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祕密讀後感作文

  《童年的祕密》裡面講的也不是一些什麼神祕的定律,只不過是一些我們忽視了的事實。就像裡面說的一句“設想像對待兒童一樣對待母親,那麼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方法錯了”。本文是小編整理的,供你參考!

  篇1

  假期,在飛往香港的飛機上,我翻開《童年的祕密》這本書,讀起來如沐春風,不忍釋卷。當放下手中的這本書時,內心感到無比羞愧,自認為很瞭解自己的孩子,很瞭解自己的學生,可是讀過書後我卻發現,自己對兒童的心理活動和精神世界的瞭解卻是遠遠不夠的。其中有一個觀點引發了我對自己教育方式的反思,蒙臺梭利指出: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文中寫道:“精神分析揭示齣兒童所遭受的痛苦源於成人權威對兒童自發性活動的壓抑,……”這句話,一直在我腦海中迴盪,無法忘卻。讓我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學中是否運用教師的權威壓制了自己孩子和學生自發性的活動?

  她在書中批評成人並不是從兒童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出發去幫助兒童,而是取代兒童完成了所有他們想要自己獨立完成的活動。同時指出,成人用自己的行動取代兒童的行動不僅表現在行動方式上,還表現為通過暗示把自己的意識滲透到兒童的意識中,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兒童。由此我想,面對兒童的成長,我們應該像蒙臺梭利那樣,學會觀察、學會引導、學會等待,用“有準備的”適宜環境導引兒童的內在生命力,並耐心的等待兒童完成其內在的心理變化,而不是用我們成人自以為是的“對兒童的幫助”去打擾其破繭而出的過程,造成人所皆知的“拔苗助長”的嚴重後果。

  在傳統教育中,往往將兒童處於在教師主導地位下的被動發展地位,即使有的學者強調教師只是處在主導地位,兒童才是主體,是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來發展自己,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實際上演變成教師控制教育環節的各個過程,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甚至是直接將自己的知識體系不加修改的複製到一個處在由“空白板”向“豐富板”發展兒童的思維體系中。

  在閱讀《童年的祕密》一書時,我對蒙臺梭利的觀點十分認同,我認為兒童本身擁有一種探求外界的衝動和本能,這種主動性賦予了兒童積極發展的生命力,兒童正是通過主動地探索來使自己在各方面適應由複雜的因素構成的環境,由此我認為此階段的教師不應將環境加以人為改變或安排,而是將兒童放在其所處的任意自然環境中,因為每一個環境都是由不同的因素組成,不同因素組成的環境,都會對處於此環境中的個體提出一定的適應要求,也就是每個個體都會針對相應環境發展相應的適應能力,當然了,此時教師應該作為一個外圍觀察者和輔導者,主要是對兒童的適應動力予以保持和強化及兒童出現的各種困難予以幫助,以保證兒童在此環境中形成一定自己能夠憑藉主觀能動性他駕馭的能力。這樣能夠最大限度的在“關鍵期”內,發展兒童所能夠發展的各種智力。

  實際上這本書裡的珠玉比比皆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童年在某個地方被弄丟了,我們現在要做的,是重新認識我們自己。不能再習慣性的用父輩們教育我們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和學生,而應遵循教育科學,沿著兒童成長的規律和精神世界的需求順勢而教。

  篇2

  寒假裡看了《童年的祕密》這本書,讓我對孩子的很多問題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很多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並不是現在造成的,而是在敏感期時造成的。 童年的祕密是什麼?蒙臺梭利認為體現在:兒童是一個“精神***心理***的胚胎”,只有通過人的教育,這種胚胎才能發育成一個健全健康的“精神世界”;兒童心理的發展有各種“敏感期” 。

  本書一共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精神胚胎 第二部分:新教育 第三部分:兒童與社會

  譯者的話裡裡這樣說:“兒童觀是對兒童的本質看法,它是建構教育理論的基礎,是開展教育實踐的前提。蒙臺梭利總結了盧梭等人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集當時世界上先進的醫學。生物學。心理學。人類學和教育學科之大成,結合自己在兒童之家對兒童的觀察和研究,提出了自己對兒童的獨特看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蒙臺梭利兒童觀,從而奠定了蒙臺梭利教育法的理論基礎。”建構教育理論曾經聽說過並且自己在課堂中實際應用過,這個敏感期和其他專家不謀而合。

  在第一部分精神胚胎中,作者認為再小的孩子都是有思想和獨特的感受的,只是我們沒有發現。而作者經過試驗和研究發現了孩子的敏感期,原來在幾十年前國外的教育已經進行到了科學的時代。

