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與學生的溝通障礙

  當學生有問題時,多數教師都能夠感覺出來。但對教師而言,僅僅“看出”問題是不夠的,而是要有效解決問題。教師在解決問題時的失敗,往往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做出“有效反應”。由於這些不恰當的語言和錯誤的方式,導致衝突和誤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一、過度的忠告或建議

  教師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忠告或建議,這等於告訴學生教師不相信你的能力。這種溝通有時會使學生變得對教師產生依賴心理,自己不再思考;每臨緊要關頭,學生便向外界權威求助。所以,過度的忠告或建議,會不斷削弱學生的獨立判斷能力和創造能力,養成“人云亦云”的心態,造成了溝通的障礙,教師無法瞭解學生的思想。

  二、使用了會中傷學生的語言

  教師在生氣或衝動的情況下,往往會說“你以為你很聰明!”、“不要以為你什麼都懂!”、“講了這麼多遍還不懂,跟豬一樣笨。”這些語言都會中傷學生,造成師生溝通障礙。後果是讓學生感到自尊心受到了傷害,隨之出現反攻的心態,拒絕教師的任何教育,包括該教師所教的課程。師生溝通失敗,舊問題沒有解決,反而多了一個新矛盾,適得其反。

  三、給予泛泛之詞

  當我們做出對另一個人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斷時,如果這種評價是粗淺之辭如、“你是一個好孩子”、“你讓我真失望”、“你對待同學太沒有禮貌”、“你需要改正缺點”等,這種一般性的泛泛而論的評價對於學生的成長是無益的。當我們要去安慰一個痛苦中的人時,泛泛之辭同樣起著隔靴搔癢的效果如、“不要難過!”“不要著急”等,都是一些沒有意義的安慰。

  四、經常性的“說教”

  如果教師經常的說教,會使學生感受到與教師之間的地位不平等,認為教師在運用他的權威,導致學生對教師產生防衛心理,對教師反感,造成溝通障礙。這種溝通模式表現為、“你將會……”、“你必須……”、“你應該……”、“如果聽我的,你就會……”等。這樣否認學生,等於告訴學生教師不信任你,你應該接受教師的意見。這類“應該”、“必須”對年級越高的學生越容易引起抗拒心理,更容易激起他們強烈地維護自己的立場,拒絕教師的教育。

  五、訓誡、說教、說“應該”和“必須”

  這種資訊的表達,預先設立了立場,使學生感受到與老師之間地位的不平等,感受到老師在運用權威,導致學生容易對老師產生防衛心理。教師運用這些溝通模式時,常會使用這些短語、“你將會……”“你應該……”“如果你聽從我的勸告,你就會……”“你必須……”等。這類訓誡的資訊在向學生表達老師不信任對方的判斷,並認為對方應該最好接受別人所認為對的判斷。對於年級越高的學生而言,“應該”和“必須”的資訊越容易引起抗拒心理,並更容易激起他們強烈地維護自己的立場。

  六、使用命令的語言

  教師與學生交流中使用命令的語言,會給學生造成錯誤的理解、在教師看來“我”的問題並不重要,教師並不關心“我”的感受,“我”必須順從教師的感受與需要。學生對教師產生了排斥心理,造成了溝通的障礙,對教師的教育不予接受。如、學生想對上課講話的事做解釋,教師卻說、“你給我閉嘴。”不留餘地下命令,不顧及學生個人的感受,只是單方面的發出資訊。學生在沒有得到尊重的情況下,有可能對教師產生怨恨、惱怒等敵對情緒,發生頂撞、抗拒的現象,甚至大發脾氣,鬧得不可收拾。

  七、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人

  師生在溝通中,教師認為學生的想法不合理、效果差,認為自己的觀點更合理,於是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這是一種更微妙的命令,它可以更巧妙地隱藏在貌似有禮貌的、富於邏輯的陳述中。教師一定要學生接受自己的意見,在這種心態的作用下,教師不會給學生髮表意見的機會,使談話顯得非常簡潔。如、“昨天晚上你有沒有按我的方法去做作業。”“我的方法比你的合理,按我的做。”這種交流方式產生的後果是學生對教師產生防衛和牴觸心理,造成了溝通的障礙,同時也削弱了學生對教師的尊重。

  八、教師不願傾聽學生的意見

  這種溝通方式是不管學生內心的真實感受,教師在與學生的對話中,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說服學生,而不是先聽學生說上面,只是在單項輸送資訊給學生,如、“今天找你來是要與你討論你這次考試失誤的事情。你存在的問題是粗心,記住、下次考試要專心!”等等。其實,學生有時考試失誤未必是因為粗心,也許是睡眠不足導致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也許是情緒原因,也許是對考試的重視度不夠等。老師找學生來談話,目的是幫助他找到失誤的原因,但老師單方面的只說自己的意見,沒有聆聽學生的想法,也就導致談話無效。

