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與包裝話題作文

  包裝為本色披上高貴的外衣,本色因包裝展現更綽約的風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關於本色與包裝的話題作文,僅供參考。

  篇一:《三國演義》的本色與包裝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樣豪邁而又超脫的直抒胸臆,正是出自家喻戶曉的《三國演義》中的序言。一提及《三國》,七十花甲仍高論關公的過五關斬六將,而年華正盛則直暢“三顧頻繁天下計,出師未捷身先死”。相對於陳壽的《三國志》,《三國演義》無疑更大眾化,而這大眾化的背後,卻是作者的精心包裝。

  一、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有三國,不能沒有曹操。曹操在大多數人們的心目中是奸詐無比,殺人如麻的典型反面角色,不得不說這正是羅貫中的“功勞”。《三國志》對曹操的評價較為中肯客觀:操發於許,伐董卓,誅袁紹,後挾天子以令不臣,終得功業。也就是說,在這裡提到的曹操,他挾天子,是為了令不臣,而羅貫中則改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由此可見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一詞之變,卻是他整個歷史形象的改變。以令不臣,是指對背叛朝廷的亂臣賊子加以討伐,而令諸侯,則成了曹操力圖割據一方的鐵證。而羅貫中更是把“清平之賢臣,亂世之英雄”活生生改成了“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這麼一個結論下去,曹操的歷史形象則基本包裝完畢。

  而對於我們來說,有時,我們不僅要尋求故事的趣味,有時更要探求歷史的真相。曹操的本色是梟雄,而包裝的結果,則是奸雄。本色與包裝的作用在《三國演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可稱一絕。

  二、呼風喚雨,無所不能

  孔明之於《三國》,好比孔子之於儒學。這裡值得並非他們都是創始人,而是一種畫龍點睛的共同作用。諸葛亮第一次登場是在《隆中對》一章中。通過閱讀了他高深的戰略思想,則不得不佩服其過人的才能,這是其本色。而《三國》中的孔明,那簡直就是神化了的人物,不僅可以在赤壁之戰中呼風喚雨,還能借屍還魂未卜先知。羅貫中極盡誇張包裝孔明,其實正是為了伸張正義,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但這樣神化而又迷信的包裝,無疑會給年齡較小的孩子帶來誤解和偏差。

  諸葛亮的包裝,是為了顯“善”,而曹操的包裝,則是為了顯“惡”。但《三國演義》這樣一邊倒的包裝與誇張,無疑使人們難以中肯的評價歷史人物,正確地面對正義與邪惡,真實與虛偽,從而導致人們難以正確洞察人心與社會。而本色的描寫,雖有時略顯枯燥,但對人們歷史觀及唯物觀的形成,無疑是一大幫助。

  品《三國》,品歷史,解開《三國》的包裝,直麵人物的本色,只有這樣,才能品出真正的《三國》。

  篇二:“包裝”與“不包裝”

  包裝,如果您還認為那只是商品上的塑料袋、紙盒或是邊上的一朵裝飾的小花。那您算是跟不上歷史的車輪了。現在大家都談包裝,什麼都能包裝。人、物、事,只要能吸引眼球,就全給包裝上了。

  按理說這個“包裝”,沒有什麼可厚非的。瓷器要運輸出售,總不能讓人買一堆碎瓷吧?所以得塞報紙棉絮。包裝得嚴嚴實實才敢運出去。食品要上架,總不能讓人從家裡端上碗筷來盛吧?所以得覆膜抽真空,衛生又方便。這種“包裝”是必要的,是實用的。至此,“包裝”先拔頭籌,獲得一分。

  “不包裝”者跳出來了——這種“包裝”只是傳統意***意義***上的。你看那些藝人,把自己給“包裝”上了。弄出來些緋聞賺關注。整些“某某門”又火上一把。心思全花在這些雞毛蒜皮上的事情上了,卻忘了自己該演戲、唱歌的本分。沒錯,我們現在可以處處看到變了味兒的“包裝”,實在可恨可惡,這種“包裝”是扭曲的,是無意義的。至此,“不包裝”者獲得一分,平局。

