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寓言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它往往用假託的故事來說明某種道理或教訓。關於來源於寓言故事的成語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來源寓言故事的成語篇,歡迎大家閱讀!

  來源寓言故事的成語篇1:歧路亡羊

  一天,楊子的鄰居家逃失了一隻羊。失主很焦急,請許多親友去尋找。過了一會兒,他來找楊子請求說:

  “先生,我想請您家的僕人幫助我去找羊”

  楊子瞭解情況後,奇怪地說:

  “逃失了一隻羊,竟要派這麼多人去尋找,真是小題大做!”

  那鄰居苦笑著解釋說:“先生您聽我說,村子外有幾條岔路,人少了是不行的。”

  楊子無奈,只好叫僕人幫他去找羊。過了一段時間,鄰居及其親友、楊子的僕人等都來到楊子家。楊子問他們:

  “羊找到了沒有?”

  鄰居垂頭喪氣地表示沒有找到。楊子驚奇地問:

  “你們這麼多人尋找,怎麼還會找不到的呢?”

  鄰居說,

  “出村子上了大路後,有幾條岔路,岔路中還有岔路。越走遠,岔路就越多,簡直像蜘蛛網一樣。所以即使這麼多人尋找,到後來也弄不清楚羊究竟是從哪條岔路上逃走的。”

  楊子聽後沒有說話,但神色嚴肅起來,並帶有憂傷的成分。他的學生不解,問他道:

  “先生,一隻羊不值多少錢,再說逃走的那隻羊也不是先生家的,您為什麼要如此憂傷呢?”

  楊子聽了仍然沒有說話,有個學生把這件事告訴了一位名叫心都子的學者,他解釋說:“岔路太多了,所以羊容易逃失。同樣的道理,讀書人因學說不一致而找不到真理,以致誤入歧路,一無收穫!”

  來源寓言故事的成語篇2:千變萬化

  傳說周穆王有八匹駿馬,日行千里,深受寵愛。他非常喜歡遊玩,曾經接受西王母的邀請,參加過瑤池盛會。

  一天,周穆王從崑山返回合山,途中聽說有個叫偃師的人,手藝精巧,製作的動物能叫會跑。他有些不大相信,立即召見偃師,問:聽說你能造出各種精巧的玩意,拿出一件,讓我看看。

  第二天,偃師帶上木頭雕成的假人拜見穆王。穆王看這些假人的五官齊全,眉毛鬍子跟真人一模一樣,覺得很吃驚。

  穆王問偃師:你雕的這些人都能動嗎?

  偃師說:不但能動,而且能唱歌、跳舞,就像真人一樣。

  穆王說:讓他們表演一下,我看比真人差多少。

  偃師用鼓聲指揮木頭人開始動作。木頭人按著鼓聲的節奏,拉開陣勢,進行攻守,但見木頭人手執刀槍劍棍攻殺、防守,進退有序,一會兒排成一字長蛇陣,忽然又變成十面埋伏,繼而化作九宮八封陣、六花陣、七星陣、八門陣,陣勢千變萬化,把穆王看得眼花繚亂,非常高興。他覺得如此新奇的玩意不讓妃子欣賞一番,實在有些遺憾,於是命令宮女請妃子一同觀看。

  偃師見嬪妃到來,有意賣弄本領,便說:剛才表演的陣容氣勢太激烈,不宜在娘娘們面前施展,還是來番歌舞,換換口味吧。

  偃師拿起雲板,吹響笙簧,木頭人引吭高歌,歌聲婉轉悠揚,忽而如百鳥朝鳳,鶯聲燕語,迴響不已;忽而如猿啼三峽,哀怨悽惻,催人淚下;忽而如龍吟深潭,虎嘯幽谷,氣勢磅礴。

  穆王和眾妃子都沉醉在悅耳動聽的歌曲聲中。

  偃師把鼓板的節拍略加變動,木頭人在歌聲中舒捲長袖,行雲流水般舞動起來,舞姿優美,或如雨中荷花,爭紅吐豔;或如風吹楊柳,搖曳生姿。其中一個木頭人,還頻頻向妃子擠眉弄眼,好象是在調情,被穆王發現了。他非常生氣,認為是行為不端,有意調戲,便下令將擠眉弄眼的木頭人斬首。

  偃師知道引起了誤解,急忙將木頭人拆散。穆王一看,木頭人不過是用皮革、顏料、馬尾毛、木頭製成的,他不由笑了起來。演出結束,穆王驚歎不已說:太妙了,簡直像神仙一樣。

  來源寓言故事的成語篇3:千金市骨

  這句成語見於《國策·燕策一》:“郭隗先生曰:‘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返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於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

  戰國時,燕國曾一度被齊國打敗。燕昭王繼位後,決心收拾殘局,招賢納士,以便重振國威,向齊國報仇。為此,昭王向一個叫郭隗的人求教說:“現在燕國處境困難,我想廣招人才,幫我治理國家,你看怎樣才能找到有才能的人呢?”郭隗沒有直接回答昭王提出的問題,而是給他講了一個故事。郭隗說:

  從前,有一個國君想得到一匹千里馬,於是貼出告示,說願出一千兩黃金來購買。3年過去了,千里馬仍沒買到,國君悶悶不樂。這時,有個侍臣向國君請求出去尋求千里馬。

  侍臣找了3個月,終於找到了線索,可到地方一看,馬已經死了。侍臣拿出了500兩黃金買回了那匹千里馬的頭骨。誰知國君見花了這麼多錢買回來一堆馬骨頭,非常生氣,把這個侍臣訓斥一頓。國君說:“我要的是活馬,你買了這堆馬骨頭有什麼用?”侍臣回答說:“大王要買千里馬,可3年都沒買到。其實並非世上沒有這種馬,而是人們不相信你真會捨得出1000兩重金來買。現在我拿500兩黃金給你買了千里馬的骨頭,訊息傳出去,很快就有人把千里馬給你牽來。”國君一聽侍臣說得有道理,就沒有再怪罪他。果然,不到一年時間,就有好幾匹千里馬送到了國君手中。

  郭隗講完這個故事後,對燕昭王說:“大王真想招納賢士,就先從我開始吧。大家看到像我這樣的人都能重用,那些比我更有才能的人還會猶豫嗎?這樣不愁遠隔千里,人才會主動找上門來。”

  燕昭王認為郭隗說得有道理,便首先重用了他。訊息傳開,果然不少有勇有謀的人物紛紛來到燕國的都城。燕昭王依靠這些人,經過28年的努力,終於治理好了國家,並聯合秦、楚等國一起打敗了齊國,收復了失地,洗刷了過去失敗的恥辱。

  根據這個故事,後人引伸出“千金買骨”這句成語,比喻求賢才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