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愛學習黑板報圖片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的,更能大大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小學愛學習黑板報資料,供大家參考。
欣賞
1
2
3
4
5
小學愛學習黑板報相關資料1:學習的方法
互比學習法——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說的是方法的重要性。法國的生理學家貝爾納也說:“良好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發揮運用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能阻礙才能的發揮。”所以,讀書也必須十分講究方法。
東晉時有一位傑出的女詩人謝道韞,據說有一年冬天,第一場雪紛紛揚揚落了下來,宰相謝安便問謝道韞道:“白雪紛紛何所擬。”謝道韞吟道:“莫若柳絮因風起。”謝安聽了拍手稱絕,謝道韞因此被後人譽為“詠絮才”,她的這個雅號就是互比得來的結果。互比是決定優劣的最佳方法。同樣是詠雪花,與“撒鹽空中差可擬”相比,足見“莫若柳絮因風起”的高超和絕妙。
一次,詩人李白遊至黃鶴樓,憑欄遠眺,激情滿懷,詩興大發,但抬頭看見唐朝詩人崔顥的題詩“黃鶴樓”,自愧不如,便寫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千古名句,輟筆而去。正像戲劇家梅蘭芳先生所言,好和壞是比出來的,眼界狹隘的人自然不可能知道好的之上更有好的,不看壞的也感覺不出好的可貴。常言道“不見高山怎顯平川”,正是如此道理。
詩書也是要進行比較的,只有通過比較,才能分辨優劣高低,才能鑑別良莠差異。正如古人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善學者,假人之長補其短”。通過比較,我們可以有以下收穫。
其一,用互比方法讀書,有益於我們對同一問題加深認識,做更為深入的分析和探討。
魯迅年輕時,在看了清人彭遵泗的《蜀碧》後,相信了書中描寫的張獻忠在四川如何殘暴,便特別的痛恨他。後來,魯迅又讀了《皇朝典故》賦本《立齋困錄》中永樂皇帝的上諭,逐漸瞭解了張獻忠是一位農民起義領袖,領導貧苦的農民起來反抗封建統治者。這樣魯迅在對照比較讀書中,使自己加深了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去偽存真,識別謬誤,認識到殘暴的不是張獻忠,而是永樂皇帝這樣的統治者。
其二,用互比方法讀書,有利於我們發現差距,取長補短。這也是快速掌握知識的有效方法。
現代劇作家夏衍學寫劇本,是先拜銀幕為師,以電影說明書為教材。每看一場電影,他就事先熟悉故事情節,再通過自己體會進一步豐富內容,賦予人物性格。一有時間,他就在腦子裡放映自己的“影片”,最後再與銀幕上的影片對照,取長補短,從中學習電影語言,掌握電影技巧。由於他在對照比較中不斷的有所發現和創造,終於成為一個著名的劇作家。
其三,用互比方法讀書,研究分析資料,能幫助我們抓住事物的共同點、疑點、重點,從而有新發現,使自己的思維更具創造性。
英國大文學家哈雷,為研究1682年天空中出現的一顆彗星,不斷用天文望遠鏡仔細觀察。為了查閱過去的記錄,他翻閱了各種書刊,並把從1337年起三百年中有關彗星的記載製成表格,用微積分計算,然後把結果與1607年和1513年出現的彗星軌道資料作比較,終於發現他們的軌道非常接近,於是判斷出這三種彗星現象實際上是同一顆彗星出現了三次。後來,人們把這顆彗星命名為“哈雷彗星”。
用互比法讀書,使閱讀不再僅僅侷限於接受性的思維活動,而是同時調動起回憶、對比分析、鑑別以至進行新的推理和新的想象等多種思維功能,是一種能動的讀書方式。事實上,在我們讀的書籍中,有不少其學科本身就是建立在互比方法基礎上的。如比較文學、比較心理學、比較哲學、仿生學等等。因此,在讀這類書籍時,更需要使用互比學習法。
互比學習法,從範圍上來看,有巨集觀比較和微觀比較。巨集觀比較是多角度、多層次的綜合比較;微觀比較是單項的區域性的比較。從形式上看,又可以分為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兩種。
縱向比較就是對某一專題不同時期的著作的比較,如對唐、宋、元、明、清不同時期詩詞的比較;對歐洲古代、中世紀、近代和現代哲學家著作的比較;對《黃帝內經》、《醫學正傳》、《本草綱目》等醫學著作的比較等等。通過對知識不同發展時期的比較,就能發現新舊知識的差異。尋找新舊知識之間的繼承、發展關係,從而解決舊知識未能解決的難題,促進科學的進步和繁榮。
橫向比較指在同一時期或同一標準下不同著作的比較。如對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的比較;對30年代魯迅、茅盾、巴金文學作品的比較等等。橫向比較有助於我們對一定歷史時期的某種知識作深入全面的瞭解,並從中瞭解個性,把握共性,發現規律。
