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李爾王讀後感

  作為一部戲劇,客觀的描述讓讀者能從自己的角度明白故事。《李爾王》的悲情不是讓淚水溼潤讀者的眼睛,而是讓思考充斥讀者的大腦。下面是小編為你們整理的內容,希望你們喜歡。

  

  我以前聽過一個和《李爾王》有幾分相像的童話,其中的國王也有兩個口蜜腹劍的大女兒和一個直率的小女兒。當小女兒拒絕奉承父親而被驅逐時,從她臉頰上流下的眼淚變為了晶瑩剔透的鑽石。最後國王意識到自己的錯,順著鑽石鋪成的路找回小女兒,童話有一個圓滿的結局。在《李爾王》中,科迪利婭的眼淚是輕小的水滴。只有在肯特和讀者的眼裡它才和鑽石一樣價值連城,正因那是親情和真理的象徵。《李爾王》以杯具結束的原因在我看來有以下兩個。

  首先,權力實在是十分誘人的東西。莎士比亞添加了一條情節線索說明這一點:同是葛羅斯特伯爵的兒子,愛德蒙的地位就比愛德加低。儘管大家都明白私生子不能選取是不是當個合法的孩子,他們還是對私生子抱有偏見。機敏狡猾的愛德蒙因此才向@england@開始了自己爭奪地位的戰鬥。親情在這條線索中不那麼重要,只是為了在兩兄弟之間作比較控制變數而已。在愛德蒙接近勝利時他是多麼風光,掌權者信任他,看清他詭計的父親死去了,被他陷害的兄長淪落成流浪漢,只差一點他就能借著戈納瑞和裡甘登上國王的寶座。愛德蒙以不正當的方式挑戰了命運,終究被正義和道德——即愛德加代表的精神吞噬了心志發了瘋。雖然戈納瑞和裡甘對於權力的渴望沒有那樣誇張地落在文字上,她們的一言一行配合愛德蒙的地位戰向讀者展示了權力和慾望交織構成的無底洞。

  其次,李爾沒有反省自己的意識,而是空口指責兒女的可恨。李爾的性格乖戾。他將詛咒濫加於任何不按照他的意願行事的人;他變化無常,有時喜愛聽甜言蜜語,有時又喜愛弄臣帶有諷刺意味的兒歌。他的性情除了表此刻自己身上以外,還充分地從女兒們身上顯露。哪一個女兒沒有遺傳任何父親的特徵?大女兒和二女兒的貪婪無情;小女兒的善良寬容,不正是李爾的不一樣側面嗎?P516弄人的比喻“蝸牛揹著一個屋子是正因能夠把它的頭縮在裡面;它不會把屋子送給它的女兒,害得它的觸角沒地方安頓。”用“屋子”暗示國土和權力,用“觸角”暗示這一家人脾氣霸道的地方。壞脾氣在宮廷裡有阿諛奉承的大臣幫忙掩飾,蛻下這層虛偽的表皮李爾才得到了報應。杯具就在於李爾依然沒有明白:做父親的沒有樹立好榜樣是不就應的。

  

  自從學過威尼斯商人以後,我就開始喜愛上莎士比亞的戲劇。不是正因別的,主要是覺得他的語言是很風趣的,即使是在被翻譯成中文以後。雖然讀起來可能在某些地方會覺得有些可笑、有些誇張,但那卻是在影射我們的生活,這其實最真實的。

  再來說莎翁“四大杯具”之一的《李爾王》

  “當我們生下地來的時候,我們正因來到了這個全是些傻瓜的廣大的舞臺之上,因此禁不住放聲大哭”

  我想這句話是很能揭示主旨的,什麼是傻瓜,是那些心口如一而遭來不公待遇的人嗎?是那些即使不被信任也依舊忠誠的人嗎?莎士比亞告訴我們:當然不是。恰恰相反,那些為了自身利益不惜拋棄真情的人麼,不惜工於心計的人麼才是這個世界最大的悲哀。如果有什麼東西能夠超越情感而去統領這個世界的話,那必須是冰冷黑暗的。

