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的歷史發展介紹
書院,是東亞古代教育制度有別於官學的另一種教育系統。唐宋至明清出現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下面是。
發展歷史
唐末至五代期間,戰亂頻繁,官學衰敗,許多讀書人避居山林,遂模彷彿教禪林講經制度創立書院,形成了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教育組織形式。書院是實施藏書、教學與研究三結合的高等教育機構。書院制度萌芽於唐,完備與宋,廢止於清,前後千餘年的歷史,對中國封建社會教育與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北宋時,以講學為主的書院日漸增多。南宋時隨理學的發展,書院逐漸成為學派活動的場所。宋代最著名的有四大書院: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河南登封的嵩陽書院。書院大多是自籌經費,建造校舍。教學採取自學、共同講習和教師指導相結合的形式進行,以自學為主。它的特點就是為了教育、培養人的學問和德性,而不是為了應試獲取功名。
明代書院發展到一千兩百多所,但其中有些是官辦書院。一些私立書院自由講學,抨擊時弊,成為思想輿論和政治活動場所。最著名的有江蘇無錫東林書院。明朝統制階級曾先後4次毀禁書院,然而書院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多次毀而不絕,在嚴酷的政治壓迫下,書院師生寧死不屈。東林書院的對聯寫道:“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清代書院達2000餘所,但官學化也達到了極點,大部分書院與官學無異,如張之洞在武昌建立的兩湖書院、廣州越秀書院等等。到了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詔令各省的書院改為大學堂,各府、廳、直隸州的書院改為中學堂,各州縣的書院改為小學堂。至此,書院退出了歷史舞臺。
當代中國書院紛紛舉起,大多是國學培育、書畫交流之所。規劃較大且設施、內容較完善的書院有安徽西廬書院。
歷史沿革
唐代書院
書院之名始於唐代,分官私兩類。私人書院最初為私人讀書的書房,唐貞觀九年***635***設在遂寧縣的張九宗書院,為較早的私人書院。官立書院初為官方修書、校書或偶爾為皇帝講經的場所。唐玄宗開元六年***718***將乾元院改名為麗正修書院。十三年又改為集賢殿書院。真正具有聚徒講學性質的書院於五代末期基本形成,主要培養學生參加科舉考試。
宋代書院
北宋初年,私人講學的書院大量產生。陸續出現白鹿洞、嶽麓、睢陽***應天府***、嵩陽、石鼓、茅山、象山等書院。其中白鹿洞、嶽麓、睢陽***應天府***、嵩陽書院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到仁宗末年,北宋前期較有影響的書院全部消失。熙寧四年***1071***朝廷直接向州學派出教授,以削弱書院和縣學。七年將有教授的州中書院併入州學。南宋初期,張栻、朱熹、呂祖謙、陸九淵等學者開始修復書院,併成為學派活動基地及講學的場所。理宗***1224~1264***即位後,將理學定為正統學說,書院教育成為朱熹等理學大師的遺產被官府繼承。景定元年***1260***起,正式通過科舉考試或從太學畢業的官員才能成為每個州的書院山長,朝廷藉此控制書院。
元代書院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世祖首次下令廣設書院,民間有自願出錢出糧贊助建學的,也立為書院。後多次頒佈法令保護書院和廟學,並將書院等視為官學,書院山長也定為學官,是書院官學化的開始。元代將書院和理學推廣到北方地區,縮短了南北文化的差距,並建立書院296所,加上修復唐宋舊院,總數達到408所。但受官方控制甚嚴,無書院爭鳴辯論的講學特色。
明代書院
明初時,宋元留存的書院,多被改建為地方學校和社學。成化、弘治以後書院逐漸興復。嘉靖十六年***1537***明世宗以書院倡邪學下令毀天下私創書院。十七年以書院耗費財物、影響官學教育再次禁燬書院。到嘉靖末年,內閣首輔徐階提倡書院講學,書院得以恢復。萬曆七年***1579***張居正掌權,在統一思想的名義下下令禁燬全國書院。其去世後,書院又開始盛行。天啟五年***1625***魏忠賢下令拆毀天下書院,造成了“東林書院事件”。崇禎帝即位後書院陸續恢復。期間書院總數達到2000所左右,其中新建立的有1699所,出現了陳獻章、王守仁等學派。明朝的書院分為兩類:一種重授課、考試的考課式書院,同於官學;另一種是教學與研究相結合,各學派在此互相講會、問難、論辯的講會式書院。後者多為統治者所禁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