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造就成功的事例精選
把滅頂的苦難都隱藏在了生命的深處,把慘痛的苦難都昇華成了陽光和微笑。苦難最終會成為你的一種記憶,一種力量!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苦難造就成功的事例,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苦難造就成功的事例篇1
儘管有人說苦難是人生的財富,逆境是成功的階梯,但是,沒有人心甘情願經歷苦難和逆境。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在苦難面前成了可憐的弱者,做了苦難的俘虜,永遠倒在了苦難的深淵裡。但是,也有一些人,勇敢地挺起胸膛面對苦難,把那些滅頂的苦難都隱藏在心靈的深處,讓苦難成為了人生的記憶和財富。
我的老師劉淦先生經歷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當年他教授我們文學理論。那個時候,我剛剛從農村的中學考上大學,從來也沒有見過教授是什麼樣子,對於教授這個稱謂從內心裡充滿了敬畏。開學以後的第二堂課就是他的文學理論。中文系的新同學一早都集結在階梯教室裡,靜候教授大駕光臨。我做他的學生的時候是1982年,現在算來,當年他也就是40多歲。但是,那個時候的劉淦老師已經是滿頭白髮,額頭上皺紋縱橫,一幅老教授的樣子了。
他的臉上始終充滿微笑,講課的聲音不大,音質有些沙啞,形象很儒雅。他絲毫也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大學教授高不可攀的架子,我感覺他如同我們的中學老師一樣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幾堂課下來,我們都很喜歡劉老師。週末的時候他邀請我們到他的家裡去,他的夫人孔老師是位中學老師,待人十分和善。他們有一個女兒,那個時候就是十多歲的樣子。
去了劉淦老師家裡以後,見到了他的家人,加上在課堂上對他的瞭解,那時候我感覺老師是多麼幸福的一個人啊!他有自己熱愛的事業,有自己幸福美滿的家庭,性格又是這樣平和沖淡。他清晨與我們一起參加晨練,還與我們一起去郊遊,他的開朗和樂觀感染著大家。一直到大學畢業,在我們的心目中,他始終都是這樣的一個人,一個永遠微笑著的幸福的人,一個開朗樂觀的人。
大學畢業以後,我們同學天各一方,老師也調到了齊魯書社任編審。儘管也時常去拜訪,但是大家聚少離多,老師那個時候的形象始終定格在了我們的記憶裡。
一直到去年的秋天。有一天,我們一位在新疆工作的同學來濟南,便邀請了老師一同給同學接風洗塵。已經退休多年的劉淦老師給每人送了一本他剛剛完成的自傳。看完了老師的自傳,我感到萬分驚詫,老師原來經受過如此深重的苦難,但是我們竟然一無所知!
這本自傳中詳細記錄了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劉淦老師,在這次大地震中失去了愛妻和兩個兒子!與他同時居住的岳母和妻妹一家3口也同時遇難,本來熱鬧的一家8口人有7人都被砸死在廢墟之中。劉淦老師當時任職唐山開灤一中。他因為在學校加班寫教案,因為天晚了住在簡易的教工宿舍裡而倖免於難。他自傳中有一個章節專門記述當時地震的情形,讀來催人淚下,令人動容!這個章節的題目是《我的親人我的家?!》備述他從廢墟中爬出來以後尋找愛妻嬌兒的慘痛情形。
地震以後,劉淦老師被疏散回山東老家任教。他本來是山東大學的高才生,本科畢業以後被留校做著名學者孫昌熙先生的研究生,因為支援東北地區的建設,畢業以後自願去東北的。
1982年秋天,我有幸成為了劉淦先生的學生,那一年距離劉老師失去7位親人的唐山大地震僅僅過去了6年時間。6年時間,在人的一生中不算長,尤其對於幾乎是經受了滅頂之災的劉老師來說,更是不會輕易淡忘的時光。但在跟隨劉淦老師讀書的幾年之中,我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他的人生經受過如此慘烈的重創!他的生命中隱藏著這樣深重的苦難!
