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作文

  中國有句老話“百善孝為先”。我們都應該繼承併發揚百善孝為先的美德,做個有孝心的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是的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百善孝為先”孝其實是一個會意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會意著代代傳承,後人與前人血脈相依。那麼,他們傳承的是什麼呢?

  孝是發自內心的誠懇而真誠的愛。

  漢文帝是漢高祖的第三個兒子。他是嬪妃所生,原本不是太子,但因孝順賢能,而被群臣用之為皇帝。漢文帝即位後,沒有一點驕慢之氣,侍奉生母薄太后非常殷勤體貼。薄太后生病,一病就是三年。文帝盡心盡力在床前照顧,幾乎沒有很好的睡過一覺。每當湯藥煎好給母親喝之前文帝都要先嚐一嘗,體味要的火候是不是適中,會不會太苦,或者是太燙,然後才送給母親服用。薄太后看在眼裡,心裡卻非常疼兒子。有一天,薄太后對文帝說:“宮裡這麼多人,都可以來照顧我的,你不要這麼辛苦操勞了,而我的病又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好的。以後叫宮女們服侍我就是了。”沒想到漢文帝跪下來對母親說:“如果還而不能在您有生之年,親自替您做點事,那要什麼時候才有機會來報答您的養育之恩呢?”漢文帝真正做到了弟子規中的“親有疾,藥先嚐,晝夜待,不離床”。

  冷暖寒秋,時光荏苒。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找點空閒找點時間,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帶上笑容帶上祝願,陪同愛人常回家看看,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爸爸張羅了一桌好飯,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呀,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給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呀,一輩子總操心只奔個平平安安!

  我們都看過一則公益廣告:一位老人做好飯菜滿懷欣喜的等待兒孫回家吃團圓飯。不一會電話響了“媽,我公司有事不回家吃飯了啊!”。“奶奶,我們要去姥姥家了,奶奶再見!”。緊接的幾個電話讓老人黯然神傷。最後,我們看到了老人孤獨睡去的身影“每逢佳節倍思親”那些為事業而在外奔波的遊子們啊,你們也許並不知道,父母等待你們的並不是你們寄去的錢或禮物,而是希望能與你們吃頓飯,拉拉家常啊!

  “百善孝為先”,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好好學習,不讓父母失望,為孝作基礎,做一個從行動上孝敬父母的人,從現在做起讓我們做孝的繼承者,孝的執行者!

  篇二

  中國有句老話“百善孝為先”。意思是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佔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也有不少文人墨客因為孝收到了不少益處。

  就從我們熟知的孔子得意弟子子路開始說起。他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採野草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父母。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百萬餘種。

  再來看看晉代吳猛,8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不能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這些不都是孝的代表嗎?現在的人已經很少做到孝這個字。我們的父母從來都不會怪自己的孩子,因為他們都是自己的心頭肉。可我們卻不能瞭解他們需要什麼,但我可以確認一點,他們最需要孩子們的陪伴。

  爺爺奶奶老了,現在的他們只希望我們能多陪陪他們,多與他們聊聊天,讓他們不再孤單。爺爺奶奶常常會因為我們陪了他們十分開心。在我眼裡孝就是那麼簡單、那麼平常的一件事情。

  孝是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是我們中國人這輩子都不能忘記的。

  因為孝我們國家成為了禮儀之國,因為孝我們國家十分安寧,因為孝我們國家級才有了豐富的文化。

  百善孝為先,做個有孝心的人。

  篇三

  “孝”是一種美德,包含著對父母的愛與感謝,傾注著自己的行動。

  生活中,有許多孝順的人,他們體諒父母,感恩父母,更懂得尊重父母。我身邊就有一位孝心少年,他,叫柳惠中。

  柳惠中是李秀娟老師的兒子。李秀娟老師比較忙,有時可能會照顧不到他,但他對此卻毫無怨言,他知道諒解母親,一般不會去打擾母親。

  柳惠中的身體不太好,經常生病,但他從來不要求父母陪在身邊照顧,而是自己扛著。

  那天,柳惠中感到頭痛,並且痛感越來越劇烈,但他沒有說。放學了,他跑到媽媽的辦公室,從辦公室其他老師的口中得知,媽媽在開會。他又跑到會議室找媽媽、為了不打擾媽媽開會,他就在門口靜靜地等候。時間好漫長啊,他感到頭越來越疼,幾乎到了快要昏迷的地步。但他還是沒有踏入會議室。一會兒,走過來了一位老師,詢問他:“媽媽在裡面開會嗎?為什麼不進去呀?你臉色好像很差,生病了嗎?”

  柳惠中忍著疼痛說道:“老師,這是老毛病了,不打緊的。”

  那個老師聽完,沒有多問,就離開了。

  一分一秒,媽媽還是沒有出來,豆大的汗珠伴隨著眼淚一起滑落,他也不知道自己還能承受多久。

  終於,會議室的門打開了,李老師看到門外蜷縮著的柳惠中,嚇壞了,立馬帶著他到醫院,做檢查。醫生診斷是腦膜炎,差一點就落入死神的手中。

  柳惠中用行動踐行了孝心,是當之無愧的孝心少年。

  “烏鴉反哺“感恩父母的培育,羊羔跪乳”感恩母親的付出。父母養育我們,我們也應該懂得感恩。學習身邊有孝心的人,感恩父母。

  百善孝為先!

  篇四

  中國作為一個泱泱大國,擁有多達十四億的人口。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古老的民族已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在這五千年,從未變過且流傳至今的那就數孝道了。

  孝,乃中華民族傳統之美德。自古就有百善孝為先的說法,而孝也自然而然的成為了一個評價人們道德素養的尺度。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孝”的概念,那麼就沒有資格使用“人”這個名詞來稱呼自己,甚至連動物都不如。羊羔尚且懂得跪乳之恩,烏鴉也知反哺之情。那麼作為靈長類的我們又該當如何呢?

  古時候《二十四孝》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已耳熟能詳,故事中的人物也都值得我們敬佩與學習。然而,又過了幾百年乃至上千年,到了這個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又有多少人能夠向他們那樣去孝敬自己的父母呢?在這個現實主義的物質社會,很多人也都變的現實。一味追求自己的地位、賺取自己的薪水、尋求自己的戀人,那麼又有誰能夠真正想到過自己的父母呢?很多人以為能給自己的父母足夠的零花錢,讓他們住豪宅就是盡孝了,且不知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於是“空巢老人”就應時而生。而那些空巢老人最需要的就是關愛,能夠兒孫繞膝,享受一家人美滿的快樂。然而,這些正是那些做子女的所不能給的。因為他們要工作、要賺錢、要追求地位。然而我們反過來想一下,自己的父母都已年邁,這些做子女的又能盡孝幾年呢?且不知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待”。所以懇請那些正忙於工作的子女們好好反思一下,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來盡孝。哪怕是陪父母逛下街、看場電影、聊聊天~這些看起來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事情卻恰恰是父母最需要的。這平凡的一件事就能讓他們高興好幾天。如此看來,盡孝又何嘗不是一件簡單而有趣的事情呢?

  所以瞭解自己的父母,認清父母的需要,讓父母快樂,讓自己問心無愧才是你當前最應做的。現如今,我們不僅要知道“百善孝為先”,更要做到“百忙孝為先”。把手頭的工作放一放,多陪陪父母,這樣才能真正履行好一個做子女的職責,才能真正把“孝”這一優良傳統發揚光大!

  
看了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