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削球動作要領介紹
削球是我國乒乓球傳統手法之一,那麼你知道削球的動作要領是什麼嗎?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關於乒乓球削球動作要領的相關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乒乓球削球動作要領
站位:判斷來球,選好站位,右腳稍前,雙膝微屈。
引拍:向後上引拍,球拍橫立,引拍位置在右肩上。身體向後轉動。
揮拍擊球:球拍向前下方揮動,在腰側方擊球的下降前期,摩擦球的中下部。觸球時用腰帶臂一同發力,身體重心同時向前下方移動。
還原:球拍向前送出,然後還原。
正手中臺削球技術標準動作要點
身體重心隨揮拍前壓。以控制擊球的弧線。手腕控制擊球的旋轉。變化球拍方向以控制擊球的線路。
正手遠臺乒乓球削球技術標準動作
站位:判斷來球,降低重心。
引拍:乒乓球拍稍向後引,拍形橫立,位置在頭外側,身體重心下降,左腳向前邁出,此時拍形後仰。
揮拍擊球:向前下方揮拍,擊球點在身體側前方,擦球的中下部,於球的下降後期擊球。
還原:乒乓球拍向前下方繼續揮動,然後注意還原。
男子削球介紹
限於時代背景,早期削球手如伯格曼、邁爾斯等均以穩健防守著稱,進入膠皮拍時代後,西多的出現使削球打法第一次出現明顯的細分,其站位相對較近,以削球逼角為主,伺機反攻***多用反手***。但此後歐洲的削球均倚重防守,再未出現像西多這麼積極主動的削球手——手握反膠海綿拍的別爾切克以轉制勝,削出的球被當時的中國教練誇張地評論為“起重機都拉不起來”;原為兩面反膠、後換過反面生膠的紹勒爾以穩見長,極少出高球,被喻為“切削機器”。
隨著弧圈球在歐洲的流行,削球打法的重心逐漸轉向亞洲。繼同樣以穩為主、步法和韌勁出眾的姜永寧之後,李仁蘇開始嘗試將“轉不轉”原理用於削球,而兩面反膠的王志良則讓轉不轉削球首次在世界比賽中大放異彩。他的雙打搭檔張燮林,也在壓低弧線穩削的前提下,藉助長膠的效能配合少許反攻,屢屢令對手方寸大亂。中國特色的削球打法始見雛形。到樑戈亮參加世界比賽時,他在削轉不轉的基礎上,融入了倒板技術,令橫板削球的變化空間和進攻機會大為增加。從兩面反膠、反膠/生膠到反膠/長膠,曾練過兩面攻球的樑戈亮把各種組合試了個遍,最終回到削球打法時,特殊的經歷決定了他攻勢強、臺前變化多的特點,尤其發球搶攻較為刁鑽,他甚至先後與李莉、李振恃兩位攻球手搭檔獲得了兩枚世乒賽雙打金牌。使用反膠/長膠組合的黃亮仍以旋轉為主,進攻不多。限制膠皮顏色之前中國最後一位倒板削球的代表人物陸元盛,也是唯一一位正手長膠反手反膠的著名削球手,可謂獨具一格。其後的陳新華、王浩等,也繼承了前人積極主動的特點,同時憑藉身高優勢進一步加大了削中反攻的力度和範圍。丁鬆的出現無疑標誌著中國削球打法完成了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不僅前三板的威脅大增,更首開削球手反拉弧圈的先河。而朱世赫,則讓削球手的反攻能力更上層樓,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連續對拉。
中國的近鄰日本,在發展削球的道路上則相對中庸:旋轉不及歐洲強,反攻不及中國多。樑戈亮時期日本出了一位高島哲夫,削球功底頗得陸元盛欣賞,張燮林的評價也非常高,“恰到好處,擊球點相對固定,也有相當的旋轉,作為兩面反膠其削球的穩健性很難得”,但他僅正手具備些反攻能力,此人44屆世乒賽時曾做過日本隊主教練。其後的松下浩二,只不過延續了這一模式,但青出於藍卻未勝於藍。朝鮮的李根相也是上個世紀末期為數不多的削球好手之一,風格與陳新華相仿。
直到今天,塞義德、松下浩二等傳統削球手也從來不將丁鬆引為同道,日本大部分人對削球打法的理解仍停留在“對方拉20板我削21板”的水平上。隨手翻閱一篇英語寫就的乒乓球文章,歐洲人用來表示“削球選手”的詞彙仍然是“defensive player/defender”***防守型選手***或“back-spin player”***製造下旋的選手***,而在中國,普通的球迷也對“攻削結合型打法”耳熟能詳。當然,面對朱世赫創造的奇蹟,歐洲人再也不能無動於衷了,希臘主教練認為,“如今的削球手必須具備相當的進攻能力,反手在近臺也需加強反攻”,而他們也為此創造出一個新的詞彙——modern***現代***defensive player。
削球技術要點
1、正手遠削
正手遠削
兩腳分開,右腳稍後,身體略向右轉,手臂向右後上方移動,前臂提起,球拍上舉。當來球跳至下降後期,隨著身體向左轉,上臂帶動前臂同時向左前下方用力。拍面後仰,觸球中下部,手腕加速發力摩擦球。
2、反手遠削
反手遠削
技術動作類似於正手削球,但方向相反。因受身體的限制,引拍動作要特別講究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