  在第二部分新教育中,作者重點介紹了蒙臺梭利學校是怎樣培養孩子的,以及培養的成果,讓我在其中收穫不小。“愛”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我們總能感覺到它的存在,但要給愛下一個定義卻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我們每個人對愛的理解不盡相同,蒙臺梭利關於愛的理解是:愛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它的動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創造力量,在創造過程中,他產生了愛,這種愛充滿了兒童的意識,並影響著兒童的自我實現。

  篇3

  作為未來的人民教師,我們要面對的教育物件是學生,那麼瞭解學生的心理規律自然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教育學生。童年時期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時期,除了生理髮展外,兒童的心理髮展更需要得到重視。

  《童年的祕密》從“精神的胚胎”、“新教育”、“兒童與社會”三大部分講述了兒童的心理祕密。看完整本書,我感受更多的就是震驚——原來有很多事情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我們一直都太自以為然地把兒童成人化了。其實我覺得《童年的祕密》裡面講的也不是一些什麼神祕的定律,只不過是一些我們忽視了的事實。就像裡面說的一句“設想像對待兒童一樣對待母親,那麼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方法錯了”。

  一:有時候我們只是在表達著我們對兒童的愛,殊不知那樣對他們來說卻是一種傷害;很多時候我們根據生活的經驗做一些我們都以為正確的事,但不知道大家都這樣做的事也有可能是不對的。以下是從書上了解到的生活誤區:

  作為父母,每天為工作而忙碌,為的只是積攢更多的財富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蒙臺梭利認為對兒童而言,最好的環境應該是一個聽不到街道嘈雜聲的、平靜和安寧的、光亮和溫度都夠調節的房間,就如在一些劇院裡所獲得的條件一樣。不要小看這樣一個空間,因為它可以令孩子的心情處於平靜。往往家長注意的是住宅附近是否有名校、是否靠近市區等,又何曾想過這個。

  你應該還記得成人常常對兒童說:“你不能做那件事,你沒有必要去做。”有的粗暴的成人甚至會說:“你在做什麼?你難道不知道你不能做那件事嗎?”在成人眼中,兒童是一事無成的,事情在他們手上只會搞砸。所以成人總會阻礙兒童做這樣或那樣的事情。而且,成人為了使兒童服從他,會利用兒童的無知,用人為的恐懼恐嚇他,例如:如果你再哭就會有鬼來捉你。蒙臺梭利說這是成人用來對付兒童的最壞的一種防禦手段。我們以為自己勝利了,以為小孩都那麼好欺騙。就這樣,我們傷害了他幼小美好的心靈。

  還有,成人不自覺地幫兒童完成一些事,例如:幫兒童洗手,幫兒童穿衣服。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是兒童再得到了最初的勝利之後,就期待第二個勝利。於是,成人作出的讓步越多,兒童就越渴望得到更多的東西。自然也失去了一些。

  二:我們一直以成人的思維去照顧兒童,看見他哭了,就斷定要不就是餓了,要不就是尿褲子了。然而,這本書告訴我原因並不是這麼簡單的。我們往往誤解了他的本意。以下是從書上發現的“原來如此”:

  嬰兒就喜歡生活在雜亂無序的環境之中。雜亂無序干擾了他,並使他心煩意亂。這時他會通過絕望的叫喊來表達自己的痛苦,甚至會採取生病的形式表達自己的焦慮。

  兒童腦海裡,秩序是很敏感的,指東西應該放在規定的地方。他已認識到那些東西在他的環境中所安排的位置,並清楚記得東西的位置。

  我們不難發現兒童總愛粘著他身邊的人,成人去哪他也要跟著去哪。這時因為他們需要有人在他的身邊陪伴他,而且很高興能引起他人對他的注意。但我們又是怎樣做的呢?我們會覺得兒童很煩人,想法設法將他扔下,結果就是弄得他大哭一場。

  還有一點就是當我們與兒童玩做迷藏,我們故意裝看不見兒童,故意跑來跑去,故意要拖延很長的時間才找到他們。我們以為這樣做,兒童會更高興。作者認為兒童通常會很不高興大聲喊道“我在這裡”、“難道你們沒看到我在這裡嗎?”。如此一看,我們真的是多此一舉,自作聰明。

  書本里面有這樣一個例子:當一頭小象被它的母親帶入成年象群時,這些龐大的動物就把自己的步伐減慢到幼仔的步伐;當小象疲勞停下來時,他們也會停下來。

  然而作為高等動物的我們卻不懂得與兒童相處。在兒童的生活中,成人會不斷打擾兒童或突然闖進他的活動中去。我們從來不跟兒童本人商量就安排兒童的生活。看完這書,我反省到成人要多換位思考、少自作主張。當然,並不是說我們什麼都不管,完全放開手,畢竟他們是年少的、經驗少的。成人是愛兒童的,這是不可否認的。所以,作為成人,就應該要多學習關於兒童心理、兒童特徵等方面的知識,運用科學的方式更好地照顧他們、引導他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