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釣魚有什麼打窩原則

  對於釣魚愛好者來說,能釣上越多的魚,說明釣魚技巧越高超。打窩是釣魚必不可少的步驟,那麼春季釣魚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打窩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春季釣魚打窩原則

  原則一、因魚而異

  我們在釣魚打窩的時候一定要記住一個原則:因魚而異,就是並根據不同的魚類的口味,確定不同的打窩方式與技巧。用餌選料必須投其所好,對症下藥。比如釣鯽魚施用小米、大米、酒糟及豆腐渣之類的散碎粒餌即可,而釣取千克以上的大鯉、鯇、青、鯉等魚,只有玉米粒或紅棗大小的薯塊或餅塊才能奏效。

  釣草魚如果使用草窩子,那就效果特佳。比如在沒有水草的池塘,草魚很多時,可以設定人工草窩釣草魚。具體做法是:先拔三四捆青草,用繩在中間捆紮,另找一塊石頭或磚塊,用繩將其與草捆在一起,如果打水底窩子,可以把水草捆沉入水底;如果打半浮草窩子,可將拴石塊的繩子放長一些,用這種方法打窩子釣草魚,效果非常好。不過在垂釣時要注意不要讓鉤子掛在草捆上,在魚咬鉤後,應當立即將魚領出草捆區,以免掛鉤,造成線斷竿折。

  原則二、虛實兼備

  撒窩誘餌做到虛實兼備,方能“誘敵深入”,故所用誘餌材質,既要有粉末狀,又要有顆粒塊狀的。粉末狀為虛,顆粒塊狀的為實,虛料惑其嗅覺,實餌迷其視覺和觸覺。兩者兼而有之,可達到誘留魚群於釣窩的目的。

  因為粉末主味,其味在水中能擴散較大的空間,持續較長時間。而實料主食可口,使聞味而來的魚兒有顆粒塊餌可食。只要虛味遲遲不消,實餌食而不飽,這樣就能使魚兒在窩中依依不捨地游來游去,從而達到使魚流連忘返,接連不斷多釣魚的目的。

  原則三、因水制宜

  投餌量應視水面大小和水域深淺來定。水面寬或水深宜多投些;反之則應少投些。如果水深1米以內的淺水處,混合餌料捏成雞蛋大的粉團就夠的話,那麼水深在2米以上時就需捏成雞蛋大的粉團,或者更大的糰子,甚至於可撒上能反覆收放的大塊餌料窩子。

  例如,選大塊豆餅,用電鑽打眼後,用繩子穿起來,拋投到預定的釣點上。大塊豆餅在水中浸泡三四個小時,不會散開,魚兒聞香味後,會情不自禁地來啃食,當其吃得津津有味之時,趁機下鉤,必定大有收穫。這種打窩法最適合釣手竿。有的釣手為了使豆餅對魚兒更具有吸引力,還在豆餅上噴灑一些酒及其它香料。這種豆餅塊,用後還可以提上來,晾乾以後再用,效果相當不錯。

  春季釣魚釣點選擇技巧

  一、春釣溝汊

  湖泊、水庫有小的支流斷流後形成溝汊。溝汊面積小而窄,水域往往中間稍深一點,兩邊淺。溝汊水面小避風,陽光照射強,水溫回升快,加之這裡從岸上衝下來的牛羊糞便、雜草種子是魚兒喜歡吃的食物,尤其向陽的一面魚兒喜歡去。初春,是由寒冷轉向炎熱的過渡季節,晝夜溫差大,剛剛開始覓食的魚兒膽小,還不敢到較淺的水域去,一般離越冬窩較近,當遇到危險或聽到響聲時能迅速潛回深水自己的越冬窩點。在這個季節垂釣選擇溝汊是理想的釣點,水深一般在1.5~2米為宜。

  二、春釣活水

  一般常年流水的湖泊,通常比靜水的水溫要高。尤其在入水口處,水溶解氧氣多,上游衝下來的許多微生物、小河蝦是魚兒可口的餌料,游魚戲水多出現在這一水區,釣手們經常看到魚躍出水面的情景。在這裡垂釣,水流急,浮漂難穩定,最好還是採用傳統臥鉤底釣法或逗釣法以獲取垂釣的豐收。

  三、春釣草窩

  進入仲春,天氣漸漸變熱,水溫也大大提高,河中的水草也開始迅速猛長,有的已露出水面。水草處既能擋風又能避寒,水溫比同水域其他地方高,氧氣充足,水流平穩。水深植物和微生物在這裡萌生和繁殖,是魚兒爭吃的餌料。

  水草周圍還是魚兒交配、產卵、魚兒的場所。垂釣者出釣時,經常可以看到魚在水草上面跳躍,或聽到水草中“啪、啪”的擊打水聲,有時也會看到魚拱得水草晃動。在水草周圍選擇草縫、草洞、草的邊緣或開窩下鉤垂釣都能取得佳績,垂釣諺語說:“釣魚不釣草,多半是白跑。”這是釣手們總結出來的經驗。

看過的人還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