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勵志成語故事

  學習勵志成語故事,感受故事帶來的積極向上正能量,為人生奔跑路加註一股動力,滿血復活,激情四射,向美好的未來招手!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關於勵志成語的故事,歡迎閱讀借鑑。

  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釋讀】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井底之蛙

  【典故】

  《莊子秋水篇》講了一個淺井的蝦蟆和東海之鱉的故事。一日,一隻淺井的青蛙見到一隻東海大鱉,便興致勃勃地對它說:“我可快樂啦!出來就在井欄邊跳來跳去,進去就在井壁磚縫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著我的兩腋和腮;游到淺處,泥湯就沒了我的腳。我獨佔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沒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來看看?”

  東海之鱉來到井邊,左腳還沒進去,石膝已經被卡住了。東海之鱉慢慢退了出去,然後對這隻淺井青蛙講述了大海的樣子:“用千里之遙這樣的字眼兒,不足以說明大海的廣闊;用千仞之高這樣的詞,不足以量盡它的深度。大禹時十年九澇,海水沒顯出增加了多少;商湯時八年七早,海水也並不見減少多少……”淺井的青蛙聽得目瞪口呆,驚恐萬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嘗想到還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所屬朝代】

  春秋戰國時代

  【出處】

  《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釋讀】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樑上君子的勵志成語故事

  【釋義】

  躲在樑上的君子,代指竊賊。

  【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陳傳》:“時歲荒民儉,有盜夜入其室,止於樑上。陰見,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孫,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於此。樑上君子者是矣!’”

  近義詞:偷雞摸狗 反義詞:正人君子

  【故事】

  東漢時期,有個人叫陳,為人公正平和,忠厚誠懇,每次鄉里有人爭吵,都請他出來公斷。陳聲望極高,人們情願被官府懲罰,也不願被他挑出毛病。

  某晚,一小偷溜進他家,趴在房樑上,準備等陳睡覺後行竊。陳一抬頭,正巧看了個分明,他卻假裝沒發現,安靜地坐在屋裡喝茶。不一會兒,陳把全家人都叫來,嚴肅地說:“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勵。不善良的人本性不一定是壞的,習慣往往由品性修養而形成,於是到了這樣的地步。你們看,屋樑上的那個人就是這樣!”樑上的小偷聽了大吃一驚,嚇得當時就跳下來,向他叩頭便拜,誠懇地承認了自己的罪行。陳並沒有過多責怪他,還讓家人送了兩匹絹,小偷感激涕零,此後再未做賊。“樑上君子”一詞從此流傳開來,成為小偷的代稱。

  的罪行。陳並沒有過多責怪他,還讓家人送了兩匹絹,小偷感激涕零,此後再未做賊。“樑上君子”一詞從此流傳開來,成為小偷的代稱。

  【例句】

  聽說老朋友的孫子因打架被勞教,爺爺語重心長地告誡我交友要慎重,要遠離地痞混混和樑上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