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一不做二不休的成語故事
一不做二不休指事情既然做了開頭,就索性做到底。那麼這個成語是出自什麼故事的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一不做二不休成語故事
唐末安史之亂的時候,大將王思禮奉命率軍平叛。在一場大戰混亂之中,他的馬被敵將射死,王思禮摔倒在地。萬分危急之際,騎兵張光晟騎馬趕來,他跳下馬把王思禮扶上自己的坐騎,使他逃脫大險。
叛亂平定後,王思禮升了高官,不忘張光晟的救命之恩,和張結為兄弟,並一再向朝廷保舉,從而使張的官越做越大。
京師長安發生軍隊譁變事件。唐德宗倉皇出逃奉天***今陝西省乾縣***,叛軍推立太尉朱沘為帝。張光晟依附了朱沘,做了他手下的節度使。
朱沘自稱大秦皇帝,領兵進逼奉天,張光晟當了他的副將。不料出師不利,圍城一個多月未能攻克,而各處來援救德宗皇帝的軍隊紛紛趕來。在這種情況下,朱沘、張光晟只能退回長安。次年,朱沘又改國號為漢,自稱漢元天皇,封張光晟為宰相。這時,唐軍將領李晟等已迫近長安。張光晟見
朱沘大勢已去,便暗中派人與唐軍將領李晟取得聯絡,希望歸降朝廷,李晟表示歡迎。
張光晟作為內應,勸朱沘趕快離開長安,並親自護送他出城。待朱沘逃遠後,張光晟又返回長安,率領殘部向李晟投降,李晟答應奏告朝廷,減免他叛變投敵的罪行。
但是,後來德宗皇帝卻頒下詔書,處死叛逆張光晟。李晟無法再為張光晟說情,只好執行。
臨死前,張光晟悲哀地說:“把我的話傳給後世的人:第一不要做,第二做了就不要罷休!”
後人把他的話簡化為“一不做,二不休”的成語。
一家之言成語故事
司馬遷是我國西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他曾對歷史人物和事件進行周密的調查,在20歲時就踏遍了祖國東南部的山山水水,後來入朝為官,借經常出使外域之便,接觸大量宮廷史冊,考查史證。公元前104年,司馬遷42歲時,就開始撰寫《史記》。前後近20年的時間,他撰寫130篇,計52萬餘字,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后期3000多年的歷史,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在《史記》的撰寫過程中,司馬遷始終保持嚴謹的態度,努力按事實撰寫歷史,對好的和壞的,儘量不虛誇不隱諱。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評論,不以“聖人”之是非為標準,都以自己的獨特見解予以評價。公元前93年,他寫了一篇自傳式的長信給他的好友任安***字少卿***,記述自己的思想和遭遇。其中在談到他寫《史記》的目的時說:寫這部書,是為了研究自然和人類社會的關係,尋求社會變遷的原因,成為自成體系的學術著作。***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一寒如此成語故事
春秋時秦昭王的丞相張祿,原名范雎,是魏國人,他跟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時,由於齊襄王很賞識范雎之才,而且厚禮相贈,因此須賈就誣告范雎洩露了機密給齊國才獲得厚賜。魏王聽信讒言對范雎施以重刑,范雎假死而逃到秦國。
一次,魏國聽說秦國將要攻打自己,派須賈去秦國打探訊息。范雎得悉須賈來到秦國,便穿上破舊的衣服去見須賈。
須賈見了大吃一驚,問:“範叔是否到秦國來做說客的?”
“沒有,我是逃到這裡來避禍的,怎麼還敢到處遊說呢?”
須賈聽說他靠做小生意為生,很同情他的遭遇,便留下范雎喝酒。幾杯酒下肚,須賈長嘆一聲:“想不到範叔竟然一寒如此!”就取一件綢袍送給范雎。須賈向范雎打聽秦國丞相張祿的情況,並表示要見張祿。范雎答應了,當後來須賈認出張丞相就是范雎時,嚇得急忙磕頭謝罪。
范雎因須賈有贈袍之誼,遂放須賈返回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