  武斷卻不是傻瓜的李爾王——

  書的前一部分,寫考狄利亞是三姐妹中最愛李爾的,卻正因她沒有虛假而華麗的詞藻而遭到父親的摒棄。我很氣憤,覺得李爾終究會遭到報應的。果然,他最終被只愛財富的“好女兒”折磨得發狂了。有一點點解氣的同時,我卻開始並不憎惡李爾了。正因當他流浪在風雨交加的夜晚,他開始反思自己的錯誤,開始意識到考狄利亞的真摯和兩個口蜜腹劍的女兒的卑劣時,我已經感受到了他心靈的柔軟,尤其在他決定與考狄利亞同死時。他不是一個真正的傻瓜,至少他是渴望愛的,至少在臨死之前他迴歸了最純真的人性*。

  與李爾比較他的兩個大女兒,就卑劣的多了——

  雖然同樣是難逃命運的懲罰,但她們至死也沒有明白自己錯在了哪裡。她們的人生裡沒有親情,也沒有感情,只有相互利用、相互傷害,去追求自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利益。我想這樣的人是白走一遭的。

  當然書中還有一群從始至終都象徵著正義與完美的人們,這就包括世界上最善良的人——考狄利亞

  對於考狄利亞,我只能用完美來形容了,不知道是正因她真的沒有缺點,還是李爾王中醜陋的人太多了。但相比昏庸的父親,狠毒而虛偽的兩個姐姐,考狄利亞是善良、誠實、懂得真愛、盛氣凌人的。雖然她的戲份很少,但必須是給讀者印象最深刻的。她是正因善良而擁有氣質的,這樣的氣質是容不得半點虛偽的。好人該有好報,我本以為她能夠高貴地生活在法蘭西國王身邊,但很遺憾,這樣一個女孩最終還是正因為父親打抱不平而被害死了,難道善良也有錯嗎?也許這是杯具中註定的吧——把完美的毀滅掉。

  我想,李爾王中的一些事情如果真的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我是不能理解的,但也許世界真的就是這樣,只是我還沒有看到過它的黑暗。我不知道當自己走出校園以後會應對著怎樣的世界,我都期望遠離諂媚和虛偽,堅守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純真,不去做正因欲|望而失去理智的“傻瓜”。或許現實生活是殘酷的,做到這很難,但不經歷誰又知道善於惡,偽與善的標準呢?

  向真誠的考狄利亞致敬!

  

  《李爾王》約寫於1605年,取材於英國民間一個古老的家喻戶曉的傳說,是莎士比亞四大杯具之一。故事講的是年老昏聵、剛愎自用、目光無識的李爾王把國土分給了虛偽的大女兒呂甘、二女兒貢納莉,卻把誠實率直善良不會取悅父王的小女兒科第麗霞驅逐到國外。科第麗霞被迫離家出走,與愛她的法蘭西國王去了法國。李爾王自己僅保留國王的尊號和一百名侍從,準備輪流住在兩個女兒家中安享晚年。誰料兩個大女兒到達目的後卻原形畢露,把老父趕出家門,李爾王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小女兒得知李爾王的悽慘遭遇,起兵討伐兩個姐姐,不幸失敗,最後被俘含恨自刎,李爾王也在悲痛瘋癲中死去。當然,兩個壞女兒的下場也是可悲的。

  李爾王這個糊塗虛偽的老國王,正因自己的虛榮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個善良天真的小女兒科第麗霞,在我們看來他遭到這樣的後果是活該、是自食其果,話又說回來,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就應說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慘的是最善良的女兒又死在了自己的前頭。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他是一個平常人,是和我們一樣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輕的時候沒有聽別人的勸言和真話的時候又怎樣能夠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此刻,又怎樣能夠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得如此呢?但是,由於他平時身居高位,長期生活在一呼百諾的宮廷之中,周圍都是爭先恐後向他邀功獻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圍繞著他轉動,以他的好惡為好惡,以他的是非為是非。年月深久,他就像一個上了癮的吸毒者,奉承和獻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離不開歌功頌德。

  當他失去了王位、權勢,歷盡磨難,卻因而恢復了人性,他臨終的悲鳴不是為當初他迷戀的宣赫的聲勢、帝王的威嚴,而是為了當初被他驅逐出宮受到他詛咒的小女兒,但他卻不能從她的長眠中喚回她那顆洋溢著仁愛的熱心了,正正因這種種的遭遇他懂得了最寶貴的是不能用金錢、權勢收買的人間真情。

