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作品讀後感

  梁實秋是個博學多才的人,不僅曾是“新月派首席理論家”,在文藝批評思想方面多有建樹。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一:梁實秋作品《旅行》讀後感

  1995年寒假,我在新華書店偶然的看到了《梁實秋閒適散文精品》一書,立即就被書中所收錄的一篇篇散文吸引住了,便毫不猶豫地買了下來。從此,它陪伴我度過16年閒暇時光,始終讓我愛不釋手。

  今年是建校60週年大慶,令我到鐵工校工作27年來最為感動的事情是學校發放了旅遊經費,鼓勵我們四處遊玩,開闊眼界。

  此時此刻,重讀梁實秋的散文《旅行》,我心中頗為感慨。

  散文《旅行》開篇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人對待旅行的態度。“我們中國人是最怕旅行的一個民族。鬧饑荒的時候都不肯輕易逃荒,寧願在家鄉吃青草啃樹皮吞觀音土,生怕離鄉背井之後,在旅行中流為餓莩,失掉最後的權利----壽終正寢。至於席豐履厚的人更不願輕舉妄動,牆上掛一張圖畫,看看就可以當‘臥遊’,所謂‘一動不如一靜’。說穿了‘太陽下沒有新鮮事物’”。這絕妙的文字讀起來讓人忍俊不禁,嘖嘖稱讚。

  由此聯想到我的奶奶------一位貴州遵義鄉間目不識丁的農婦。1955年跟著兒子來到陌生的四川成都,直至1987年去世,也沒走出過成都府。記得我上中學時,她但凡生病,便向我父親交代,病好後一定送她回遵義鄉下,原由是她說在成都死後火化會“好痛哦”。不過最終還是一盒骨灰回到了她魂牽夢繞的家鄉,葬於故鄉的青山綠水之中。

  文中對出門旅行帶行李----鋪蓋捲兒的描述,生動細膩、風趣自然。它一下子打開了我封存N多年的記憶。上世紀七十年代我還在讀中學時,每學期例行公事的學農勞動。打鋪蓋捲兒可稱得上是一項技術活,好多女生的鋪蓋捲兒打得鬆鬆誇誇,從家到學校再到學農的住地,幾次折騰,早就散落一地。現在好了,不管是出門讀書還是旅行,幾樣隨身攜帶的衣物,一個旅行箱便“OK”了。

  梁實秋先生寫《旅行》一文的年代,距今已有近七十年的歷史,可讀來卻沒有一點時代的疏離感,反倒覺得與我目前的生活和心境是那麼的相似。例如他在散文中寫道:

  “旅行雖然夾雜著苦惱,究竟有很大的樂趣在。旅行是一種逃避,-----逃避人間的醜惡”。

  “家裡面所能看見的那一塊青天,只有那麼一大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風明月,在家裡都不能充分享用,要放風箏需要舉著竹竿爬上房脊,要看日升月落需要左右鄰居沒有遮攔。走在街上,熙熙攘攘,磕頭碰腦的不是人面獸,就是可憐蟲。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們雖無勇氣披髮入山,至少為什麼不帶著一把牙刷捆起鋪蓋出去旅行幾天呢?在旅行中,少不了風吹雨打,然後倦飛知還,覺得‘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這樣便可以把那不可容忍的家變成為暫時可以容忍的了。下次忍耐不住的時候,再出去旅行一次。如此的折騰幾回,這一生也就差不多了。”

  細品其中滋味,想想當下我們的生活,不正是這樣嗎?

  浮華而冷酷的鋼筋混凝土城市裡,終日為生計披星戴月、拼命奔波的人們。一月到手的工資剔除房貸、必須的生活花銷,基本上就成了標準的“白領”了。看著兩極分化日益嚴重的當今社會,富人們肆無忌憚的“生活”,窮人們苟延殘喘的“活著”,我的內心自然變得焦慮、憤憤不平起來。日子一長,便對大自然的“月缺花殘”毫無知覺,身邊的人和事毫無興趣。活著,也僅僅是麻木地活著。這時,旅行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

