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練武氏太極拳的階段

  武氏太極拳,太極拳流派中的一支。武氏太極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武禹襄所創,至今大約有130年的歷史。武氏太極拳的姿勢緊湊,動作舒緩,能夠活動全身,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那麼你瞭解習練武式太極拳的階段嗎?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習練武氏太極拳的三個階段

  練習武氏太極拳必須嚴格地以太極拳的原理來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逐步把握太極拳的運動規律,“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習練太極拳的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學習拳架。

  俗語說:“高樓萬丈平地起”。習練太極拳就像蓋高樓,基固方能樓高。學習拳架,是練習太極拳的第一階段。初學拳架時,恰如初學寫字一樣,一筆一畫要規規矩矩。要著重把握動作姿勢的端正、準確,掌握整套架子的動作姿勢、執行路線和方向。在力求每一個動作姿勢端正的基礎上提高熟練程度,身體力求基本中正,將走架的基礎打好。切忌拳架還未學就,便急於求其精妙,這種跳序而進的治學方法,必將欲速而不達,且極易步入歧途。

  第二階段,學習身法。

  在練熟拳架的基礎上,才能進行身法的練習。

  因為身法是內形的基礎,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一環,所以它是武氏太極拳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法則。如果脫離了身法的基礎,獲得太極拳藝便成了一句空話。

  然而,要掌握好身法絕不可能一蹴而就,應先選擇最基礎的一兩條身法進行練習,待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再循序漸進地逐步增加,直至全部掌握並將它們聯成一體。

  在身體中正的基礎上,身法應從求尾閭正中練起,將含胸、拔背、裹檔、護肫、提頂、吊襠、鬆肩、沉肘和虛實分清等法則,一個一個地逐漸掌握。然後再求腰脊斂氣,使氣注於腰間。脊骨之氣能夠注於腰間,一身便有了主宰。一身能有主宰,身、手、步法才能聯成一體。能聯成一體,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達於靈活協調,進而再求掌握行氣運勁的本領。

  第三階段:學習內勁。

  太極拳藝的精湛,全在於恰到好處地運用人體力學。這種力學的產生,關鍵不在外面而在內,必須由內在的變化而產生奇妙的內勁。平日行功走架,一舉一動必須由內及外,求得內外的相合統一。

  學習運用內勁,必須先學習掌握意氣的變化和運用,實現以意行氣,以氣運身,用內形來指揮外形,使內外相互結合。

  平日行功走架,須研究揣摩空鬆圓活之道,氣勢須求飽滿,神氣鼓盪,並在八面支撐上下功夫。周身須求節節貫串,無有斷續之處,才能達於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意氣先要能分得開,然後才談得到能以意行氣。氣須存養涵蓄不便上浮,而腹尤須鬆開,脊骨之氣必須通過脊骨根朝前運動,由丹田往上翻之,氣勢始能騰然。達此境界,就能以意行氣,以氣運勁而遍及周身。一舉一動由意動,始而氣動,既而形動,練成意、氣、拳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內形,由氣粗至氣精,漸至周身若氣球一般,不論前進後退、左轉右旋,皆無有凹凸。到此地步,內外合一而無內無外,無粗無精,說有即有,說無即無,渾然皆忘;一舉一動自然已到臻圓融妙的境地,而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武氏太極拳身法概述

  練習武氏太極拳必須有正確的身法,否則,輕則事倍功半,收效甚微,重則可導致生理傷害,遺害終生。

  武氏太極拳對身法的要求有:提頂,吊襠,鬆肩,沉肘,含胸,拔背,裹襠,護肫,尾閭正中,騰挪,閃戰,氣沉丹田,虛實分清等十三條。下面分別述之:

  ***1***提頂:意向上虛領頂勁,自然地提領全身,頭不低,身不前俯不後仰,精神集中。

  ***2***吊襠:兩腿虛實要分清,襠如吊空一樣,臀部有前送之意,小腹有上翻之勢。

  ***3***鬆肩:兩肩要自然鬆開,不可上縱,不可用力,兩肩要自然下垂。

  ***4***沉肘:兩肘尖要自然下沉,使肩、肘和手腕都能靈活運動。

  ***5***含胸:兩臂關節鬆開,胸不可前挺,兩肩微前合,胸有內含之意,但不可前俯。

  ***6***拔背:兩肩關節要靈活,脊骨似有上漲、鼓起之意,不可低頭。

  ***7***裹襠:兩膝有內向之意,兩腿分清虛實。

  ***8***護肫:兩手各護半胸,兩脅有微微內收之意,使胸中感覺鬆快。

  ***9***尾閭正中:頭向上虛領頂勁,脊尾骨向前托起丹田,身不前俯後仰,不左偏右倚,百會穴和會陰穴上下自然垂直。

  ***10***騰挪:虛實變化自如,進退能隨機應變,有動之意而未動,即預動之勢。

  ***11***閃戰:動作一氣貫通,身體四面旋轉靈活,發勁迅猛,所向無敵。

  ***12***氣沉丹田:能夠做到含胸,拔背,鬆肩,沉肘,提頂,吊襠,尾閭正中就能以意行氣,氣能順通地自然地注人丹田,使底盤穩固。

  ***13***虛實分清:兩腿虛實必須分清。虛,不是完全無力。實,不是完全站煞。精、氣、神要貫注於實腿,有上領之意,身法不可散亂。

  武氏摺疊之術

  摺疊由對立雙方的相合統一而構成,在有上即有下、有下即有上、有前即有後、有後即有前、有左即有右、有右即有左的過程中產生。摺疊不僅包含著內勁上的運動內容,還包含著身法上的組織內容。

  摺疊體現在內勁的執行上,是意欲往上時,即寓有下意,且意欲往上多少,則寓意向下多少;意欲向下時,即寓有上意,且意欲向下多少,則寓意往上多少。不論向前向後、向左向右,都是如此。此即是摺疊之術。

  在身法上,摺疊要求有四正與四斜之分。四正者,兩肩與兩胯正對相合,即左肩與左胯正對相合,右肩與右胯正對相合,且左右的上下對合必須相等。四斜者,即左肩與右胯斜線相合,右肩與左胯斜線相合,並且四斜的對合也必須相等。達到了四正和四斜的摺疊要求,就能以脊柱為中心,使身體的左右兩半對合相等。此時,身體便能保持穩定而不致亂動,各條身法的依存也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武氏轉換之法

  太極拳的轉換,即為陰陽虛實之間的互相轉化,有其獨到之法。習者若能把握住它的法則,就等於在太極拳藝難以逾越的鴻溝上架起了一座橋樑。

  陰陽虛實之間的分清和轉換,關鍵之處在兩個腰眼之間。轉換時,命意源頭在腰隙。向左轉時,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而左胸須虛空;向右轉時,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而右胸須虛空。邁左步時,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而右腿實股須精神貫注,左腿則氣勢騰挪;邁右步時,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而左腿實股須精神貫注,右腿則氣勢騰挪。退左步時,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而右腿實股須精神貫注,左腿則氣勢騰挪;退右步時,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而左腿實股須精神貫注,右腿則氣勢騰挪。兩個腰眼總須一上一下,一虛一實,以實託虛,虛與實又要相吸相依。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共同作用,乃能互相轉換。虛可以轉換為實,實可以轉換為虛。須切記“勁由內換”的原則,虛實的變化全在內而不在外,由內才能及外。在內則能轉換而不露形跡,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境地。形隨意動。步隨身換,由內及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