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怎麼學好語文的方法

  在小學教學中,語文教學無疑是最基礎、最重要的。如何讓小學生學好語文,已成為我們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對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

  一、課前預習,課後複習

  我認為,三、四年級開始就應該引導小學生逐步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預習是學生課前對即將要學習的內容事先進行自學,大體把握知識脈絡,找出不懂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數,以便課堂上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預習是獨立學習的嘗試,有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提高學習能力。我認為小學語文預習不是選幾個生詞,讓學生回家查字典,而應該注意從整體把握,重在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

  複習是學生回顧以前學過的東西,通過反覆記憶加深印象。首先,教師要注意利用課堂上的幾分鐘來領導學生回顧該堂課的重點和難點,幫助他們梳理知識脈絡加深理解;其次,要求他們課下再閱讀幾遍課文繼續尋找問題,反覆默寫生詞,並用聯絡造句掌握其用法。我相信學生通過一次預習和兩次複習,對新學的知識基本上已經理解、掌握和運用。

  二、良好的書寫習慣

  良好的書寫習慣不但有利於身體的健康發育,還有利於提高學習成績。良好的書寫習慣需要從娃娃抓起,首先,養成正確的拿筆姿勢和健康的書寫姿勢,防止由於書寫時眼睛離書太近引發近視和坐姿不正導致骨骼異形;其次,逐步規範書寫要求。一到四年級的小學生要求書寫時整潔準確,橫平豎直;五、六年級的書寫除了要規範工整、潔淨整齊外,還要適當提高書寫速度。一線教師要根據學生各階段的學習情況,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另外,老師的板書整潔、清楚,也會給學生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

  三、多問、多查工具書

  不懂就問,這樣才能及時掌握更多的新知識。對於小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相關問題,我們應該鼓勵發問。小學生好奇心強,疑問比較多,我們不要笑話他們提出的問題,而要一一做出合理的令其滿意的解答,這樣才能使他們養成多學、好問的好習慣並受益終生。

  工具書是閱讀和預習的必備工具。許多學生嫌麻煩,閱讀和預習時遇到生詞就地蹦過,從不主動使用工具書,這樣不利於知識的及時積累,容易形成懶散的學習作風。教學實踐中,我往往要求同學們無論在那裡看到生字、生詞都要第一時間自己動手查字典解決,並把拼音和詞義包括例句整理到一個本子上,從小養成積累知識的好習慣。學生通過查閱字典,自己解決學習中的生詞疑難,掌握更多知識,有利於他們養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樹立學好語文的自信心。

  四、注意積累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語言的積累和運用。”積累是學生學好語文的最重要因素。為什麼目前好多小學生一寫作文就頭痛,絞盡腦汁也寫不出出色作品來?根本原因在於學生頭腦空空,沒有知識積累和儲存。語文字詞句積累是最基礎的積累,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精彩的字詞要及時記錄下來,也可以組織大家通過剪貼蒐集學習素材,並且適時交流、相互補充。良好的積累習慣,有利於小學生豐富自己的語文知識,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五、勤做筆記,多練習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求學生隨時隨地將學到的新知識及時記錄在筆記本上,便於經常複習完全掌握。作為老師應該組織同學們有計劃地開展一些學習活動,誘導小學生注意感受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體會溫馨幸福的家庭生活,讓他們從中捕捉新知識和習作素材。同學們積累的語言素材和詞彙多了,寫作文時就可以文如泉湧,選優而用,大大提高了寫作水平。老師要儘量放寬限制,字數和體裁都不必限制,學生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喜歡什麼就寫什麼,任他們沿著思路盡情馳騁,這樣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才華才能得到充分施展。

  2

  一、正確引導,關心孩子

  我們讀小學時,靠父母和老師的諄諄教導,是他們苦口婆心使我們變得慢慢懂事,懂得了做什麼事情都需要自己的努力才能成功,並不能事事都依賴自己的父母。現在的孩子家裡經濟條件好,吃得好,穿得好,任何時候他們都把自己擺在第一位,他們沒有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和利益。合作意識差,但他們智力並不差,他們的自尊心很強,如果有老師和家長正確的引導,多多啟發孩子,從而激發他們的潛能,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並改正不良習慣。

