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如何防止小學化傾向

  幼兒園的“小學化”傾向是不利於幼兒的健康成長的,我們應該如何防止這一現象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的,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怎樣防止幼兒園小學化

  1、加強對幼兒教育宗旨的宣傳,提高全社會對幼兒教育的認識。各幼兒園要利用家長開放日、家長會、宣傳欄等形式,加大宣傳力度,讓全社會充分認識幼兒教育的宗旨、意義、形式和目的,糾正“小孩上幼兒園主要就是學習知識”的錯誤認識,調整對幼兒園的評價標準,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才能有效得到制止。

  2、加大對幼兒園指導、監督、管理的力度。因為部分幼兒園辦園條件差,幼兒園裡很少玩具、教具和圖書圖片,教師難以開展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教育。各幼兒園要配備教育教學、遊戲所需要的設施裝置,並定期組織人員通過明查暗訪、定期座談、教育教學效果測查等方式,強化對幼兒園的監督。

  3、是規範辦學行為,嚴格落實《教育局關於進一步規範幼兒園辦園行為的通知》相關規定,每個班級至少配備2教1保,嚴格控制班額,科學安排一日活動,以遊戲為基本活動,保證幼兒每天不少於2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和2小時的午休時間。同時為幼兒提供形式多樣的,豐富多彩的成品教玩具,自制教玩具。充分發揮幼兒的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

  4、在幼兒教師中開展一場教育大討論,提高教師業務素質。

  幼兒園小學化傾向產生的原因

  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幼兒園辦園宗旨不端正,幼兒園辦園條件差,幼兒教師業務素質偏低,因此有的幼兒園為了招攬生源,就一味迎合家長望子成龍***鳳***和迅速成才的心理,不顧幼兒的年齡實際、身心實際、接受能力實際而開設一些不該開設的課程,向幼兒提出過高的學習要求,以滿足家長的虛榮,並以此作為“辦園成績”向社會炫耀,以提高本幼兒園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幼兒園小學化對幼兒的危害

  1. 孩子還未上學,就已厭學

  處在學齡前階段的孩子,其大腦以及身體的各個器官和組織的發育還不完善,決定了他們還不能像小學生那樣坐下來正規的學習。作為孩子的教育者──家長和老師,非要像對待小學生一樣要求他們 ,這種違背規律的做法對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不管孩子年齡有多小一律要求他們寫字、算數,如果寫不好***這是必然的,因為他們還沒有到能寫好的年齡***,家長呵斥、打罵,老師批評,孩子在這種小學化的教育過程中,得不到快樂,而得到的常常是消極的情緒體驗,自然會認為學習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於是,對學習產生恐懼和厭惡的心理,結果使孩子還未正式開始學習的過程,就已產生了厭學的情緒,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2.扼殺了幼兒的天性,剝奪了幼兒的快樂

  幼兒天性是愛遊戲的,專家指出:幼兒在成人意義上的“玩”,其實都是在學習。遊戲是幼兒學習的最基本的形式,這是由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的。因此,幼兒園作為專門的幼兒教育機構更應該順應幼兒的天性,一切活動都應該在遊戲中進行。否則,就是違背了幼兒教育規律。而小學化了的幼兒教育不顧幼兒的年齡特點,只是單調的讓孩子寫字、算數,剝奪幼兒遊戲的機會,泯滅了幼兒活潑好動的天性,剝奪了幼兒的快樂,實質上,小學化的幼兒教育方式是使幼兒失去了學習、創造、和探索的機會,天才被扼殺在搖籃之中。

  3.不利於幼兒身體的正常發育,危害了幼兒的身體健康

  學前階段的幼兒正處於長身體的階段,機體和神經系統都還比較弱,決定了他們還不是“坐下來學習”意義上的學生,如果強制幼兒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大腦容易疲勞,會造成經系統的傷害,使孩子變得表情呆板;過早過多的進行規範性學習,不利於孩子肌肉、骨骼的發育,會導致幼兒近視、駝背、消瘦等身體上的不良症狀的產生, 給幼兒的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危害。

  4.不利於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危害了幼兒的心理健康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過早的對幼兒實施小學教育,超越了幼兒心理髮展水平,按照小學生的標準要求幼兒學習、完成作業的做法違背了幼兒的認知水平、認知能力和認知規律。讓幼兒寫、算,進行強制性的學習,他們“玩”的時間被剝奪了,沒有一點自由,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無法發揮,孩子變得像“小大人”,呆頭呆腦。幼兒過早的背上了沉重的課業負擔,在成人的責備甚至打罵聲中強制學習,活潑好動的個性受到壓抑、摧殘,心靈受到創傷,則難以形成開朗、積極、樂觀、自強、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嚴重的危害了幼兒的心理健康.

  5.遏制幼兒智力的全面發展,錯過了幼兒教育的“關鍵期”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強調向幼兒“灌輸”知識,忽視幼兒在遊戲中主動的、探索性的學習,忽視了語言能力、數理邏輯能力、初步的音樂欣賞能力、身體各部的運動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自我評價能力、空間想象能力、自然觀察能力等多智慧的全面開發。而正規的幼兒教育,教師每設計一個遊戲活動往往使幼兒得到多種能力的訓練,孩子在這種以遊戲為主的教育活動中變得越來越健康、活潑、聰明,比那些會寫多少字、會算多少數的孩子在正式上學以後更有潛力。

  6.忽視幼兒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不利於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有研究表明:影響孩子學業成績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識的準備問題,而是孩子是不是處於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是否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是否引發了孩子對知識的好奇心,是否幫助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是否培養了孩子知識的遷移能力,是否幫助孩子樹立了克服困難的勇氣,是否教孩子學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教孩子學會探索、學會合作等等。而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養成,關鍵期在學前,這也是幼兒園教育的重點所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養成會使孩子終生受益。從孩子的終生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來講,培養孩子學會認識、做事、做人、共同生活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是為孩子打下了良好的成長基礎,這些遠比教給孩子具體的知識更重要,這才是真正的使孩子贏在了起跑線上。

  7.拔苗助長,對幼兒入小學後的學習造成負面影響

  許多家長不懂得學前教育應該教孩子學什麼,而是提前把上小學才學的知識硬填給孩子。學前階段的孩子無論智力和能力都夠不上,所以必定學不好,其結果是使孩子掃興和反感,再加上家長的責罵和老師的批評,孩子厭學是必然的。這對孩子是不公平的,是對孩子極大的傷害,無異與拔苗助長。有的孩子即使勉強學了,但入小學後成績也未必好。到了小學再學就等於留級一年,孩子似懂非懂,毫無新鮮感。無味枯燥的重複使他們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容易因我已懂而不專心聽講,養成注意力不集中、不認真聽課、做小動作、不完成作業等不良的學習態度,反而影響了所有學習任務的完成,成了老師和同學眼裡的“差生”,從而使孩子產生對學校、對學習的厭惡、厭煩情緒。許多家長總是埋怨孩子不學習,不爭氣,其實最該檢討和受到責備的正是我們家長自己,孩子本來是棵好苗苗,卻被你急功近利的做法給“拔”得“蔫”了甚至“枯”了,這種“小學化”的教育方式正好比“起了個大早”卻送孩子“趕了個晚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