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作品讀後感

  有人說散文是心文,是一個人的心靈軌跡,一個人人生的真實寫照。馮驥才先生的散文就是這種感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前幾日,我從一位朋友處借得《馮驥才散文》一書,挑燈夜讀,感慨良多。以前,我只讀過馮先生的《珍珠鳥》,看過改編自馮先生《神鞭》、《三寸金蓮》小說的電影及連環畫,卻還是第一次如此詳盡地領略先生在散文上的造詣。馮先生不但是當代的文學大家,且在繪畫方面也是博大精深的。雖然我沒有機會欣賞到先生的文人畫,但在這些散文中,我卻能時時刻刻感受到文中有畫。先生說:“畫中的線全是一種心跡,因為,唯有線條才是直抒心意的。”那麼,他的文字應如同他畫中的線條了,千姿百態,飽含充沛的情感。閱讀先生的文章,又似乎不僅僅只有畫,還有先生對音樂,對收藏,對民間文藝等諸多藝術、文化的深刻見解和描述。也許正是先生對各類藝術的糅合、融匯,才成為一代大家的吧。

  有人說散文是心文,是一個人的心靈軌跡,一個人人生的真實寫照。先生的散文就是這種感覺。有時先生娓娓而談,童年舊事、人情世故盡在其中;有時在匆匆一瞥的懵懂青春裡幽幽地惆悵;有時在那場毀滅美、掃蕩真誠的運動中反思、憂慮、憤怒;而更多的是在為已逝去和正在逝去的民間文化呼喚吶喊。讀著先生的文字猶如見先生其人,喜怒哀樂,躍然紙上。

  既然散文就是寫自己的人生,那麼從先生的文字中便可窺見先生的為人處世及細膩的情感。無論是對一年四季如詩如歌地描繪,還是對身邊事物細緻入微地刻畫,無論是在異國的藝術殿堂裡流連忘返,還是對故鄉的眷戀、對師長的追思、對小人物的同情,無不滲透著先生悲天憫人的博大情懷,處處留下了先生對歷史精神的探究,對生命對人生的深深思索。我想先生定是一個大愛之人,愛親人,愛友人,愛對藝術孜孜以求的民間藝人,愛所有為藝術獻身的人們,愛人間一切的美。

  洋洋幾十萬言,字字珠璣,最震撼我心的卻是這樣一句:“活著就是創造每一天。”這是先生的肺腑之言,也是他對人生的總結,於我更是一種鞭策和激勵了。這部散文集是插圖珍藏版,其中收錄了有關先生的十八張彌足珍貴的照片:從不諳世事的孩童到意氣勃發的少年、躊躇滿志的青年再到一對伉儷相伴情深;有畫寫交融的生活方式,有為民間文化的奔走。照片與文章互為照應,相得益彰。先生一生的生命軌跡便與斯文斯照一起留存在我的心中了。

  篇二

  《時光》這篇散文是作者通過幾個例子來思考人生最後一段時間的,如:拿今晚突然停電,摸黑點起蠟燭,但我有比音樂更好的伴侶——思考,來引起主題。

  又拿彷彿看到的一尊木雕的北宋的天王像,那位已無影無蹤的無名的雕工,雖已無影無蹤但他的精神還儲存了下來,最後,作者總結出: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種子裡;詩人離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詩句裡。時光對於人,其實就是生命的過程。當生命走到終點,不一定消失得沒有痕跡,有時它還會轉化為另一種形態存在或再生。母與子的生命的轉換,不就在延續著整個人類嗎?再造生命,才是最偉大的生命奇蹟。而此中,藝術家們應是最幸福的一種。惟有他們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個新的生命。小說家再造的是代代相傳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們那個可以聽到的迷人而永在的靈魂。

  這篇文章寫得很有和別人交談的味道,好像我正在和作者說話!通過這篇文章,我知道了:人的時光是有限的,但一個人的精神是永遠無法改變的!

  感篇三

  讀馮驥才的《花的勇氣》這篇文章之後,我對人生有了新的感悟: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對一切風風雨雨,無論你遇到什麼挫折,只要有勇氣,就會有希望。

  回想作者初次看到的只是綠色連著綠色的維也納,顯得非常單調。“沒有花的綠地是寂寞的!下次再來,非躲開四月不可!”作者為眼前看到的景色而感到失望。同行的小呂聽到這番話,把他帶到一片非常開闊的草地上,讓他扒開草好好看看,此時作者又非常吃驚,因為他看到的是青草下面藏著密密的小花,它們純潔、嬌小、鮮亮,只比青草矮几釐米,好象只要一使勁,就會齊刷刷地冒出來。

  看到這裡,我已經被觸動了。因為這些花兒不是為外面的風吹雨打而膽怯,而是***壓在下面。但是終有一天頑強的花兒會衝出草叢,特別引人注目。時間過得飛快,作者馬上就要離開維也納去義大利了,但還未看到這些花兒從草叢中冒出來,此時作者又感到非常遺憾。沒想到,就在作者走的那天,外面濛濛細雨把車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紗簾。隔著車窗,看不清外面,但窗外的顏色明顯變了:一片綠色的維也納此刻變得五彩繽紛,白色、黃色、紫色,在車窗上流動。作者下了車,看到了一片花的原野,這正是前幾天那片千萬朵花兒藏身的草地。這景色與前幾天的相比,簡直是改天換地。此刻作者心中感慨萬千。

  小小的花兒居然有如此的氣魄,使作者心頭怦然一震,讓他明白了生命的意義是勇氣。

  花都有這樣的勇氣,何況是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