互比讀書法,從比較內容上看,有以下幾種形式:
1. 題材比較法。題材是作品中具體描寫、體現主題思想的一定社會、歷史的生活事件或現象。相同的題材,其主題可以不同。用“題材比較法”讀書,會更好地審題立意,寫出好的有特色的文章。
2. 體裁比較法。體裁即是作品的“樣式”。同一個題材,可以用不同的體裁來表現。這種比較,可以錘鍊我們根據不同的文體特點,確定寫作重點的能力。
3. 主題比較法。同一題材立意不同,中心也就不同。用主題比較法,能促進我們審清文章立意,加深理解。
4. 人物比較法。同一作品中的人物可以比較,不同作品中的人物也可以比較,這有助於我們在寫作時描寫刻畫人物。
5. 特色比較法。寫文章,都是從作品內容出發,採用與之相應的表現手法。如在人物刻畫上,或以肖像刻畫取勝,或以心理描寫見長;線上索安排上,有的明暗交錯,有的虛實相間。通過比較,總結出各自的特色,有利於啟迪讀者的思維。
6. 分析比較法。每個作者都有其個性,個性形成了作品的風格。分析比較,就能抓住特色,領會精髓,提高閱讀效率。
在應用互比讀書法時,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其一,互比要有一個高水準的參照物件。一般來講,取法其上,僅得其中;取法其中,僅得其下。參照物件高,水平提高的就快;參照物件低,水平提高的就慢,達到的層次也就有高低之分。所謂“百川學海而至於海,丘陵學山而不至於山”就是這個道理。
其二,互比讀書法依據的是系統學習,沒有系統學習,比較就沒有意義。周恩來就非常強調系統學習的重要,並且要求人們在學習一門學科時也要學習其他學科,已達到對照比較,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
其三,互比學習法在應用中要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務必要切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現代作家碧野,他堅持從比較中提高自己的讀書效果,通過比較篩選,選出自己所需要的東西,讀寫兼和,努力做到了學以致用。
法國傑出的數學家、哲學家和科學方法論者笛卡爾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與其不加比較地大量“囫圇吞棗”,倒不如比較後認真地讀幾本好書。
小學愛學習黑板報相關資料2:學習的技巧
溯源學習法——沿波討源,雖幽必顯
南宋大學問家朱熹有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它深刻地揭示了世界萬物之間源與流的關係。
清朝著名學者戴震,從小就養成勤奮好學的讀書習慣。有一次,私塾的老師在課上給學生講授《大學章句》。在講完“大學之道”後,塾師解釋說:“這一章叫《經》,記載著孔夫子的話。是由孔子的學生曾子記述的;下一章叫《傳》,記載著曾子的見解,是由曾子的學生執筆寫了的......”。小戴震聽完,站起來問:“先生,你根據什麼說《經》是孔夫子的話,由曾子記述的呢?又根據什麼說《傳》是曾子的見解,由他的學生執筆寫下的呢?”
“這是朱老夫子朱熹註釋的呀!”塾師振振有詞地回答說。
“朱熹是什麼時代的人呢?”戴震接著又問。
“宋朝人。”塾師隨口便答。
“那孔子、曾子又是什麼時代的人呢?”戴震窮追不捨。
“春秋戰國時代人!”塾師沉下臉來,有些不高興了。可是戴震依然不慌不忙地說:“先生,春秋戰國時期與宋朝大約相距兩千年,朱熹又是怎麼知道兩千年前的事呢?”
一連串的問題問得塾師啞口無言。他望著眼前這滿臉稚氣的小孩,一種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讚不絕口地誇獎道:“這孩子肯動腦筋,可真不簡單啦!將來一定有大出息。”塾師的預言果然應驗了,戴震後來終於成為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大學者。
戴震這種讀書方法就是“溯源讀書法”。所謂“溯源讀書法”就是指在閱讀過程中,對所接收的某項具體知識的出處或源泉進行認真的探索和追溯,從而掌握該知識的整個體系,特別是它產生、繼承和發展的線索。“溯源讀書法”也叫“尋流溯源讀書法”,是一種縱向挖掘式的讀書方法。
古代著名文藝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讀書“沿波討源,雖幽必顯”。意思是說,讀書就要像沿著流脈去探討大河的源頭一樣,即使文義幽深,也一定會明白的。現代史學家潘吉星在談到他的治學經驗時也說:“讀書、科學研究決不能偷懶,對任何有價值的材料,每一條都應該追蹤不放,查到原著,決不能滿足於第二手材料,因為一轉手,會受作者的觀點影響,往往有誤,或漏掉許多有趣的東西。”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最珍貴的貨物運給一代又一代”。
有關小學愛學習黑板報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