  雖然我不能夠改變社會,但我能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心態。心情不好時,出門去旅行幾日,曉瞰日月山川,聆聽雨聲風嘯,同一位素未平生的人促膝談心。什麼功名利祿,悲歡離合,似乎一下子看淡了。積蓄、壓抑許久的心智得到了釋放,我的心情豁然開朗,生活也因此過得舒坦了許多。

  “旅行中沒有不感覺枯寂的,枯寂也是一種趣味。哈茲利特Hszlitt 主張在旅行時不要伴侶,因為:‘如果你說路那邊的一片豆田有股香味,你的伴侶也許聞不見。如果你指著遠處的一件東西,你的伴侶也許是近視的,還得戴上眼鏡看。’一個不合意的伴侶,當然是累贅。但是人是個奇怪的動物,人太多了嫌鬧,沒人陪著嫌悶。耳邊嘈雜怕吵,整天咕嘟著嘴又怕口臭。旅行是享受清福的時候,但是也還想拉上個伴。只有神仙和野獸才受得住孤獨。”

  樑先生說得是多麼精妙啊!簡單明瞭的幾句話將旅行者在旅行時是否要伴侶的矛盾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我對這一點深有同感。

  旅行是我最大的嗜好之一。到大興安嶺旅行是我兒時的夢想,但因路途遙遠,一直排在無期的下一次計劃中。

  記得在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我看了一篇描寫大興安嶺的遊記。書中對大興安嶺的四季做了詳盡的描述,春天的大興安嶺,滿山紅杜鵑,山嶺溝壑,處處充滿生機;夏日的大興安嶺,林莽飄香,青翠欲滴的大森林是避暑度假和領略極晝美景的理想勝地;秋日的大興安嶺,層林盡染,極目遠眺,天高雲淡。同時又是收穫都柿、榛子、山丁子及各種名貴的中草藥材的季節。冬天的大興安嶺,萬傾林海一片銀妝,讓你頓感一種大自然的偉大和神奇。幾十年來,我常常幻想:自己乘坐著森林小火車,穿越在大興安嶺的茫茫森林中,聆聽林海濤聲,聞著東北黑土地的芳香。那是多麼的愜意啊!

  在2002年的暑假,這個夢差點就實現了。我記得那是我女兒小學畢業的假期,我帶她到天津、大連遊玩。我們在玩了大連後,準備到哈爾濱、漠河去旅行。哪知她不想走了,認為太遙遠了,結果東北之行在瀋陽便打住了。

  今年暑假,學校發放旅遊費,又使我封存了N多年的夢想萌動起來,這次一定要到大興安嶺去。為了準備旅行,我可是做足了功課,上網查資料,到書店買地圖。在網上查到:大興安嶺位於內蒙古和黑龍江境內,內蒙古的加格達奇位於大興安嶺南麓,黑龍江的塔河位於大興安嶺的腹地,黑龍江的漠河位於大興安嶺的北麓。哈爾濱距中國最北端漠河,鐵路線1200公里。我準備先到漠河,再回頭到塔河。

  這次出行要不要伴侶?對我來說是很糾結的事。按樑先生的說法,枯寂也是一種趣味,天馬行空,一切我說了算。但是,我又十分需要一個伴侶來分享旅行中的快樂和感悟。最後,老公與我同行。我們一路從成都到瀋陽、長春還算合拍,結果在哈爾濱遊玩的幾日裡鬧起了矛盾,可能因為出來時間較長,他不願再繼續北上,我準備獨自前行。結果在哈爾濱火車站購買到漠河的車票時,他的一句“你的漠河之行,便是你的死亡之旅。”的話使我一下子猶豫起來。最後,夢中的大興安嶺近在咫尺,我與它失之交臂。現在,每每想起,實在遺憾。

  由於平時忙於瑣碎的日常生活,忙於應付工作,難於靜下心來享受生活,品味人生。我發現:旅行它會使你的視覺、嗅覺恢復敏銳,那怕只是看到陌生城市的一個街景,炊煙繚繞的小村莊,也會有不一樣的感覺。當你厭倦了目前的生活,出門去走走,轉換一下生活模式。讓自己的心在旅途中慢慢沉澱、平靜,也許會對人生和世界產生不一樣的見解。