  但是,正當兩個女兒都向他獻媚花言巧語,哄得他興高采烈的時候,偏偏小女兒科第麗霞沒有搖尾乞憐似的向他奉承,不怕和他頂撞,大大掃了他的興,一怒之下把小女兒趕出了自己的國家。小女兒科第麗霞是善良的、天真孝順的,同時她也是固執衝動的,如果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善良、孝順又有什麼用,既然知道自己的兩個姐姐是什麼樣貌的又為何不能在此爭得一地之位,以此來為自己為老父鋪好一條後路呢?持續自己的尊嚴和作風是沒錯,但是人有的時候是需要用言語向他人表白說明的,有的時候言語比行動的作用要大得多。她也是幸福的,正因自己的一無所有而得到了一個真心愛她的郎君,這是她的兩個姐姐不曾也不可能擁有的,她是一向活在愛與被愛之中的。但同時她也是衝動的,正因父王受到了兩個姐姐的狼心狗肺的對待而出兵討伐她們,到最後失敗受辱而死於獄中,這難道不是她的衝動嗎?自己心善不忍,那也要在有把握之時做有把握之事呀,可她在自己沒有準備完善的時候冒然地出兵又起有不敗之理。

  李爾王的大女兒呂甘和二女兒貢納莉更不用說了,是一個狠毒、不忠、不孝、不貞、無知的女生,為了各自的利益驅趕自己年邁的老父,為了自己心中喜愛的浪人而毀滅自己的家,更是相互殘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們喜愛的那個男生也同樣是一個狠毒的男生,而他只是在不斷地利用她們罷了,或許是正因她們是國土的擁有都而對待依附她們的丈夫不屑一顧,甚至罵自己的丈夫是懦夫,可憐的兩個男生,正因權利而葬送了自己的幸福一生。她們根本就沒有一個為人妻、為人女的樣貌,可能她們直到死都沒有明白一個為人的道理吧!

  那裡最壞的、用謀最高一籌的就應說是葛羅斯脫的私生子愛特門了,為了家產、為了更高的地位同樣是迫害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更是害了一向把他當作孝子的父親,這些對他來說還不夠,居然用自己的相貌和花言巧語把所有的人哄得團團轉,最終有兩個女生正因他的虛情假意而死於自己的手中,而他自己到最後一無所有,還葬送了自己。說真小人可惡,可像他這樣的帶著假面具的偽君子更是比真小人可惡得太多太多。

  其實,話又說回來,這種偽善並不是他的個人原因所造成的,也不是他當初想要的,是周圍的環境把他造就成了這樣的一個人,正正因他是個私生子,因此周圍的人才會對他有種種不禮貌的稱呼和對待,他和埃特加同為葛羅斯脫之子,但是他們的待遇卻截然不一樣,這就對偽善的他造成了一種很深很重的影響和內心的創傷,這難道是他的錯嗎?並不完全是,只但是是別人和社會對他有所不公罷了。

  葛羅斯脫和遭遇與李爾王有相似之處,他是正因輕信了愛特門的話,遇到愛特門的告密而失去了自己的雙眼,他雖然失去了雙眼,可他找回了自己的孝順忠心的兒子埃特加;他雖然失去了雙眼,但他心中的那雙眼亮了,不會因別人的外表而再輕易地想念他人了。

  這個故事中最忠誠、忠心耿耿的人就應屬肯脫這位老臣了,他正因自己的真言而被李爾王放逐,可他沒有正因李爾王的昏慵而懷恨在心,更沒有因此而離開這位可憐的老國王,他知道李爾王是一位好君主,只是太容易被花言巧語所迷惑罷了,因此他要不辭辛苦地陪伴在他的身邊,就在李爾王最艱難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時候都沒有離開過他一步,甚至為這個從前的老國王而奔波,為他向善良的科第麗霞求救。就應說肯脫是一個聰明靈活的人,他知道自己該如何改變自己,最後李爾王的得救與小女兒的相識都是多虧了他。

  這個故事雖是在遙遠的古國,但是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這樣的例子。我們都喜愛甜言蜜語的人,喜愛誇讚之語,到最後不也正是它們害了我們嘛!這不正是對那些口蜜腹劍的陰謀家的譴責嗎?在現實生活中現象和本質,外表和資料往往都有很大的差別,我們不能正因現象和外表而失去理智成為下一個李爾王,“金光燦燦的並不全是黃金!”

