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說明文作文

  曉得時候,爸爸媽媽最愛給我們做科普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範文,歡迎閱讀。

  一

  電池自傳

  我生活在一個大家庭裡。在那兒,每個家庭成員的形態都各不相同:胖的、瘦的、高的、矮的、方的、圓的。我們各盡其職,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說這話可一點兒也不假。試問,從錄音機、照相機到尋呼機、手機,哪個少得了我們“電池家族”啊?據調查統計,我國是乾電池生產、消費大國,一年產量達150億隻,居世界第一位;消費量約為70億隻,平均每個中國公民一年要消費掉5只乾電池呢!由此可見,電池的使用範圍很廣,用量也很大。這也更加鞏固了我們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成了名副其實的使用廣泛的商品之一。

  我是由鋅皮***鐵皮***、碳棒、汞、硫酸化合物組成的,我的兄弟蓄電池則以鉛的化合物為主。隨著我們“電池家族”隊伍的不斷壯大,廢舊電池也悄然滋生。由於廢舊電池所造成的汙染不像大氣、垃圾和水汙染那樣明顯,而是充當一個“隱性殺手”的角色,所以一直得不到人們的重視,但這些廢舊電池雖小,威懾力卻不容忽視。它會嚴重破壞生態環境,這是由我們自身的組成成份決定的。這些物質在使用過程中,被封存著電池殼內部,並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但經過長時間的機械磨損和腐蝕,使得內部的重金屬和酸鹼等洩露出來,進入土壤或水源,造成環境汙染,而且對人體健康也造成一定傷害。據資料顯示,廢舊電池對土壤汙染很嚴重,可以造成農作物絕收。一粒鈕釦電池能汙染60萬升水,相當於一個人一生飲水量;一節1號電池埋在土壤裡,能使1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價值。這樣一來,我們“電池家族”豈不蒙受了“不白之冤”,承擔了汙染環境的罪名?在這裡我要為電池同胞們說句話:我們電池一生的使命就是為人們奉獻,等到失去了使用價值,只剩一幅“渾身是病”的軀殼,難道也是我們的罪過嗎?不!是因為人類缺乏環保意識,才使我們成為元凶。

  目前,人們的環保意識還很淡薄,也根本沒有意識到廢舊電池的危害性。有不少人把它與生活垃圾一同倒掉,形成了巨大的汙染源。世界上生活垃圾的處理方式主要是衛生填埋、焚燒和堆肥,混入其中的廢舊電池也在這三個過程中發生了汙染作用。當採用填埋的方式時,廢舊電池的重金屬通過滲濾作用汙染水源和土壤;當採用焚燒的方式時,廢舊電池在高溫下,腐蝕裝置,某些重金屬在焚燒爐中揮發在飛灰中,造成了大氣汙染。焚燒爐底重金屬堆積,給產生的灰渣造成汙染;當採用堆肥的方式時,廢舊電池的重金屬含量較高,造成堆肥的質量下降。除此以外,人們也會採用再利用的方式。這樣的話,工藝雖然容易掌握,但回收率只有82%,其餘的鉛以氣體和粉塵的形態出現,同時冶煉過程中二氧化硫會進入空氣中,造成二次汙染,直接危害了操作工人的健康。

  我們“電池家族”在此呼籲:請人們正確利用我們,讓我們能夠持續造福人類。為了減輕廢舊電池所帶來的汙染,我建議人們對其進行回收處理。目前具有一定規模的廢舊電池處理方式主要有熱處理法、溼處理法、真空處理法等。熱處理法是將廢舊電池磨碎,然後送往爐內加熱,這時可提取揮發出的汞,溫度更高時鋅也蒸發,鐵和錳則熔合成鍊鋼所需的錳鐵合金,從而變廢為寶。溼處理法利用了除鉛蓄電池外,各類廢舊電池均有溶解於硫酸的性質,然後藉助離子樹脂從溶液中提取各種金屬,用這種方式獲得的金屬比熱處理法所得金屬純淨。真空處理法是先在廢舊電池中分揀出鎳鎘電池,再從餘下粉末中提取鎳和錳。

  這樣一來,我們“電池家族”又可變廢為寶,繼續奉獻於人類。作為電池的我相信,只要人們增強環保意識,我們會更好地造福於子孫後代!

