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背上出水怎麼回事,怎麼辦?

  一、何為艾灸?

  艾灸是中醫鍼灸療法中的灸法.點燃用艾葉製成的艾炷、艾條為主,燻烤人體的穴位以達到保健治病的一種自然療法.艾灸產生於中國遠古時代,因為它的作用機理和針療有相近之處,並且與針療有相輔相成的治療作用,通常針、灸並用,故稱為鍼灸.鍼灸治病在國內外有著深遠的影響,但現代人說鍼灸,多數時候僅指標療,已經很少包含艾灸的內容了.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二、出水原因

  艾灸出水表示身體寒溼過重,有於堵;另一方面也說明你的身體灸感還不錯,堅持下去你會看到更好的效果。一開始可以早晚灸兩次;好轉後每週2-3次即可。灸完後喝些溫開水,注意不要受涼,吹涼風和喝冰飲都是不行的 。

  三、功能

  這種現象是艾灸改善體質、扶正祛邪、祛病療疾的效果反應,無需顧慮繼續施灸,隨著施灸的藥力不斷增強,排出的濁水、濁氣、廢血越來越多,臟腑逐漸恢復功能,許多患者伴隨疲勞、頭暈、失眠、舊病復發、疼痛、上火、長痘、起泡、全身長紅疹、肌膚瘙癢、發燒、長時間類似感冒症狀、怕冷、全身浮腫、脾氣越來越急躁等許多不舒服的難受症狀,這是艾灸之火力、藥力使隱藏在臟腑深處疾患,功拔到體表,但還沒有完全排出體外的表現症狀,是非常好的效果體現。正所謂《扁鵲新書》所說:“溫養陽氣,禁戒寒涼。以灼艾為第一。”

  用艾之火力艾灸,能透入到肝臟、脾臟、腎臟、心臟、肺臟,能溫通人體十二經絡,經絡通暢,氣血執行,病邪自然退去,身體康復如同反手掌一樣簡單。

  艾灸療法使人體大量出汗,排出的是臟腑、血液和細胞裡的濁水,與汗蒸、桑拿、烤電、泡浴、運動…等發熱出汗完全不同,排出的汗水深度位置完全不同。而汗蒸、桑拿、烤電、泡浴、運動…等發熱出的汗表層肌膚的汗水,這種汗出的太多會耗損人體的精、津、液和元氣,人體會虛脫。

  艾灸療法作用是,恢復並強大臟腑功能,此時佔據臟腑的病邪***濁水消耗人體血液,是上火、炎症的主因;濁氣消耗人體元氣,阻塞經脈,是腫瘤、肌瘤、結塊的主因***被強大的正氣趕出臟腑,排出體外,這就是患者施灸時大汗淋漓的表現。所以,在艾灸療法的作用下排汗越多,效果越好。

  另外,艾灸療法是先補充臟腑正氣,艾灸到一定時間和數量後,臟腑元氣充足,功能恢復,人體元氣和艾的純陽之火聯合作用,使體內病邪***濁水、濁氣***通過經絡、血管、關節、面板毛孔,使體內的病邪之氣以汗液和放屁、打嗝的形式不斷地排出,這就是施灸時許多患者,特別是風溼,心腦血管,肝膽病,糖尿病、胃腸病、哮喘、肺病、腎病、婦科、男科、三高、腫瘤、貧血、虛寒體質、長期吃藥、激素藥…等慢性病的好轉反應。

  四、禁忌

  由於艾灸以火薰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區域性面板的燙傷,另一方面,施灸的過程中要耗傷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較多,有些禁忌雖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況確實是應禁忌的。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顏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響美觀。2.皮薄、肌少、筋肉結聚處,妊娠期婦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頭、陰部、睪丸等不要施灸。另外,關節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處、心臟部位不要灸,眼球屬顏面部,也不要灸。3.極度疲勞,過飢、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或婦女經期忌灸。4.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5.無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