  二:梁實秋作品《女人》讀後感

  樑先生在《女人》一文中講述了女人諸多“不是”。女人原來如此豐富,讀罷此文,竟懷疑自己還是不是女人了,似乎那些字眼皆與自己無關似的。

  首先講女人愛說謊——

  “假如女人所捏撰的故事都能抽取版稅,便很容易致富。這問題在什麼叫做說謊。若是運用小小的機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獲取精神上小小的勝利,因而犧牲一點點真理,這也可以算是說謊,那麼,女人確是比較的富於說謊的天才。

  有具體的例證!你沒有陪過女人買東西嗎?尤其是買衣料,她從不幹乾脆脆的說要做什麼衣,要買什麼料,準備出多少錢。她必定要東挑西揀,翻天覆地,同時口中唸唸有詞,不是嫌這匹料子太薄,就是怪那匹料子花樣太舊,這個不禁洗,那個不禁晒,這個縮頭大,那個門面窄,批評得人家一文不值……”

  提到撒謊的女人,我首先想到的是我那沒有上過學且思維奇特的婆婆。每次她在不好意思麻煩我幫她做些例如買藥看病之類的事情前,總會扯些東西南北不可思議的小謊,以打消她心中的不落忍。直至聽到我堅定地說上那句“有事兒您說話!”後,才踏實地為我安排任務。

  其實說實話,無論謊言的大小,誰都不喜歡被騙!我覺得為公婆做事天經地義,責無旁貸,定竭盡全力;但若有被騙之嫌,竭盡全力便會被折扣為力所能及……

  我是女人,當然也愛逛街買衣服,但最不喜歡磨蹭磨嘰。一般我都是抱著“一見鍾情”的心態對待買衣服這事兒,打眼兒一看,第一眼喜歡,手感質量不錯,就與賣衣服的老闆談價錢,往往我的估值與老闆能接受的價格相差無幾,買賣雙方速戰速絕,各不耽誤時間;若未談攏,換上一家店再談價,若沒戲,就主動降價十塊八塊的,向老闆講幾句好的同時,衣服大多能在理想價格裡拿下……

  其次,樑先生講述——“女人善變,多少總有些哈姆雷特式,拿不定主意;問題大者如離婚結婚,問題小者如換衣換鞋,都往往在心中經過一議二議三議,決議之後再複議,複議之後再否決,女人決定一件事之後,還能隨時做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做出那與決定完全相反的事,使人無法追隨……”

  這一點,我在我的母親身上大有體會。

  小的時候,媽媽常“朝令夕改”地支配我幹這幹那,我卻因事務繁雜,亂了章法,超過兩條及以上的“命令”,我必定忘仨,這讓更年期的媽媽常常吼我——吃,你怎麼忘不了呢?!

  所以現在,我要求自己孩子做事時,會注意態度和方法,儘量用對方感覺舒適的語氣,逐項安排他做事,完成一項再分配他下一項。如此,他能接受並得到很好的鍛鍊,我自己也省去了些許麻煩……

  然後,樑先生講——“女人善哭。從一方面看,哭常是女人的武器,很少人能抵抗她這淚的洗禮……善哭的也就常常善笑,迷迷的笑,吃吃的笑,格格的笑,哈哈的笑,笑是常駐在女人臉上的,這笑臉常常成為最有效的護照。女人最像小孩,她能為了一個滑稽的姿態而笑得前仰後合,肚皮痛,淌眼淚,以至於翻筋斗!”

  由此,我想到自己的性格里脆弱的一面。

  很小的時候,有次父母不在家,哥哥為了讓我乖乖地聽話不鬧,就嚇唬我說:“你再鬧騰就死啦!死了就見不到爸媽我們啦!”

  聽了哥哥的話,我真的不敢哭鬧了,暫時停止了對媽媽溫暖的思念,小腦袋瓜兒裡思緒飛轉——見不到爸媽可怎麼辦?!現在我就沒有見到他們,難道現在我已經死了嗎?怎麼辦?!這個念頭一出現,我立馬咧嘴哭得更歡——我要找媽——媽!