  九、隨意批評學生

  隨意指責學生是教師常犯的一個溝通錯誤。很多教師認為批評學生是為了幫助學生,但是過多隨意的指責批評會導致相反的結果。學生對自身的評價大多是彙集父母、教師以及生活上具有影響力的人對他們的評價所形成的。教師輕易的指責批評較其他資訊更令學生感到自卑、不安和愚笨。學生的反應往往是、“你也好不到哪裡去!”在學校中最常得不到學生尊重的老師是經常對學生施以否定評價的老師。面對這樣資訊的時候,學生會出於自尊心維護自己的形象,也會因為這種批評導致學生以後在老師面前掩飾自己的感情,不願將內心世界向老師開啟。

  十、使用警告語言

  有一個學生經常遲到,教師多次與他交談過,收效甚微。見到他今天又遲到了,教師很生氣地說、“明天再遲到的話,你給我站到辦公室去。”學生見到教師這樣,可能感到恐懼和屈從,但心裡並不一定會服氣。又如教師說、“如果你再不改的話,我就打電話給你的家長,讓他來見我。”如此等等。這樣,受到警告與威脅的學生有可能對教師產生敵意,從而拒絕教師的教育。有時甚至做出教師不希望看到的反應、“好啊,你叫家長去吧,我就這個樣。”在教師的態度不被接納的情況下,學生的態度也是完全消極的,甚至產生逆反心理。這樣就造成了溝通的障礙。

  以上幾個誤區中,教師使用了不被學生接受的語言。這種語言使教師顯得蠻橫、命令或威脅,給出多餘的勸告。它會讓學生覺得教師對他的問題根本不感興趣,而只是在單方面地表達教師個人的意見。這樣的語言對於師生溝通沒有任何幫助,反而起到負作用。教師本來想通過溝通提醒學生注意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指導學生學習更優的學習方法,鼓勵學生樹立一個更高的目標。由於教師工作方法的錯誤,造成了溝通的障礙,使得學生不能理解教師,教師也無法瞭解學生的思想情況。要做到有效的溝通,教師必須使用能讓學生接受的語言,讓學生從心裡喜歡你,願意向你敞開心扉,讓學生感到教師理解自己,教師的行為是為了自己。這樣,學生才會接受教師的提醒、鼓勵和指導;即使被教師批評了,甚至被懲罰了,心裡還是感到舒服,樂於接受教師的教育。那麼有效溝通的技巧有哪些呢?

  一、儘量把微笑留給學生

  小學英語教師工作強度較大,很難經常以笑容面對學生,有時還會因為各種因素而心情暴躁,這樣就會阻礙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事實上,保持良好的心態來看待自己的學生,儘量不斷髮掘他們的閃光點,試著每天把微笑留給學生,相信愉快的溝通就由此開始了。每次的交談都面帶微笑,每節課都儘量與學生帶有笑意的平等交流,這樣會讓學生更親近你。俗話說得好、親其師,信其道!

  二、分享學習經驗,拉近師生關係

  在平時,我除了注重英語的知識傳授之外,還注重教會學生學習英語的方法、分享自己和其他人的學習經驗與心得。現在,我的學生們都已慢慢習慣於聽、找關鍵詞、關鍵句幫助理解題意***要會tell why***,提高了解題效率,懂得了學好英語要多讀、巧記,會找規律、記特殊等等。學生能從教師的經驗分享中看到未來成功的希望,更有助於減少學生的挫折感,提供學生成長的機會。師生關係是學校中最基本的一種人際關係。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教育教學效能產生的關鍵,而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則有賴於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美國教育家季洛特說、“教師的工作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處理好複雜的人際關係。作為教師,必須要重視與學生的關係,要能奪得每個學生的心。”師生之間的溝通是教學管理的核心,溝通的有效與否,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管理的效果。