  二

  葵花

  兒時在街上玩耍,常唱著這樣一支歌:“什麼鳥兒愛奔跑?什麼鳥兒愛歌唱?什麼花兒水中開?什麼花兒向太陽……”其中這“向太陽”的花兒,就是葵花。

  葵花,又名向日葵。為什麼叫向日葵呢?就因為葵花的花盤會轉動。每天早晨,太陽剛一出來,花盤就向著太陽。從早到晚,不管太陽在什麼位置,葵花總是向著太陽。這,大概就是它的名字的來由吧。

  那麼,葵花的花盤為什麼總是向著太陽呢?記得小時候,我聽到過這樣一個傳說:太陽神原來有好幾個兒子,他們輪流在天上值日。其中的一個兒子,覺得總在天上太沒意思,就偷偷地溜到地上來玩。可是一從天上下來,他就不能發光了,身不由己地落到一棵小樹的頂上,日久天長,他就和樹長在一起,逐漸變成了葵花。到了這時,他又覺得還是天上好玩,後悔極了。想回到天上去,卻再也不可能了。從此,他只好在地上看著在天上輪流值日的太陽兄弟,

  每天從早到晚,日復一日,目光始終不離開太陽。上了中學,學習了植物課,對葵花為什麼總是向著太陽轉有了科學的認識。植物學家發現,在葵花盤的背後,有一種對光的辨析能力特別強的物質。這種物質喜陰不喜陽,為了避免受到光照,就便花盤的正面不斷地改變方向,永遠跟著太陽轉。由此看來,葵花向太陽,不是什麼神的意志,而是生活的一種本能。

  葵花,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到了成熟的季節,個子足有七八尺,八九尺,甚至一丈多高。杯口粗細的莖稈上頂著一個金燦燦、沉甸甸的大花盤,在肥大的葵葉襯托下,真有氣魄,真威風呀!

  葵花和大多數植物一樣,也是春種秋收。一般在芒種前後播種,幾天後,嫩芽就會破土而出了。起初嫩芽只長出兩個莢,渾身上下都是深綠色。莢厚厚的,是略長一點的橢圓形,沒有一點稜角,莖也很光滑。當它長到一尺多高的時候,樣子和顏色完全變了。先前的深綠色都漸漸地變淺了。新長出的葉子每片都有了一個葉尖,整個葉子成了桃形。莖也粗了,同時長出了短短的絨毛。在頂部,還長出了一個小小的花蕾。這時,只要水肥適當,它就會很快地成長起來。到了六七月份,它長到一人多高時一般就不再向高處長了,像芭蕉扇般大的葉子從下往上逐漸變黃了,只有那個頂部的花蕾卻迅速地長大了,像一個大花盤。

  花盤周圍的花瓣,是金黃色的,精神抖擻,像是站崗的衛土。花盤有無數的小黃花,密密匝匝地擠在一起,但排列得整整齊齊,井然有序。葵花成熟時,那大花瓣和小黃花就逐漸地脫落了。在小黃花的下面便露出了黑色的葵花籽來。

  葵花可以供人們觀賞,但主要還是一種經濟作物。葵花籽可以食用,也可以榨油;葵花杆可以作籬笆,也可以作燃料;葵花的葉子還可以漚肥……

  初秋,驕陽普照著萬物,庭院裡的葵花朵朵都向著太陽,看著這情景,我想到了我自己,也想到了我們的黨……

  三

  地震

  我們最熟悉的波動是觀察到水波。當向池塘裡扔一塊石頭時水面被擾亂,以石頭入水處為中心有波紋向外擴充套件。這個波列是水波附近的水的顆粒運動造成的。然而水並沒有朝著水波傳播的方向流;如果水面浮著一個軟木塞,它將上下跳動,但並不會從原來位置移走。這個擾動由水粒的簡單前後運動連續地傳下去,從一個顆粒把運動傳給更前面的顆粒。這樣,水波攜帶石擊打破的水面的能量向池邊運移並在岸邊激起浪花。地震運動與此相當類似。我們感受到的搖動就是由地震波的能量產生的彈性岩石的震動。