  哥哥犯了難,“哎呀!你真是難纏!別哭了!一會兒媽她們就從地裡幹活兒回來了啊!”我一這話,哦,合著我沒死呀!擦把淚花兒就不哭了……

  長大成人的我,經歷了一些事,總結出笑比哭好的人生真諦,所謂“笑一笑,十年少”嘛,所以就不怎麼愛哭了。即便是哭,也往往是喜極而泣,亦或是悲憫而泣——為一本書,為一個故事,為一首歌,為一部劇……

  跟著,樑先生講——“女人的嘴,大概是用在說話方面的時候多,女孩子從小就往往口齒伶俐,就是學外國語也容易琅琅上口,不像嘴裡含著一個大舌頭……”

  記得兒時貪玩兒,常常在哥哥們放學後充當他們的小尾巴,隨著一起瘋到天黑至伸手不見五指了才想起,家裡可能會有一頓爸爸的皮帶“盛宴”在迎接著我們的屁股。於是戰戰兢兢地溜到家門口,“倚窗聽風”,若爸爸不在,哥哥們就對我叮嚀一番後,派我前去媽媽面前探風。

  我常常會有聲有色地在媽媽的盤問下講述一些外面的見聞,以轉移她對我們晚歸的注意力。看到她的笑容後,我確定已化險為夷,就發安全訊號給窗外聽“風”的哥哥們,倆人小心翼翼地進門聽取媽媽的一頓訓斥後,無傷皮癢地該幹嘛幹嘛去了。事後,哥哥不會忘記分我一塊他的糖……

  後來上學讀英語,我還真是下過功夫的。媽媽說,我夜裡做夢都在嘰哩咕嚕地背英語課文。後來我們那個小鎮上的英語老師曾當著全班同學稱讚我說:“……你創造了我教學史上的奇蹟!”老師的話對我後來的學習都起到了震撼作用——至今我還沉浸在當年那句誇獎中……

  接下來樑先生說——“……女人膽小。看見一隻老鼠而當場昏厥,在外國不算是奇聞。中國女人膽小不至如此,但是一聲霹靂使得她拉緊兩個老媽子的手而戰慄不止,倒是確有其事。這並不是做作,並不是故意在男人面前做態,使他有機會挺起胸脯說:'不要怕有我在!'”

  我也膽小,怕寂寞。小時候兩個哥哥不喜歡帶著我這個“跟屁蟲”一起玩兒,他們認為我是累贅。於是我就跑去問媽媽,為什麼不為我生個姐姐?媽媽說,生了哥哥就不可能有姐姐了。我再問媽媽為什麼不為我生個妹妹,媽媽說:“因為已經生了你呀!……”

  於是我在腦子裡蹦出來個“超絕妙”的想法——既然媽媽不能給我生個姐姐或者妹妹了,我為什麼不自己生個妹妹出來陪我玩兒?這樣我就不孤單了!

  因為曾經聽媽媽和人聊天時說,有女人在大便時把孩子生在了茅坑裡,我自從有了那個想法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每天大便時都會低頭盯著那坨坨仔細看,盼望著它能奇蹟般地變成個拇指姑娘,陪伴我一起成長……

  我怕打雷是一直以來的惡習,直到我的孩子已經不怕打雷,並在打雷時會擁抱安撫我了,那恐怖的雷聲依然能夠穿透門窗,擊敗我脆弱的心房……

  最後,樑先生講——“女人的聰明,有許多不可及處,一根棉線,一下子就能穿入針孔,然後一下子就能線上的盡頭處打上一個結子,然後扯直了線在牙齒上砰砰兩聲,針尖在頭髮上擦抹兩下,便能開始解決許多在人生中並不算小的苦惱,例如縫上襯衣的扣子,補上襪子的破洞之類……”

  小時候常常看到媽媽在我們趴進被窩後,開始她的針線活計,一針一線縫就我們哥仨的棉衣、棉褲、靴、襪,還有我那喜愛的布拉吉、爸爸的毛線衣,以及厚實的布鞋底……

  與媽媽相比,我就遜色不是一是半點兒啦,而是天壤之別!

