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黃疸是面板引起的一種感染,有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帶來關於的文章,歡迎閱讀!

  

  病理性黃疸:寶寶出現黃疸時間過早,或者症狀過重、延續時間長,這個時候就要懷疑是病理性的黃疸。

  嚴重的病理性黃疸可併發腦核性黃疸,通常稱核黃疸,造成神經系統損害,導致兒童智力低下等嚴重後遺症,甚至死亡。父母需要仔細觀察孩子的黃疸變化,當出現特殊情況時,應及時送往醫院,請求醫生的幫助。

  生理性黃疸:黃疸色不深,媽媽會發現寶寶的食慾依然很好,精神也不錯,沒有過多的吵鬧現象。在7~10天的時候就會自然消退。

  生理性黃疸通常是由於新生兒的肝臟功能不成熟而造成的。隨著新生兒肝臟處理膽紅素的能力加強,黃疸會自然消退,所以生理性的黃疸,家長一般不需要額外的護理,在孩子黃疸期間可以適量多喂溫開水或葡萄糖水利尿。

  小兒黃疸 膽紅素累積形成黃疸

  新生兒黃疸分生理性與病理性,若是生理性黃疸,爸爸媽媽不用太擔心,1周左右黃疸現象就會消失,2周後膽紅素的濃度就會降至正常。但若是病理性黃疸,則需要找出原因並加以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膽紅素是紅血球老化後的代謝產物,最終需要通過肝臟排出體外。若膽紅素產生過多,或是肝膽系統發生疾病,導致代謝產物無法順利排出體外,過多膽紅素累積在身體裡,就會造成黃疸現象。

  新生兒為何常見黃疸呢?人體膽紅素可分為結合型與非結合型,血液中的非結合型膽紅素,需經過肝臟酵素轉化成結合型,才能溶於水經膽道排出。新生兒的肝臟酵素尚未成熟,但胎兒時期製造的紅血球,又容易分解生成非結合型膽紅素,因此常見寶寶在出生第2天發生黃疸,第4天到達最高峰,第7天之後消失,2周後膽紅素的濃度降至正常。這是一種生理性黃疸,爸爸媽媽無需擔心。

  但是,有些因素會加重生理性黃疸,例如早產、紅血球過多、頭血腫、身體瘀青、體重過輕,或是胎便延遲排出等。

  小兒黃疸 病理性黃疸巧辨別

  若是病理性黃疸,要找出導致黃疸的原因。所以若寶寶有以下情況,就可能是病理性黃疸,家長與醫護人員要提高警覺:

  1太早出現黃疸一般黃疸都是出生第2天才開始,因此若出生第1天就有黃疸症狀,要小心寶寶可能有溶血疾病、內出血、先天性感染、敗血症等,要儘快查明原因,加以治療。

  2膽紅素上升太快或太高膽紅素上升速度超過每天5mg/dl或膽紅素的值太高,就要小心溶血疾病或肝細胞損害等,最精確的監測法是抽血、紮腳跟血,若是門診初步篩查,可用經皮黃疸測試儀。

  3黃疸持續太久黃疸持續超過14天,就要懷疑有病菌感染、代謝疾病、甲狀腺功能低下、遺傳疾病等,要找出原因治療。

  4結合型膽紅素升高代表結合型膽紅素從肝臟的排出受阻,嚴重時寶寶大便因缺乏尿膽素與糞膽素而呈現灰白色。可能的原因有病毒感染、新生兒肝炎、代謝疾病、膽道閉鎖等,要找出原因加以治療。

  5核黃疸要注意的是非結合型膽紅素過高可能造成急性腦病變,稱為核黃疸。所幸現在隨著光照療法的進步,包括特定波長藍光與光纖背毯等裝置的完善,已經大幅降低交換輸血的需要與核黃疸發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