  而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善與惡,偽與真的觀念和標準,沒有誰生下來就能夠決定它們,現實生活是殘酷的,我們不可能像書中的故事那樣有好的結果,我們都是要經歷這些才能夠真正地辨別它們的好與壞的,我們不能正因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別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愛好,如果沒有嚐到苦的味道又怎樣會知道甜的味道呢?

  

  莎士比亞有四大杯具,可我總覺得《李爾王》寫得發人深省。作為一部流傳百年的經典劇作,資料自不必贅述。一個英勇有為的賢君,竟被自己的親生女兒迫害,淪落到如此地步,實在是可悲可嘆!

  故事的起初,就指出了人性的一大弱點:人都喜愛聽好話,都喜愛被奉承。尤其是人到了老年,總喜愛居功自傲,也因此總被遮蔽了耳目。正如大清帝國的乾隆皇帝在一片奉承和盛讚中自封為“十全老人”一樣,大女兒和二女兒竭盡所能地渲染,令這位不列顛國王陶醉了,醉得飄飄然,醉得一塌糊塗,醉得忘乎因此。中國有句老話:“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不列顛與我國相去甚遠,大概很難懂得這個道理。於是那個講真話、說實話、向父親真誠坦白的小女兒成了杯具。這似乎和我國的一個小故事有些相似:某人得子,大喜,眾人探望,皆以“此子富貴”“此子長壽”“必有大才”謂之。唯一人曰:“此子終為死焉。”眾皆愕然,鄙視之。說了實話而慘遭厭棄,而那些虛情假意、口沫橫飛、恨不得將所有溢美之詞基於此子一身的人卻廣受歡迎,甚至以高尚者自居,而講真話趕出門外。這與考狄利亞慘遭兩位姐姐的鄙視和父親的厭棄如出一轍。人性的弱點也正在於此:人都喜愛被讚美,都喜愛溢美之詞。但人們還期望這些話都是真誠的。於是乎,就又構成了悖論:美言絢爛而多虛假,真話逆耳而多誠意。正如飲料和白開水之於人,飲料儘管味美如飴,但真正解渴的還得是白開水。李爾王最後總還是依靠著自己的小女兒,不正是如此嗎

  接下來的故事便是“孝義”和“貪婪”的問題了。身為中國人,在看待子女對待父母的問題時,自然而然地要從“孝”的角度出發去探討——好像在我們眼裡也只有這一個角度。當然,李爾王的兩個女兒高納里爾和里根在用花言巧語騙得了李爾的國土之後,對待自己的父親就不僅僅僅是“孝”與“不孝”的問題了,而是忤逆與大逆不道了。從大女兒高納里爾要求裁減父親的侍衛,到二女兒里根對父親避而不見,一向到最後李爾在暴風雨之夜衝出宮廷,終至瘋狂。這中間兩個女兒的冷酷與無情表現的可謂淋漓盡致,在這些情節中,還穿插著一個“小李爾王”的故事:愛德蒙為了奪取繼承權,誣陷兄長,陷害父親,終至父親流亡的故事。這兩個故事交織在一齊,將利益世界中人的貪婪本性表露無疑,狠狠地鞭撻了利益世界中權利和利益的爭奪和人性的冷漠。正如愛德蒙為了繼承權不擇手段一樣,兩個已婚的女生為了爭奪愛德蒙而自相殘殺,更是給予這種人性的泯滅、道德的淪喪以極大的諷刺:這三個臭味相投沆瀣一氣的人聚在一齊,最終“惡有惡報”,這些都是後話。作品中暴風雨的出現,恰到好處。連天的狂風暴雨,營造出一種黑暗的、恐怖的氣氛——人性泯滅了,道德淪喪了,世界成了地獄······