  三、賞識加信任,和諧相處

  賞識可以幫助學生更清楚的認識自己,從而樹立學生的自信,激發起不斷追求進步的願望。我國著名當代教育家盧勤曾指出、“所有孩子都是好孩子,身上都有許多閃光點,只是有的沒被發現,如果能被發現,他們的表現不比誰差。”我非常贊同她的說法。法國的大文豪雨果曾說、“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有廣闊的心靈,也都具備了輔導各種各樣孩子的能力。經過與學生半學期的和諧相處後,學生們都很樂意完成作業後,在作業本上寫下自己的心裡話與我分享***當然我是來話必復、有時適當寫些有針對性的評語***,這樣一來作業本成了師生間溝通的另一座橋樑,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做作業成了一種期盼,作業不再是一種負擔,這種溝通可以更有效地增進了師生間的感情,更有利於教學相長。的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的是教給學生知識,其實更應該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賞識他們和信任他們的能力,用他們的閃光點照亮他們前行的路。因此恰當地運用賞識和信任,有助於溝通和培養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順利實施教學計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教師的愛要一視同仁

  教師要愛學生,才能教育好學生,從而達到有效的溝通效果。對於學生來說,教師的愛簡直是一種奇妙而又崇高的力量。它能給予學生信心與動力,是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樑。當教師給學生以真摯的愛,學生才會對老師產生親切與敬仰之情。才能向教師敞開心扉,教師才能“對症下藥”教育好學生,收到預期的效果。身為教師,通常我們能夠很大方的給表現優異的學生很多的愛、支援與鼓勵;而給成績、表現較差的學生的是不滿和批評;對於表現平平的學生則把他們放在放心而無需多加照顧的地域。事實上,被愛與被關懷是每一個人最基本的需求,對每一個學生來說,他們都希望能得到教師的愛與關懷,表現好的學生是,表現平凡的學生也是,表現差的學生更是。因此,我們必須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多方位,多角度地與學生溝通,特別是表現較差的學生,更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用愛去感化他們,多微笑,多讚美,多關心,讓他們體會到老師真誠的愛,從而自覺學習,奮發向上,發揮自己的潛能。

  在情感上,師生之間能互相接受,將心比心,不曲解對方,教師熱愛學生,滿腔熱情地真誠幫助學生,學生理解教師的一番苦心,願意接受老師的教導,這是一種相互理解的新型師生關係,體現著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因此師生的有效溝通是教師開啟學生心靈窗的鑰匙,是教育成功的祕訣之一。

  五、表揚為主,注意說話的藝術

  教師的激勵是“催化劑”,是學生進步的“加速器”,它突出的表現在如何使用語言去不斷激勵學生對知識產生興趣,從而自覺地獲取知識,去不斷地追求和探索。有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所以說,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科學地運用說話藝術,給學生以激勵,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的表揚和鼓勵具有極高的威信,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讚許的點頭,一句普通的讚揚,一個肯定的手勢,他們都能從中獲得極大的滿足,從而激起向上的力量,鞭策其繼續奮發向上,可以促使學生以良好的心態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提高教學效率,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教師及時認真、恰到好處的表揚,是一種巨大的激勵和鼓舞力量,它對鞭策先進,激勵後進,肯定正確,否定錯誤,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對後進生的表揚,更是一種藝術,古代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說、“數生十過,不如獎生一長”。這在一定意義上體現了教師的說話藝術。對於這一點,我的感觸尤為深刻,就以早讀來說吧***學校要求所有學生一回到學校就要讀英語***,學生一來不夠重視,二來老師不在時讀的積極性不高,一開始我每天雖然一大早就到學校檢查我教那幾個班的早讀,但效果不夠滿意,有時不免會批評幾句,反而效果更差。後來,我每天找機會去表揚他們、“今天我上樓梯就能聽到你們爽朗的讀書聲了,讓我興奮地跑了上來。”“我真開心,一到辦公室門口,值日老師就向我表揚你們讀書認真哦!”“某某同學今天讀得多麼認真、爽快,另miss deng不禁刮目相看,感到無比欣慰***配合一個誇張得讓他們發笑的表情***。”“好極了!我就喜歡你們這種讀書的聲音。”……現在,早讀英語已經成為我和學生們的一件樂事。

  如果說表揚是給幼樹培土澆水,那麼,批評則是給幼樹整枝除蟲。但是批評不如表揚那樣容易被學生接受,弄不好還會激起學生牴觸情緒。教師的說話藝術,既是一門學問,又是一門教學藝術。因而,作為教師,應學會說話的藝術,使批評的語句化為表揚的方式,讓學生既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又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能促進學生及時地否定錯誤,又能接受老師的教育,消除了學生的牴觸情緒,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教育是溝通的藝術,教育因溝通而存在。雖然沒有一把萬能鑰匙可以開啟每扇門,也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可以喚醒所有學生,但如果教師以適當的策略與真誠經常同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那麼便能夠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創設一個和諧共贏的教育教學環境,實現溝通無障礙,促進教育教學更有效地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