  記得才參加工作不久時,我最喜歡的一件白毛衣壞了個口子,咧著開心的大嘴在我的肩膀上嘲笑我的笨拙長達八小時之久!我於是將一條白色的紗巾圍於肩上,遮住那口子,奔去閨蜜依依處求援。

  當看到美女依依嫻靜地補好我毛衣上的“笑口常開”時,我內心慨嘆,同樣是女人,我和她的差距咋就那麼大呢?懷疑自己是不是生錯了手,還是長錯了心,為什麼連基本的針線活兒都幹不好!?

  這種自卑的想法在我心裡小憩了一陣子後,終於被同事大姐的一句話擠跑了——“喲!小溪縫這沙發套兒針角兒這麼仔密吶!……”

  這話就像發炎的傷口得到了消炎藥的治療般管用,自那後的所有針線活兒我都不再發怵,甚至於我還為老公、女兒、兒子現學現賣地織過毛衣呢!當看到家人飽滿的溫暖時,我的心裡充滿幸福……

  其實,女人是很魅力的動物,在不同的環境中卻擺脫不了男人的描述。筆者梁實秋先生似乎給足了女人面子,沒有將女人鞭撻得體無完膚,卻也道個淋漓盡致,乾淨利索,針針見血。真不知那些女人怎會讓他有如此這般的感慨,孰不知他遭遇的皆為女人中的上品。

  只有聰明的女人才可能會那麼豐富,無論聰明的大小,總是女人的優勢和特點,所以女人在某個特定的環境裡發揮一下她的聰明還是值得支援的,甚至我會認為她們是可愛的。

  我這個女人,不可愛,也不美麗。所以平平淡淡的我只能算是個女人,空有女人之軀,卻乏女人之味。這也許便是男人很少與我做朋友的原因吧。

  三:梁實秋謙讓讀後感

  梁實秋的語言雅緻,作品格調高雅。高雅主要表現在描寫的景雅、物雅和事雅。作品的意蘊從容雋永。梁實秋雍容典雅的氣質,閒逸灑脫的風度和城市性格多元化發展的需求醞釀成一種雅緻文化。而“雅緻”也正是作者高雅的追求。梁實秋的語言幽默,幽默是一種心裡狀態,是一種對人生的看法。同是近現代散文大家的“幽默”,各自有獨特的風格。豐子愷的幽默是自然幽默,純樸風趣,既形象生動,又使道理平易親切,但少凝重厚實感;林語堂的幽默是閒適幽默,有時犀利深刻,但深奧的道理有時讓人難以讀懂;周作人的幽默是“清澀幽默”,和諧靜穆,但有時偏於消閒小品的玩笑。而梁實秋則從不贊同低階趣味;錢鍾書的幽默是冷峻幽默,富於思辯,比喻豐富,但構思偏於怪誕,;魯迅的幽默是批判性幽默,尖銳諷刺,富於進攻性、抨擊性,是“投槍”、“匕首”。而梁實秋的幽默溫情閒適、凝重厚實、善意諷刺。所以他的幽默可以稱為寬容幽默。此幽默風格與豐子愷、林語堂和周作人的相似,可稱為“軟幽默”。 諷刺常人的某些劣根性。如《謙讓》中:

  考證座之風之所以如此地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讓來讓去,每人總有一個位置,所以一面謙讓,一面穩有把握……第二,所讓者是個虛榮,本來無關巨集旨,凡是半徑都是一般長,所以坐在任何位置***假如是圓桌***都可以享受同樣的利益。一針見血地指出人性的弱點:虛偽、虛榮、功利。文章的雅緻是平淡的,幽默是寬容的,人生智慧是平和的。它們的共同點就是梁實秋為人處世的核心精神,即閒適和超然。梁實秋的閒適是一種“追求絕俗人格並不逃避世俗意趣的‘大閒適’”。他的超然可以說是“美化人生的基本動力,而且也是使一個胸襟博大,度量寬巨集,成大事業,造福人群,有利世界的最深厚的基礎”。梁實秋融恬淡、細膩、幽默於一爐,使文章透出一種婉約而淡雅的美。他追求絢爛之極趨於平淡的藝術境界,追求愉悅性情的意趣。他以非功利性的眼光來對待生活,以永恆的人性為視角,在瑣碎的人情世故的描寫中透出了寬容和智慧的光芒。所以,他的文章魅力無限,一直長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