  如,多讀課外書籍,開闊自己的視野,從閱讀中領悟書中的含義。另外使孩子感受到父母關愛他們,使他們明確學習目的,他們就會不斷的努力,學習成績就能更進一步,達到令老師、家長滿意的程度。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孩子們不能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肆意妄為,目中無人,甚至就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相信孩子,恰當鼓勵

  培養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讓他們覺得自己行,靠自己的能力能創造出好的成績。例如,有的孩子學習成績很出色,當他把老師發放的試卷拿給家長看,並讓他們簽名時,有的家長就會說:“你真不小心,一點兒也沒用,那麼簡單的拼音還寫錯了,扣了兩分,要不你本可以拿滿分的。”孩子本來是希望得到大人的表揚,結果反而弄得孩子很不開心,無疑是給孩子潑了一盆冷水,傷了孩子的自尊心,我們想象一下,下次發了試卷孩子就不敢讓你給他簽字了,因為怕你批評他。

  而有的家長做得就很好,孩子即使考得不怎麼樣,他也會照樣鼓勵他:你進步了,但還需要努力,希望下次給你簽名時,68分會變成86分。孩子的自尊心保住了,也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我相信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他會變得越來越努力,學習成績會更進一步提高的。

  三、培養孩子吃苦好學

  努力與吃苦精神是緊密聯絡的,是相輔相成的,學習上的努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一點很重要,如果一個孩子怕吃苦,他又怎會努力呢?如果有的孩子偶爾考了全班第一名,就沾沾自喜,變得懶惰起來,殊不知,就是他的沾沾自喜很快會被別的同學趕上。

  我們要教育孩子學無止境,任何一門學問都是無窮無盡的海洋,無邊無際的天空,因此我們是不能驕傲的,更沒有驕傲的資本,所以我們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並且要有敢於吃苦的準備,同時也要有謙虛謹慎、虛懷若谷的品德。愛因斯坦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的相對論及在物理學方面的研究給我們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然而正是因為這樣偉大的人,他還在有生之年不斷的學習、研究,活到老,學到老;還有物理學家牛頓、發明大王愛迪生、音樂家貝多芬、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等,他們都是終生努力學習和奮鬥的結果,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四、培養孩子有不恥下問的精神

  孔子說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就是告訴我們不要因為對方地位比自己地位低下或學問比自己低下而感到向他們學習是羞恥的,應謙虛好學。孔子還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些格言警句不僅告訴我們要虛心學習,努力學習,同時也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

  3

  一、精心設計導語,激發學生興趣

  小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需要被點燃的火把。“興趣”在學習當中是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一把鑰匙。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興趣的培養尤為重要。小學語文教學是一項充滿知識與智慧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教要和學生的學融為一體,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件事學生總是想著去做,樂於去做,那麼這件事成功的機率一定很高。反之亦然。所以,我認為語文教學中,最為重要的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從這一點入手,培養和激發學生的興趣點,久而久之,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熱情就會空前高漲。這樣,一旦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那麼學生的學習過程就變成了享受學習的過程。

  導語就像一部戲的序幕。序幕開好了,觀眾的興致就來了。盧梭說:“要使學生喜歡你的課,首先必須讓學生對你的課感興趣,教育的藝術就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不同的戲劇有不同的序幕,不同的課文也要有不同的導語。教師在設計導語時,應該根據課文內容及學生實際而定,力爭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為課堂學習營造一個良好的開端,為學生創設最佳的學習情境。根據不同的文體,不同的內容來設計。

  它可以是一段風趣生動的語言,可以是一幅優美宜人的畫面,可以是一段輕鬆明快的音樂,可以是一個蘊含道理的問題,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活動……為學生營造一種寬鬆愉悅的學習氛圍。心理學研究表明,愉悅的情緒比痛苦的情緒對學習有著明顯的優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學習的興趣,給大腦帶來明晰的狀態。因此導語的設計要給學生一種和諧、愉悅的心理體驗,給學生一種愉悅美。

