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固體放到水裡教學反思
把固體放到水裡是小學科學三年級的內容,這節課主要是通過把固體放到水裡的方法,認識固體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現象。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把固體放到水裡》一課,是在學生能夠區分固體和液體的基礎上學習的。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既有成功的喜悅,也暴露了自己的不足。
首先,我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了學生是科學研究活動的主人,教師是科學研究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研究夥伴。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經歷、體驗、發現”的科學過程,為學生提供儘可能多的動手活動機會,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科學、做科學。同學激發學生研究科學的本能和慾望,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研究科學的狀態,從而體會到科學研究活動的無窮樂趣。
課堂是一個緊湊的空間,每個設計都要不露痕跡,在每個活動時都要給學生帶來思考與觸動,為後續學習作好鋪墊。我有意識地創設情景使學生的積極性無意識地調動起來,讓知識在師生的互動中深入學生的心。沉浮研究活動時每一小組都有一顆消毒藥片,學生在彙報交流時都提出了藥片在水裡不見了***溶解了***,我就順勢引入溶解部分的研究活動。與學生回顧固體在水中化了,看不見的現象叫作溶解;固體在水中或沉或浮的現象叫作不溶解。
第二,我在教學中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理念,基本兼顧了每個學生,為他們提供公平的學習機會和有效地指導。對學生的課堂表現我做了細心觀察,還給每個學生創造了發表意見的機會。
在研究固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時,先讓鼓勵學生大膽預測,因為預測也是一種思考,是引導學生勇於探索的指向燈。所以我有目的地選擇了12種固體,這樣才能讓學生充分地討論、預測,而且在驗證時每人平均可以有四次機會動手實驗,真正體現公平研究原則。在學生討論時,我還不時地與他們一起討論、驗證,給他們有效的鼓勵、指導和幫助。在這種互動的過程中,我細心觀察,有機地選擇小組向全班進行彙報交流,同時進行初步的科學答辯。通過全體學生的交流、討論,知道有的固體在水中會浮,有的物體在水中會沉,有的物體在水中會慢慢變小,直至消失,有的物體在水中會立即下沉,有的會逐漸下沉。
篇二
為了把本節課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我做了調整:
一、教材中在研究固體在水中的浮沉時,分了幾步進行:
首先,出示一些物品,讓學生先預測,把它們放到水裡後,哪些會沉,哪些會浮,然後實驗驗證,形成初步的浮沉認識。
其次,教材中利用卡通圖畫提出問題“一塊蘋果和一個蘋果,一小截蠟燭和一整支蠟燭,誰沉誰浮?”也是先讓學生預測,後實驗驗證,學生認知的衝突引發思考:“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取決於什麼?”
最後,出示一個拓展性話題“為什麼一個小石子會下沉,而一艘巨大的輪船卻能浮在水面上呢?”以此打破學生的認知結構,引起學生知識結構的更新。
二、我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作了以下的調整:
1、第二步中,將兩個在水中都是浮的蘋果和蠟燭,換成在水中沉得橡皮和在水中浮的蠟燭,仍然是先預測後驗證,實驗結果浮的仍是浮,沉的仍是沉,這時提出問題物體在水中的浮沉跟什麼有關,學生自然意識到物體的材料因素。
2、把第三步的問題改為一個小實驗:將一塊橡皮泥放入水中,讓學生觀察到它沉於水中後,將橡皮泥捏成“空心狀”,再次放入水中觀察。引發學生思考物體的材料並沒有改變,物體的浮沉還可能跟什麼有關?不少學生會立刻回答跟物體的形狀有關,只需將橡皮泥分別搓成球狀和捏成方狀分別投入水中比較,就可以糾正學生這種不正確的說法。然後引導學生觀察無論捏成什麼形狀,只要是增大了物體在水中的體積,它就有可能上浮。從而使學生意識到物體在水中的浮沉還跟物體在水中的體積有關。
篇三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習慣和小組合作觀念。同時讓學生了解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聯絡。
如在研究固體沉浮現象過程中,我先引導學生進行預測,再討論出驗證步驟,最後進行實驗驗證。我提出瞭如下問題:如果小組中有不同的意見,那該怎麼辦?怎樣驗證自己的預測?怎麼放?放多長時間?等等,在明確驗證步驟後,再出示活動提示卡,讓學生更加明確實驗過程中應該注意什麼,養成良好的探究習慣。
在研究溶解現象時,我讓各組長分配好小組內部的研究任務,組織小組成員一個人研究一種固體,然後交流實驗現象和想法,組長及時記錄實驗現象和結果。這樣做既培養了科學研究組織人員的能力,也培養了實驗員的動手能力,也讓學生明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任務和職責。
通過本課時的教學,我發現學生的研究熱情很高,但在觀察、討論和研究過程中,對現象的分析和歸納能力有待提高;學生的傾聽能力和習慣有所欠缺,他們不能很有效地聽別人說話,並從中發現問題,引發思考。而我對學生的有些表現未能及時、有效地做出評價,因此在知識點的連線方面有時顯得比較生硬。但從總體效果來看,本課時的教學已經圓滿地達到了預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