直到讀完他的自傳,我才領悟到我的老師,這些年中,他把滅頂的苦難都隱藏在了生命的深處,把慘痛的苦難都昇華成了陽光和微笑。對於他來說,苦難最終變成了一種記憶,一種力量。
苦難造就成功的事例篇2
最近認識了一位朋友,他是個農民,做過木匠,幹過泥瓦工,收過破爛,賣過煤球,在感情上受到過致命的欺騙,還打過一場三年之久的麻煩官司。現在他獨身闖蕩在一個又一個城市裡,做著各種各樣的工作,居無定所,四處飄搖,經濟上也沒有任何保障。看起來仍然象一個農民,但是他與鄉村裡的農民不同的是,他雖然也日出而作,但是卻不日落而息——他熱愛文學,寫下了許多清澈純淨的詩歌。每每讀到他的詩歌,都讓我覺得感動,同時驚奇。
“你這麼複雜的經歷怎麼會寫這麼柔情的作品呢?”我曾經問他,“有時候我讀你的作品總有一種感覺,覺得只有初戀的人才能寫得出。”
“那你認為我該寫出什麼樣的作品呢?《罪與罰》麼?”他笑。
“起碼應當比這些作品沉重和黯淡些。”
他笑了。
“我是在農村長大的,農村家家都儲糞,”他說,“小時候,每當碰到有人往地裡送糞時,我都會掩鼻而過。那時我覺得很奇怪,這麼臭這麼髒的東西,怎麼就能使莊稼長得更壯實呢?後來,經歷了這麼多事,我卻發現自己並沒有學壞,也沒有墮落,甚至連麻木也沒有,就完全明白了糞和莊稼的關係。”
我看著他。他想做一個怎樣的比喻呢?
“糞便是髒臭的,如果你把它一直儲在糞缸裡,它就會一直這麼髒臭下去。但是一旦它遇到土地,情況就不一樣了。它和深厚的土地結合,就成了一種有益的肥料。對於一個人,苦難也是這樣。如果把苦難只視為苦難,那它真的就只是苦難。但是如果你讓它與你精神世界裡最廣闊的那片土地去結合,它就會成為一種寶貴的營養,讓你在苦難中如鳳凰涅槃,體會到特別的甘甜和美好。”
我也笑了。這個智慧的人,他是對的。土地轉化了糞便的性質,他的心靈轉化了苦難的流向。在這轉化中,每一場滄桑都成了他脣間的冽酒,每一道溝坎都成了他詩句的花瓣。他文字裡的那些明亮和嫵媚原來是那麼深情和雋永,因為其間的一筆一畫都是他踏破苦難的履痕。
他讓苦難芬芳。他讓苦難醉透。能夠這樣生活的人,多麼讓人欽羨。
後來,我把他的一首小詩抄錄了下來,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我健康的赤足是一面清脆的小鼓
在這個雨季敲打著春天的胸脯
沒有華麗的鞋子又有什麼關係啊
誰說此刻的我不夠幸福
苦難造就成功的事例篇3
1822年的冬天,莊嚴肅穆的音樂大廳里正在演出歌劇《費德里奧》,許多名門貴族觀看了這場演出。但在歌劇進行到一半的時候,觀眾發現樂隊、歌手無法協調,而指揮卻毫無察覺,仍在臺上竭力指揮著。
觀眾終於忍無可忍了,他們在臺下竊竊私語。指揮發現了,他讓樂隊、歌手重來,但情況更糟。
有人在喊:“讓指揮下臺。”
指揮已聽不到觀眾在說什麼,但是從他們的神情中,他讀懂了所有。
他從臺上下來,流淚了。
在世界音樂史上,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偉大的音樂天才貝多芬在這一天完全失聰了。
所有人都預感到他不會再在音樂上有所發展了,但是兩年後,也就是1824年,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在維也納上演。這首曲子是他在失聰的情況下寫成的,繼而在厄運不斷的打擊下,貝多芬完成了世界音樂史上輝煌的篇章。
貝多芬的苦難與成就是成正比的,苦難給予他多幾分,他的音樂才華就增長几分;苦難逼近他的靈魂幾分,他靈魂的光彩就會綻放幾分。著名指揮家卡拉揚說:“是苦難成就了他。沒有苦難,誰知道會發生什麼?”
貝多芬長得很醜,他的臉上還經常長一種瘡,一直無法治癒,愛情也遲遲不肯垂青他,他惟一的依靠就是音樂。音樂成了他的生命,他對音樂已沒有任何功利嚮往。
在維也納演奏《第九交響曲》時,他聽不到樂隊的任何聲響;演奏結束,觀眾爆發出了熱烈的掌聲,他仍聽不到。
當主持人把他引向舞臺中間時,他還沒弄明白這是為什麼。那是多麼令人心酸,但又是任何音樂人修煉一輩子都無法達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