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處處皆太極

  “”之辭,出自清末民初時期陳式太極拳理論家陳鑫,與著名太極拳家顧留磬先生的“太極渾身都是手”之說有同工異曲之妙。顧先生的“太極渾身都是手”,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太極拳中的邊防功能,而陳鑫之辭既含有人體的陰陽學理,又含太極拳走架出圓和攻防原理。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

  

  王宗嶽太極拳諺說:“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這說明惟有一陰一陽才算合太極之義,有陰無陽,或有陽無陰均非太極。“”第一層含義指的是人體中固有的部位和機能,陰陽在機體內外的分佈及其功能的發揮。

  人體部位有上下、內外之分,上屬陽,下屬陰;外屬陽,內屬陰。比如,頭頂的“百會”是人體諸陽脈彙集之大,它屬陽;襠內的會陰穴,它是各條陰脈總會,所以屬陰;十二經脈的手三陽、足三陽經循行於手、足外側,屬陽;手三陰,足三陰,循行於手足內側,屬陰;督脈位於背後中線由下而上,屬陽;任脈位於胸腔前由上而下,屬陰;陽維、陽蹺,屬陽;陰維、陰蹺,屬陰。衝脈、帶脈都與陰陽經相交。體內的五臟六腑,髒屬陰,腑屬陽。十二經脈、奇經八脈雖有陰陽之分,卻是兩者貫通,陰不離陽,陽不離陰,脈氣循經執行,脈脈相通,依此去維持體內氣血平衡,促使機體健康。如果陰陽失和、氣機失調,就會導致不同疾病產生。


  人們經過練習太極拳,可以促進體內氣機的旺盛及陰陽平衡,提高人體機能,這與太極拳諺說的“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本意是相統一的,此乃的第一層含義。

  第二層含義,是說太極拳動作必須出圓弧。所謂圓弧,不僅指平面正圓形,而且有立圓弧、平弧、斜弧、後弧、順弧、逆弧等等的圓弧形線路出現在全身周圍,從頭至尾閭,從手至腳,凡是能夠活動的部位,均有各種不同圓形出現。全身上下左右,有近百個大小不同、構造不同、形狀不同、活動程度不同的關節,在太極拳選架之間,這些關節極大部分均有各自的圓弧表達出來。軀幹是個大太極,各個部位是小太極,大太極一轉,各小太極隨之而轉,不存在一處死角,周身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圓弧的連環,真可謂人體處處皆是圓。

  太極圓中分陰陽,根據太極拳的虛實和技擊原理,各個不同的圓弧中,均含有陰與陽兩個點,陽點為實,它是技擊中的觸著點,陰點隨於陽點之後作為後盾。動作時圓弧中有陰陽之分。它不同於第一層人體固定的陰陽部位。如胸腹部前中線的任脈***陰***,背部由下而上的督脈***陽***,手、臂內側的手三陰經,側的手三陽經,這些陰陽位置是固定不變的,陰經不能變為陽經,陽經也不會變成陰經。但是它們之間陰陽的脈氣卻是循徑相通,陰陽相和的,循行太極之道。

  而太極拳動作劃圓弧分陰陽也不是固定的,而是靈活的,有變化的。在同一個部位上,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陰可亦陽,陽能變陰。以攬雀尾擠勢為例:右掌由後向前擠出,以掌背為勁點,這是與對方推手時的觸著點,故掌背為實、為陽,掌心在後為虛、為陰;待擠勁到位後,右掌平弧內旋,手心翻向下形成捋勢,在右掌內旋之間,便是陰陽變化的過程。這時,掌心由陰變陽,掌背由陽轉為陰,以上陰陽變化的過程就在於右掌內旋之間,每一個進退之中,全身上下所有部位各自都有不同的圓弧產生,而這些圓弧中,均存在著一陰一陽兩個點。根據實際的用法不同,有時陽***擊點***在圓弧的外側,這時內側為陰***虛***;也有陽***擊點***在圓弧的內側,這時外側為陰***虛***。陽***擊點***在圓弧外側的,運用的是由裡向外起離心力作用的招式,如:掤、擠、按、蹬、穿、靠等這些招式,勁均是由內向外發出。陽***擊點***在圓弧內側的,一般的運用在由外向裡起向心力作用的招式。如:採、捋、套、扣、封、拿、擒、滾等招法。

  當然,在技擊實用之間的陰陽變化也不是紙上所談的那麼刻板,而是相當靈活、變化無窮,這方面的感受要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去獲得,逐一去領悟陳鑫“”這一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