  當然,光明終究還是會到來的,考狄利亞就是光明,就是“善”與“美”的化身。其實從一開始,考狄利亞就表現出了她真誠善良的一面。雖然父親對他有些無情,但當她得知父親的杯具,還是興兵討伐。還有愛德伽對自己的父親葛羅斯特,雖然自身慘遭誣陷,被父親通緝,當葛羅斯特也被流放,他還是去暗中保護,這樣的情節與李爾王和考狄利亞似乎是雷同的。同前邊“惡”的重複一樣,這種“善”和“美”的重複也將人們心靈的震撼最大化,“善”和“美”依然還在,在考狄利亞和愛德伽身上就體現著這種“善”和“美”。對於父親李爾來說,考狄利亞的出現,帶著“雪中送炭”的意味,讓已經瘋狂了的李爾內心有了一絲安慰。但我覺得,在這種安慰的背後還就應有一層矛盾的心理。畢竟他以前厭棄她,他以前剝奪了她繼承國土的權利。不論如何,父女和好如初。有什麼能比親情更加寶貴呢?即使在那個為了爭權奪利而自相戕殺的恐怖時代,親情依然是一縷陽光。但這種幸福感終究還是短暫的,隨著考狄利亞被縊死,李爾也在這種悲痛之中離開了人世。這樣的結局雖然曾遭到人們的非議,但,這就是世界,這就是現實,在那樣一個人性被泯滅、良知被泯滅的黑暗邪惡的世界中,怎樣能允許“美”和“善”全身而退呢?

  關於李爾王的形象問題,有人評價他是一份昏聵專制的暴君,我實在不敢苟同。作品一開始不就點出了他年輕時的英勇有為嗎?另外,像肯特、葛羅斯特這樣既仁義又富有智慧的貴族對他忠心不二,個性是肯特,即使被流放還要喬裝打扮一番留在李爾身邊當僕從。奧本尼公爵對李爾也是極其尊重的。倒是像愛德蒙這樣的野心家對李爾及其忌憚——這樣一比較本身就說明了李爾是一位賢明的、極富有個人魅力的君王。如果說李爾王的杯具是性格杯具***在必須程度上也的確如此***,那麼劇情的起承轉合正是隨著李爾性格的變化而變化的。作為君王的李爾,深受臣民的愛戴,也因此而自負。正因如此,他才會看不到考狄利亞真摯而樸素的感情,錯信高納里爾和里根的花言巧語。君王大抵都是如此,功成名就之後就開始了自我崇拜和自我膨脹,被奉承遮蔽了眼睛。於是他的杯具也因此開始。然而兩個女兒對自己的冷酷和無情,瞬間的變化,巨大的心理落差,從根本上打擊了他的內心,將他的自我膨脹和自我崇拜摔得粉碎!他從前所信的一切:大臣們的敬畏與奉承,腳下的土地,甚至他的價值觀對他來說都是陌生的。大臣們敬畏的,不是他,而是他手中的權力,此刻他什麼都不是了。世道即是如此。可變為一介草民或者說是階下囚的他,擺脫了所謂的君王

  的身份與權力的羈絆,他的心反倒變得澄澈起來。於是,他看清了自己,看清了自己的小女兒——可愛的考狄利亞,也重新認識了世界的本質。這時候他的心靈就應是寧靜祥和的吧——拋卻了世俗的紛爭拂去了心靈上的塵埃,這不正是佛家所言“禪”的境界嗎?就在這時候,李爾死了,與其說李爾因悲痛而死倒不如說李爾是帶著微笑死去的。像李爾那樣一個看透了世事、大徹大悟之人,是不適合活在那樣一個虛偽的、被權力和利益異化了的世界上的。因此,他務必死。於是,他羽化了,成了基督的天使,成了佛。

  其實在《李爾王》中,那個小丑到是個很搞笑的人物。他的戲份很少,似乎每次出現都是在插科打諢,好像沒有他這部作品仍然完整。但他卻是作品中唯一一個冷靜的人,唯一一個既身在劇中又超脫劇外的人,一個“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的人物。彷彿一個不食人間煙火又洞察世間萬物的神明。他的每一句話都帶有深深的哲學意味,他是李爾性格變化的推動著,是劇情的推動著。他的每一句話都在啟迪著李爾,同時也是對社會對人性的極大嘲諷與反思。正是這個小丑的出現,在不斷地嬉笑怒罵中將人們引向了更深層次的思考,也是的作品反映現實的意味更加強烈和犀利,在不經意間,作品的深度又進了一層。

  魯迅曾說過,杯具就是把完美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而在《李爾王》中,不僅僅完美的東西被毀滅了,連惡的東西也被毀滅了,而且還毀於“惡”本身。高納里爾和里根的自相殘殺不僅僅僅在於加重作品的杯具色彩,更在於向人們傳達一種期望,正如中國那句老話:惡有惡報。他們自身的下場正驗證了“自作孽,不可活”的道理——這是他們應有的下場:惡終將會被美和善撕得粉碎,世界終究還是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