  二、充分利用多種讀和寫來喚起學習慾望

  小學語文教學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合理應用祖國的文字,使小學生具有初步聽、說、讀、寫的能力。可見,在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時,應在聽、說、讀、寫這四方面下功夫,這當中讀和寫更為重要。讀和寫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兩個重要環節,兩者的關係可以做這樣的解釋,我們可以把讀理解成為寫的源泉,把寫理解成為讀的昇華。

  讀是語文教學中學生理解課文的主要方法。“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學會讀,教給學生讀的方法,將課內讀和課外讀緊密結合起來,在訓練學生綜合能力的過程中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組織引導學生通過讀,使他們大量積累語言材料,為聽、說、寫、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寫是學生對所學語文知識的具體運用,也是對聽、說、讀、記的具體表現。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將讀、寫緊密聯絡起來,因為,讀是理解,寫是表達;讀是吸收,寫是傾吐,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只有將讀寫結合,才能將學生的聽、說、記落到實處。學生寫的功夫有了,聽、說、讀、記的問題就會得以進一步提高。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就會水到渠成,也能夠培養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及運用語文的良好習慣。

  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學生語文興趣的培養就在於教師在教的過程中如何把對語文的熱情傳遞給學生。如果學生需要一碗水,那麼我們最少要有一桶水,同時要通過不斷的學習,讓自己這桶水成為一股川流不息的清泉,正所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讓學生感覺,老師懂得東西真多,我也想像老師那樣成為一個出口成章的人。教師本身具備的語文素養在教學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一個語文教師展現自己人格魅力的最為重要的突破口,所以我們語文教師要好好地把握並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將自己的學生帶進一種別開生面的語文境界之中。我想接下來的事情就會更加順理成章。所以我們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最終要的還是提升自己本身的文學修養。

  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課堂上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教師只是起導師的作用組織、引導、點撥學生的活動,教師必須相信學生潛在的能力,對學生的探索活動要有信心,相信學生能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只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才可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在課堂上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允許他們有自己合理的要求。滿足學生合理的需要,才能使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經常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或有效的學習方法來學習,讓他們積極的活動,快樂的參與,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現有水平制定自己的目標,使他們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五、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多媒體教學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實現了視、聽、思的有機結合,從而使知識能多層次、多角度、直觀形象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只能通過書本、掛圖、模型等有限的手段向學生傳授資訊。這樣的資訊來源是非常有限的。而在多媒體課件在製作過程中,需要蒐集大量的資料資訊,這些資料資訊的獲取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從書本、圖片獲得,有的是從視訊、網上、聲音或自制動畫中得到。這些多方位的資訊使得教學內容豐富多彩,增大了資訊量,使得教學方法更加靈活多樣。

  如在教學《搭石》一課時,可以用多媒體呈現人們擺搭石和協調有序過搭石、清波漾漾,人影綽綽、背老人過河的畫面。這樣不僅可以直觀地向學生展示搭石的特徵,還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的畫面美及鄉親們淳樸善良的人性美,這樣更能吸引學生,易於學生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

  一、多種方法並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採用貼近兒童生活、新穎生動的形式來激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興趣是入門的先導,要實現培養學生小學語文學習興趣的目標,首先必須激起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既可以運用錄音、錄影、投影、多媒體等現代化手段,也可以運用猜謎語、講故事、貼掛圖、展實物等簡便易行、靈活多樣的土辦法。所以,老師在教學設計和實施時,只要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無論所使用的手段先進或落後,都是好方法。通過創設多維互動、全員參與的情境來保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兒童,好玩喜動,興趣極不穩定,注意力很難持久。因而激起學生興趣容易,保持興趣卻很難。課內增加適當的遊戲內容可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裡學習可以提高教學質量。遊戲最適合於低年級教學,因為遊戲是低年級學生的精神食糧,它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手腦口眼耳齊動,使學生易獲得知識,開發智力。如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可採用講故事,猜謎語,找朋友,另外,教師可充分利用課中操,激發學生的興趣,消除學生的疲勞,鞏固課上所學的知識,一舉兩得。

