我們未曾相遇,岸的這邊是我,岸的那邊是你,憑高遠眺也不見對方的影,看見了也是陌生,甚至擦肩而過,你是你,我還是我,只因無緣,只因眼中眉間那個人還沒有出現,只因冥冥中的賞花人還在岸的那邊痴痴的等,忘我的等。只因前世之約,為了那一言之盟,為了不失去你,不想失去朝思暮想的你,一直等下去,直到你飛舞蹁躚來到我的身邊,十指相扣,深情相擁,訴說衷腸。

  假如我們未曾相遇,茫茫人海,浮世漂泊中的你我,這份相遇的美好不知道要我等到天荒地老,還是等到我霜染白頭,我懂得,溫柔莞爾的你不會那麼殘忍,無視我的真情,在我駘背鶴髮前你還未曾出現,未曾相遇。只因為這份美好的相遇是你我早已在忘川河邊許下的諾言,假如你不曾飲下孟婆湯,假如你我記得我們曾經走過長滿青苔的青石板路,身後留下的足跡就是你我在三生石上印下的平平仄仄的字跡,留下這份美好的承諾,只為今世的相遇。

  韶光荏苒,我也曾在茫茫網海苦苦尋覓,一幕幕人流如織,奔走於無限空間,浩瀚的網海中尋覓。終於,與隔屏相望的你,相遇在這美好的年代,暗自慶幸。

  桐華說,世上有許多種遇見,最美好的,莫過於在我最美的年華里與你相遇,時光在每一秒的綻放與流動中變得珍貴而雋永。

  我知道,我努力沒有浪費,找到了心底最為妥帖的你,雖然沒有在我最美的年代遇見你,我知道即使我櫛風沐雨,額頭添皺,你亦不會嫌棄,只因為你苦苦等了很久,很久。此時此刻的我,亦悟懂了人生,悟懂了這份暖意,悟懂了兩個至冷之人滔滔不絕的話語是為什麼,悟懂了感恩,悟懂了珍惜,悟懂了這份心有靈犀一定是前世的相約,縱然千山萬水,也阻隔不了你我的相遇。

  此刻,夏雨如注,涼風習習,不禁一個寒顫,難道上天已懂了我的心意,想把這不可一世的酷暑趕至天涯,想讓蕙質蘭心的你攜著雨絲蹁躚而至。促膝而談,談一場花飛花落,談到日落西山亦不覺得久長。

  假如我們未曾相遇,相信那麼多的美言佳句從此絕斷,也相信古人留於我們後世那些朗朗上口、動人心魄的詩篇也都是在美好的相遇後才作出的。若不遇佳人、知己,我相信這世上不會有這樣或那樣迷人的故事,婉約的小詩。

  篇三:故園情懷

  我的故園情懷,紮根在那鍾靈毓秀的襄陽古城,十六年來,我生長在這裡,心寄託在這裡。此時此刻,我靜坐沉思,回憶我與她從前的故事,喚醒我埋藏於心底的故園情懷。

  小時候,故園情懷飄蕩在浩浩蕩蕩的漢水上,承載著我的童年。那時的漢江,清明澄澈,就像我對它的情感那般純淨。

  江畔,金黃的沙礫細膩柔軟,在陽光下格外好看。淺灘上,五顏六色的身影分佈在各處,人們歡鬧著。那時,我每天必做之事便是跟隨爺爺奶奶到江邊玩耍,走過沙灘,鞋子裡便浸滿沙子,我於是迫不及待地衝進江裡,把腳洗淨,剩下的時間,便漫無目的地張望。後來,我索性拖了鞋子,光著腳丫,踩到沙子上,沙子又細又軟,舒服極了。

  白雲蒼狗,我的童年也隨著漢水漂流而去。現在回想,那時看到的最自然、最樸實的故園情懷已隨漢水並帶著我的童年遠逝,現在再也不曾看到。我懷念她,這便是最初的故園情懷。

  長大後,故園情懷不再停留在悠長的漢江之上,而是綿延到漢江對岸,那是心靈的寄託。入了學,我便與父母回到襄城,但每週末去樊城看望爺爺奶奶的習慣十多年來從未變過。

  週六的傍晚,我坐在公交車上行駛過一橋,看著霓虹燈下水波閃爍,無數次地凝望兩岸,我的執著,就是為看看漢江邊那往昔的痕跡。進了家門,便能看到奶奶爺爺站在門口舒展的笑顏。桌上,滿是熱氣騰騰的飯菜。迅速地吃過晚飯後,我就得離開,雖只是一個星期的暫別,但奶奶總環抱著我不願鬆手。這是親情,也是彌留的那一點點故園情懷。

  每當回襄城時再次走過一橋,往兩岸望去,多希望出現往昔的景象,我的腦海裡只有藍天、白雲和歡笑的人群……

  故園情懷,承載著我在襄陽古城的生活,承載著我與漢水多年前的故事,承載著我的童年與親情。我懷念她,懷念那最淳樸最自然的故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