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虎的歷史故事

  有很多,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篇1

  在古時候,一些中國醫生到處採集並實驗各種藥物的功效,他們通常會手拿一個鈴鐺,鈴鐺看起來就像是一個銅環,人們稱之為"虎撐"或"虎銜"。這是他們的護身符。 傳說藥王孫司邈在去山中採藥的路上突然被一隻老虎攔住了。老虎就在前面,想要逃走已是不可能的了,藥王隨身帶著一條用來挑草藥的長扁擔,但要用這條笨拙的扁擔對付老虎這又談何容易。

  他一無所措,只是恐懼地盯著老虎。奇怪的是這隻老虎並沒有向他撲來,正相反,它張大著嘴蹲在地上,它以一種憂傷的眼神注視著藥王似乎是在乞求什麼,並不停地輕輕擺動著腦袋。藥王被眼前如此的情景震驚了,他緩緩地接近眼前這頭龐然大物,他看見一塊碩大的動物骨頭深深地扎入了這頭老虎的咽喉。善良的藥王想要幫它,替它去除這塊骨頭,但他擔心的是,眼前這頭動物要是因為疼痛而突然閉嘴的話,他的胳膊一定會被咬斷,正在這時他想起他扁擔上的一個銅環,他取下銅環並將它放入老虎的口那大口撐開,這樣他就不必再為自己的安全擔心了。

  他將手從銅環中央穿過伸入那血盆大口中迅速地拔出骨頭並麻利地在傷口抹上藥膏。當藥王取走了虎口中的銅環後,老虎不住地點頭,似乎是在答謝這位仁慈的醫生。從那以後,銅環被改造成一個手搖鈴,成為採藥的標誌,所有的醫生出門採藥時都會帶上它,用於顯示他們都是藥王的弟子,只有藥王能夠為老虎看病並且不會受到它們的攻擊。

  篇2

  戰國時期,國與國之間為了使雙方都能信守諾言,在訂立盟約時,往往要將本國的太子交給對方做人質。

  有一次,魏王和趙王聯盟,按規定,魏王必須把兒子送到趙國都城邯鄲去做人質。於是,魏王決定派大臣龐蔥陪兒子同去。龐蔥知道魏王是一個偏聽偏信的人,便擔心自己走後,原來反對他的人會製造流言蜚語。臨行前,龐蔥對魏王說:“如果現在有人報告大王,說街上來了一隻老虎,您會相信嗎?”魏王回答說:“我不相信。”龐蔥接著問:“如果有第二個人來報告,說大街上跑來一隻老虎,您相信嗎?”魏王說:“如果有兩個人這麼說,我就半信半疑了。”龐蔥又問:“那麼,如果有第三個人來向您報告,說街上有一隻老虎,您信還是不信呢?”魏王答道:“大家都這麼說,我當然相信了。”

  這時,龐蔥說:“大街上沒有跑來老虎,可是因為有三個人說有,您就真的相信有老虎。我走後,議論我的人一定不少,還希望大王您能明察。”魏王說:“我都知道了,你放心去吧。”龐蔥告別了魏王陪太子到趙國以後,果然有一些人在魏王面前說他的壞話,魏王本來不相信,可是說的人越來越多,魏王就開始懷疑了。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編成了“三人成虎”的成語,比喻謠言一再被重複,就有可能掩蓋事情的真相,使人信以為真。

  篇3

  在我國民間童話中,還有一個廣泛流傳的《老虎學藝》的故事:儘管虎在山林中作威作福,大模大樣地走來走去,但有一個最大的弱點,就是不會上樹。因為在很早以前,虎什麼本領都沒有,只好拜貓為師,學習各種本領。熱情的貓很快就教會了它縱、跳、躥、撲等諸般技藝,但也發現了虎凶狠殘暴的本性,就在傳授的過程中留了一手。

  當虎覺得自己已將貓的本領完全學會之後,便一反常態,恩將仇報,竟然猛撲過來,要把貓一口吃掉。貓卻不慌不忙,敏捷而靈巧地縱身爬上了樹梢,免遭暗算。虎蹲在樹下無計可施,便又央求貓把上樹的方法傳授給它。貓則不再上當,虎也就終於沒有學會上樹的本領。

  

看過的人還看了:

1.

2.關於羊的歷史故事

3.關於馬的歷史故事

4.關於三人成虎的故事

5.關於暴虎馮河的典故

6.關於智慧的古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