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朗讀者》有感
《朗讀者》這檔由董卿擔任製片人的人文情感類節目,每週六、日晚分別在央視一套和央視三套播出,觀眾稱讚,不喧鬧、不炒作的《朗讀者》為聒噪浮華的綜藝市場注入一股“清流”。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朗讀者董卿觀後感,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朗讀者董卿觀後感篇1
據瞭解,未來幾期節目中,航天英雄楊利偉、作家劉震雲、配音演員喬榛,以及演員斯琴高娃、蔣雯麗、梅婷等人都將成為“朗讀者”,分享他們喜歡的文字和故事。其中說話略有口音的作家劉震雲,成為朗讀者中的“另類”。而董卿極力說服他來參加,並向他解釋:“朗讀的技巧、字正腔圓並非這個節目最想展現的,換句話說技巧不是核心,真情實感才是最打動觀眾的地方。”
董卿認為:“這個舞臺屬於每一個人,為所有人開放。你想說的話,你的情感,都可以從朗讀的篇目中傳遞出來。”錄製節目時,她為那些非專業的朗讀者們傳授經驗:“隨著音樂醞釀情緒,不要著急,你們讀得都很好。”她還告訴觀眾:“你們的傾聽很重要。如果你們給朗讀者一個聚精會神的眼神,會讓他們更有信心。你們讀過情詩嗎?沒讀過情詩的人生不完整,讀過後你的人生會升華的。”
首播之後,來自好友和觀眾的反饋令她興奮不已。董卿透露,婁乃鳴導演用了兩個字兒來形容第一觀感“驚了”,“就是完全沒有套路的一個節目,哪裡請來的大神。”她笑:“很多人通過濮存昕的朗讀才知道,原來老舍***shě***是念老舍***shè***,真是長知識了,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身為製作人,董卿直言文化類的節目難做:“我並不認為因為《中國詩詞大會》或者《朗讀者》得到了大家的關注,就標誌著今天中國文化類節目開始大火,或者說真的迎來了一個新的春天,但是起碼它是個風向標。另外也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這類節目真的是不好做,它需要更精心的設計。”
朗讀者董卿觀後感篇2
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很久了吧。繼《中國詩詞大會》之後,央視於近日再度推出文化類節目《朗讀者》。首期節目中嘉賓們朗讀的書信,瞬間傳遍網路,成為熱點語錄,引發人們對文學、對情感、對人生的討論。
“只要你是一個正值的人,不管你做什麼行業,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願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願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願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願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
“生命不是你過了多少天,而是你記住了多少天。”
《朗讀者》首期,濮存昕、柳傳志、張梓琳、許淵衝以及四川一對夫妻朗讀的書信播出後,便被網友們整理成語錄,傳遍網路。不少人形容這檔節目是電視綜藝的“一股清流”。
說它“清”,是因為《朗讀者》做到了形式“清爽”、內容“清新”、讓人內心“清淨”。主持人與嘉賓簡短的對話後,嘉賓們分享文字,並朗而讀之。看似簡單的節目設定,實則蘊含著厚重的文化內涵。每一篇文字的選擇和朗讀,其實傳遞的是個人成長、情感體驗和人生價值觀。
這種需要靜下心來感受和品味的節目,在泛娛樂電視生態下,難免會被認為是小眾的。節目組不諱言,策劃之初並不被看好。但當下許多風行的閱讀公眾號、聽書軟體,還是讓他們看到了受眾需求,並堅持下來——事實證明,即使在碎片化時代,安靜的閱讀和認真的聆聽也從未遠去。
首度擔任製片人的董卿更是堅信這個節目的意義。在她看來,很多人覺得朗讀是學生時代的事情,或者說它只屬於一小部分人。其實不然,朗讀屬於每一個人。
“800多年前理學家朱熹說,凡讀書需字字讀得響亮。朗讀是一種學習的方法,但更多時候,朗讀也是傳播思想、傳遞情感、傳承精神的一種手段。通過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成風化人,也正是我們做這個節目的初心。”董卿表示。
為了讓《朗讀者》能擁有期望中的獨特氣質,董卿邀請了北京奧運會閉幕式導演陳維亞、《中國青年報》總編輯陳小川、作家劉震雲、導演陸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劃。在朗讀者的選擇上,不管公眾人物或普通人,唯一的標準是必須具有閱歷和感染力,這樣才能很好地勾勒出文字所描繪的情感。而至於讀什麼,節目策劃之一的劉震雲認為:每個人都有朗讀的原動力,他們讀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麼要讀這段文字,這段文字會與我們產生怎樣的共情?說到底,《朗讀者》想做的是從文學出發,走向情感和生命體驗,將每個人連線到一起。
朗讀者董卿觀後感篇3
相比於文字,《朗讀者》更注重“人”,節目不但要塑造立體的人,更是通過情感的紐帶聯絡不同時空的生命。節目中第一個“人”是可見的朗讀嘉賓,針對不同的主題,每一位嘉賓都帶著自己的故事來講述。在來到《朗讀者》之前,每一位嘉賓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而《朗讀者》要呈現出他們作為“情感人”的一面。
之前在採訪中,董卿曾回答過自己為什麼一定要做《朗讀者》的問題。她說,在文藝綜藝領域裡幾乎所有的節目形態都已經做過,她需要改變,這是《朗讀者》誕生的偶然性。但從央視一系列的動作和行業發展的趨勢來看,《朗讀者》的誕生又成為一種必然。對此,主持人白巖鬆表示:“今天站在這裡,彷彿看到鄰家的妹妹突然之間就弄成這麼大一件事情。《朗讀者》不僅對董卿有意義,《朗讀者》也將對中國電視的觀眾和文化的傳承有意義,它是一個迴歸本源的過程,朗讀雖然是一個現代的字眼,但也是中國文化一直以來的讀、說形式。”
朗讀者董卿觀後感篇4
幾乎所有優秀的作品,都是從當下社會現狀以及情緒的投射。這是個追求“快快快”的資訊爆炸社會,精神繃得夠緊,壓力總是很大,時間過得太快。文化類節目的悄然回暖,呼應著國民價值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級,滿足了大眾對於知識、審美、情感的多重高階需求,緩解了在資訊碎片化時代的“文化焦慮”。
《朗讀者》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生故事。作為一檔用文字承載情感的節目,《朗讀者》的氛圍相對安靜,節奏更為舒緩,和追求刺激、熱鬧的“快消內容”截然不同,恰恰會滿足受眾在疲憊的忙碌之後迴歸內心寧靜的慾望,感受朗讀傳達的力量。
《朗讀者》不是一檔讀書節目,而是用文字抵達情感,從每個人真摯的人生故事出發,分享親情、友情、愛情。這些人世間共通的情感,會幫助觀眾去了解和理解朗誦文字背後蘊含的寬度、厚度、濃度,遍嘗人生百味。
節目每期以一個充滿寓意的主題詞作為核心線索,有關“遇見”,有關“選擇”,有關“陪伴”,有關“眼淚”……名人和素人同臺,分別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詩、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電影戲劇劇本。聆聽一段安靜的訴說,就彷彿路過一段人生。這些故事看似關於別人,其實映照著最為普世的情感。
一整季串聯起不同的人生關鍵詞。《朗讀者》還原著電視人的初心,希望節目帶來的觸動能溪流汩汩地從觀眾心靈流淌開來,在沉澱的甜美和安寧中,找尋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