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大名醫分別是誰

  醫,上古時期或本源於巫,有"古者巫彭初作醫"之說,故"醫"字,古作醫。那麼關於?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古代四大名醫是華佗,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

  一、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

  華佗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少時曾在外遊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鍼灸各科。 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

  華佗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被後人多用神醫華佗稱呼他,又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有傑出醫術的醫師。

  二、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三、孫思邈***541年—682年***,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著名醫藥學家,被後人尊稱為“藥王”。

  西魏大統七年***541年***,孫思邈出生於一個貧窮農民的家庭[1-9] 。他從小就聰明過人,受到老師的器重,長大後開始愛好道家老莊學說,隱居陝西終南山中,並漸漸獲得了很高的聲名。

  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682年孫思邈無疾而終。

  四、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後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後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並拜漁人、樵夫、農民、車伕、藥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鉅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

  關於醫字的詳細解釋

  李今庸《讀古醫書研究·略論'巫'的起源和《黃帝內經》中的巫祝治病》:"巫之為人治療疾病,由來已久,《太平御覽·方術部二·醫一》引《世本》說:'巫咸,堯臣也,以鴻術為帝堯之醫',《呂氏春秋·審分覽·勿躬》說:'巫彭作醫',《韓詩外傳》卷十第九說:'吾聞上古有茅父。矛父之為醫也,以菅為席,以芻為狗,北面而祝,發十言耳,諸扶輿而來者皆平復如故。'《呂氏春秋·先識覽·知接》載齊桓公說:'常之巫審於生死,能去苛病'。是醫在戰國以前,被操之於巫覡之手,醫、巫不分,巫就是醫,醫就是巫,故'醫'字從'巫'而作'醫'者,又恆以'巫醫'為稱。……是巫本掌握有醫藥知識,並常採藥以用,特以舞姿降神的形態祈福消災,為人治病。……巫祝治病,在古代,並不完全是消極,在某種情況下,也可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楚國風俗志·巫覡篇·巫覡的醫療活動》說:'以巫術為手段治療,並非沒有積極作用和效果。問明病由後,巫師向鬼神祝禱,並對病人施以催眠、暗示和激發等手段,使病人相信自己的病是由於特定的鬼神作祟,在巫師象徵性地祈求某神的原諒或驅使某鬼遁逃的過程中,病人內在的防禦機能便被充分的誘發出來,這也就是《素問》所謂'移精變氣',與此同時,因生病而產生的憂鬱、恐懼心理也在不知不覺間得到了排解。對於心理障礙性疾病和一些小病症,巫術療法往往比較靈驗,但對於大疾病和沉痾,巫術療法則難以見效。'"

  春秋戰國時期則巫、醫有別,有"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史記·扁鵲傳》***及"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素問·五臟別論》***的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