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體型最大最長的蚯蚓

  作為營腐生生活動物,蚯蚓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受人們待見,但是它作為生態土壤的調節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接下來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下世界上最大最長的蚯蚓。

  世界上最大最長的蚯蚓

  吉普斯蘭大蚯蚓***megascolides australis***是目前世上發現的最大的蚯蚓,分佈於維多利亞省的摩寧頓半島。這種巨型吉普斯蘭蚯蚓膚色美麗,前1/3為暗紫色,後面的部分為粉紅色到灰色,吉普斯蘭巨型蚯蚓是僅存於澳大利亞獨特的本土動物,屬於瀕危物種。該物種生活在很深的地下洞穴,故平常難以得見。

  吉普斯蘭大蚯蚓介紹

  發現1870年,測量員Warragul發現了某種類似蛇的生物。便將它送至維多利亞博物館的Frederick McCoy教授那,教授鑑定其是一種新蚯蚓,便把它命名為Megascolides australis。即現在的吉普斯蘭大蚯蚓。通常它們移動緩慢,但當它們快速在洞穴中移動時會發出嘎吱的響聲,因此可以被附近的人察覺到。

  生活環境和習性

  吉普斯蘭大蚯蚓分佈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的吉普斯蘭,生活在地下約1~1.5米深的某種藍色、灰色或紅色的粘土層中的洞穴中。它們很難被發現,大部分時間都在地底深處度過。因為含水量較高的土壤更適合它們呼吸。有時候降雨量過多,它們就不得不鑽出泥土。在發生塌方或滑坡的地方,會比較容易發現它們的洞穴。不像大多數蚯蚓排洩在地表,它們幾乎一生都生活在洞穴裡,並且在約52釐米深的地下排洩。它們通常只被大雨衝出來。

  生存威脅

  吉普斯蘭大蚯蚓在澳大利亞的總量非常少,主要原因是頻繁地流離失所及繁殖速度緩慢。這種蚯蚓已被收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並被貼上了“易受損害”的標籤。 吉普斯蘭巨型蚯蚓被澳洲政府列為保護動物,並在澳洲南部建立了3個自然保護區和唯一的大蚯蚓博物館。

  蚯蚓糞便作用

  蚓糞作用:通過有益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固定轉化空氣中不能利用的分子態氮為化合態氮,解析不能利用的化合態磷和鉀為可利用的整合態的磷和鉀,並可解析10多種微量元素。是通過有益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分泌生長素、細胞分裂素、赤黴素、吲哚酸等植物激素,促進植物生長,調控植物代謝。、是通過有益微生物產生大量粘多糖,與植物分泌的粘液及礦物膠體、有機膠體相結合,形成團粒結構,增進保水能力;四、是蚯蚓糞中的有益微生物還能產生拮抗活性強、抗菌譜廣的抗生素,抑制病原菌的生長,使植物土傳病害得到抑制。隨著無公害農業和綠色食品市場的日益擴大,有機肥成了生產無公害農業和綠色食品不可替代的肥料。

  而蚯蚓糞作為一種高效有機肥料,它的最大特點是將有機物——微生物——生長因子合理結合起來,改善土壤環境最終達到增肥、抗病、養土的目的。據瞭解,蚯蚓糞的顆粒均勻、無味衛生、保水透氣能力比一般土壤高3倍。其中包含18種氨基酸,含有機質42.2%,有益菌達每克20萬~2億個。對於蚯蚓糞作為肥料的特點和施用後的效果,改良土壤 減少化肥用量,土壤有機質是保持土壤良好物理性狀的必要條件,又是植物營養的重要來源,土壤有機質的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標誌。而蚯蚓糞有機肥,有機質含量40%左右,經過2次發酵和2次動物消化,所形成的有機質易被植物吸收。據悉,這種蚯蚓糞有機肥可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提高土壤通透性、保水性、保肥力,利於微生物的繁殖和增加,使土壤吸收養分和儲存養分的能力增強,經蚯蚓消化後的有機質顆粒細小,表面面積比消化前提高100倍以上,能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土壤與空氣接觸,從根本上解決土壤板結問題。提高作物抗病能力。農業專家指出,由於長期單施化肥和大量用農藥,使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和微生物含量逐年下降,致使農作物的土傳病增加。蚯蚓糞有機肥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更可貴的是含有至少兩種以上拮抗微生物。這些大量有益微生物施入土壤後,可迅速抑制有害菌的繁殖,有益菌得以繁殖擴大,減少土傳病害的發生,使農作物不易生病。改善作物品質 恢復自然風味“蚯蚓糞有機肥同時具有生物肥、生物有機肥、有機肥、氨基酸肥、腐殖酸肥、菌肥、微肥的特點,但又不是這些肥料的簡單組合,而是蚯蚓億萬年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最適合植物生長的組合。”經在我國部分地區的大田和經濟作物實驗表明,蚯蚓糞在提高作物品質,合理增加作物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和含糖量、恢復作物的自然風味等方面效果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