  既然扯平,我們便一起來看如何在“包裝”與“不包裝”間權衡。

  先說物吧,哪怕它真“酒香不怕巷子深”。萬一它不是酒,香氣飄不出去呢?比如說,王老吉。涼茶嘛,能怎麼個香法?很多年前,這個品牌只是珠三角的一個粵人小菜,現在已是全國人民的水餃了。沒錯,它靠的是“包裝”闖出來的

  ——不僅是出鐵罐出紙裝那麼簡單,還是靠著廣告宣傳,建立品牌形象等等的“包裝”。一個民族的品牌就這樣壯大了——當然前提是,它要有足夠的實力。涼茶這根本的東西做不好,談何包裝呢?

  人也是這個道理。人不能長得都是美女帥哥吧——那還有“美”“帥”之類嗎?人們可以通過小小的“包裝”來掩蓋自身的一些缺陷,往臉上抹得,往身上穿的,多少有一點會好些。然而最重要的不是表面的“包裝”。內在的“包裝”才是根本,一個人徒有美貌而內心空虛無知,是絕對難成人的。“內在的‘包裝’”需要我們不停地學習,充實自己,強化自己,就像王老吉的涼茶那樣,才有資本把自己在“包裝”了送出去。

  “包裝”了其實沒什麼壞事。“不包裝”也未必不好。只是,我們要看是如何得包裝,包裝於何處,是否合適,世上本無對與錯,好於壞,“包裝”與“不包裝”?見仁見智吧!

  篇三:包裝以見本色

  蒲公英身著絨毛,為的是飛得更高:孔雀開屏,只為顯露本色,人靠金裝,佛靠金裝,沒有包裝,本色總顯得黯淡,唯有包裝彩能締造完美的輝煌。

  人生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事,本色與包裝如同守與攻,看似矛盾,實則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完美有賴它們的有機統一。沒有防守的進攻後勁不足,沒有進攻的防守銳氣羸弱。而更深層次講,進攻亦為守住一方淨土。

  包裝,是為了更好地彰顯本色。

  包裝,讓本色破繭而成蝶。

  潮陽金灶的三稜橄欖,“酥、香、甜”是本色。然而以前由於缺乏包裝,不能形成品牌,所以鮮為外人所知。有的人甚至砍掉橄欖改種其他果樹,只能橄欖價格低迷。後來通過精巧禮品盒的包裝,使橄欖禮盒高貴典雅,於後來時橄欖亦身價百倍。又通過媒體推廣,做大做強品牌。如今,三稜橄欖遠銷海外,村民收入攀升,這巨大效益離不開對橄欖的包裝。優良品質的本色固然重要,但若沒有恰當的包裝,本色如虎落平陽,金匿穢沙,始終無法得到展示。

  包裝,讓本色綻放絢爛鮮花。

  宜華木業是紮根潮汕本土的大型民營企業,如今其優良品質廣為同行業界稱道,企業的利潤亦連年增長。然而,十年前的宜華因融資渠道不足,始終無法大規模發展,甚至因資金週轉困難面臨破產的危險。幸得有識之士指點迷津,精心包裝,最終躋身上市公司行列。資本市場的廣闊天地給予宜華廣闊的舞臺,宜華做大做強,不僅在木業,在房地產等行業也打拼下一片天地。試想,假如沒有當初的包裝,宜華至今豈不仍是農村地區的一間制木材的小作坊?

  包裝,讓本色結出最完美的碩果。

  就連文化名人也是如此哦!有的人偏不信,固執地認為文化靠的是本色純真,來不得半點包裝。那我問問你,如果沒有中央電視臺,你認識于丹、易中天們嗎?這些文化名人,本色是中國人的脊樑。他們刻苦鑽研典籍,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欽可佩。然而,沒有《百家講壇》這個平臺,文化人便缺乏一個展現真知灼見的視窗。沒有央視的包裝,他們的言論便只能是專業領域百家爭鳴中的微弱聲響,而不可能走向大眾。由此可以說:是包裝讓純真本事變得更加完美。

  包裝為本色披上高貴的外衣,本色因包裝展現更綽約的風姿。

  本色以見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