  二、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小學生針對語文科課文內容,通過學習和訓練所形成的高度自覺的、主動的、自動化了的持久的學習方式,是小學生必備的學習修養。這些習慣不僅影響小學生在校的學習成績、而且影響到今後能否適應社會的要求。

  1、培養小學生善於思維的學習習慣。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這概括了人們讀書必須善於思維,才能獲得真實知識的重要意義。只要有了學習語文的興趣,才會發覺其中的樂趣,發現了學習的樂趣,才有助於我們去持之以恆地學習語文,沒有持之以恆的精神,根本學不好語文。興趣對學習來說是很重要的。人類思維能力的培養的重要性在於發展智力因素。

  2、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課前預習習慣。預習是學生學習的第一個環節。預習是指在老師講課以前,自己先獨立地閱讀新課內容,做到初步理解,做好知識上的準備工作。首先是通讀教材,初步理解其基本內容和思路,如果發現新課所需的某些舊知識欠缺或遺忘,就查閱、補習。可試做習題,注意發現自己難以掌握和理解之處,做些簡單的預習筆記,以便聽課時用。語文課前預習習慣的培養是語文教改工作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環節。抓好這一環節,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也有利於學生預習習慣的培養。

  3、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課堂聽課習慣。聽課這一語文教學活動,是學生接受新知識,學成新技能的最重要的學習環節。要提高聽課效率,必須培養良好的聽課習慣。良好的聽課習慣表現在專心聽講,大膽質疑,並善於發表己見,積極聯想,分析探究,用心聽記。

  4、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複習習慣。孔子說過:“學而時習之”。小學生要按照自己的學習計劃,自主地完成舊知識的重溫工作。使知識在記憶裡的痕跡得到強化,防止由於時間過久了,積累下來的知識痕跡逐漸消退。尤其是小學生興趣廣泛。自我控制力較弱,“見異思遷”的心理活動較強,記憶容易放鬆,所以,注意加強複習鞏固舊知識的工作顯得更為重要。

  5、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的作業習慣。為了鞏固小學生所學過的語文知識,培養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認真組織複習所學的知識後,應完成一定的作業。這是教學的常規,這一常規的操作包括複習後理解課文的內涵,聯絡作業的目的要求,運用語文的基礎技能,開啟思路,表達正確的答案,按時、足量、優質地完成作業。

  三、在學習中發展小學生的能力

  小學語文就是兒童學習語言的學科;對小學生來說,學習語文就是要掌握祖國的語言工具。兒童是在逐步掌握語言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凡工具學科,就必須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能力。“九層之臺,始於壘土。”小學教育是各級各類教育的基礎。語文作為小學基礎教育中的一門主要學科,必然是基礎性學科。

  “新大綱”明確提出“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其教學,首先應具有基礎性。根據學科性質及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及接受能力,小學語文教學,不論是講授知識或訓練語文能力,都是為打好語文基礎。從目前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來看,有的存在不同程度的超基礎性。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性有兩個標準:

  1、全面性。所謂全面性,首先關於語文素質諸方面要打好基礎;尤其是語文能力──識字、寫字、聽說讀寫諸方面要打好基礎。不能只抓閱讀,忽略作文;也不能只抓讀、寫訓練,忽略聽、說訓練;更不能忽略寫字訓練。凡語文能力的諸方面樣樣都要訓練,但每項訓練都必須是初步的、入門的、淺顯的。

  2、牢固性。基礎必須是牢固的。每一項語文能力都應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如寫字不打好基礎,到中學再要求寫好字已難;如閱讀不打好基礎,到中學拿一篇文章讀不連貫,不會概括文章要點,讀速又慢,怎能閱讀長課文呢?所以小學語文必須要打好牢固的基礎。要求基礎全面,並不等於樣樣都要求很多、很高。要保證基礎的牢固,語文能力訓練專案必須要少而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