  第一類波的物理特性恰如聲波。聲波,乃至超聲波,都是在空氣裡由交替的擠壓***推***和擴張***拉***而傳遞。因為液體、氣體和固體岩石一樣能夠被壓縮,同樣型別的波能在水體如海洋和湖泊及固體地球中穿過。在地震時,這種型別的波從斷裂處以同等速度向所有方向外傳,交替地擠壓和拉張它們穿過的岩石,其顆粒在這些波傳播的方向上向前和向後運動,換句話說,這些顆粒的運動是垂直於波前的。向前和向後的位移量稱為振幅。在地震學中,這種型別的波叫P波,即縱波,它是首先到達的波。

  彈性岩石與空氣有所不同,空氣可受壓縮但不能剪下,而彈性物質通過使物體剪下和扭動,可以允許第二類波傳播。地震產生這種第二個到達的波叫S波。在S波通過時,岩石的表現與在P波傳播過程中的表現相當不同。因為S波涉及剪下而不是擠壓,使岩石顆粒的運動橫過運移方向。這些岩石運動可在一垂直向或水平面裡,它們與光波的橫向運動相似。P和S波同時存在使地震波列成為具有獨特的性質組合,使之不同於光波或聲波的物理表現。因為液體或氣體內不可能發生剪下運動,S波不能在它們中傳播。P和S波這種截然不同的性質可被用來探測地球深部流體帶的存在。

  S波具有偏振現象,只有那些在某個特定平面裡橫向振動***上下、水平等***的那些光波能穿過偏光透鏡。穿過的光波稱之為平面偏振光。太陽光穿過大氣是沒有偏振的,即沒有光波振動的優選的橫方向。然而晶體的折射或通過特殊製造的塑料如偏光眼睛,可使非偏振光成為平面偏振光。

  當S波穿過地球時,它們遇到構造不連續介面時會發生折射或反射,並使其振動方向發生偏振。當發生偏振的S波的岩石顆粒僅在水平面中運動時,稱為SH波。當岩石顆粒在含波傳播方向的水質平面裡運動時,這種S波稱為SV波。

  大多數岩石,如果不強迫它以太大的振幅振動,具有線性彈性,即由於作用力而產生的變形隨作用力線性變化。這種線性彈性表現稱為服從虎克定律,是以與牛頓同時代的英國數學家羅伯特·虎克***1635~1703年***而命名的。相似的,地震時岩石將對增大的力按比例地增加變形。在大多數情況下,變形將保持線上彈性範圍,在搖動結束時岩石將回到原來位置。然而在地震事件中有時發生重要的例外表現,例如當強搖動發生於軟土壤時,會殘留永久的變形,波動變形後並不總能使土壤回到原位,在這種情況下,地震烈度較難預測。

  彈性的運動提供了極好的啟示,說明當地震波通過岩石時能量是如何變化的。與彈簧壓縮或伸張有關的能量為彈性勢,與彈簧部件運動有關的能量是動能。任何時間的總能量都是彈效能量和運動能量二者之和。對於理想的彈性介質來說,總能量是一個常數。在最大波幅的位置,能量全部為彈性勢能;當彈簧振盪到中間平衡位置時,能量全部為動能。我們曾假定沒有摩擦或耗散力存在,所以一旦往復彈性振動開始,它將以同樣幅度持續下去。這當然是一個理想的情況。在地震時,運動的岩石間的摩擦逐漸生熱而耗散一些波動的能量,除非有新的能源加進來,像振動的彈簧一樣,地球的震動將逐漸停息。對地震波能量耗散的測量提供了地球內部非彈性特性的重要資訊,然而除摩擦耗散之外,地震震動隨傳播距離增加而逐漸減弱現象的形成還有其他因素。

  由於聲波傳播時其波前面為一擴張的球面,攜帶的聲音隨著距離增加而減弱。與池塘外擴的水波相似,我們觀察到水波的高度或振幅,向外也逐漸減小。波幅減小是因為初始能量傳播越來越廣而產生衰減,這叫幾何擴散。這種型別的擴散也使通過地球岩石的地震波減弱。除非有特殊情況,否則地震波從震源向外傳播得越遠,它們的能量就衰減得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