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舞記賞析句子

  觀舞記中作者用精妙的語言展現了印度卡拉瑪姐妹高超的舞蹈技藝,表達了對她們的讚美、感激和懷念之情。同時也揭示了民族藝術之根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的內涵。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歡迎參考閱讀!

  觀舞記句子賞析如下:

  “輕雲般慢移,旋風般疾轉”說明節奏變化極快,節奏豐富

  “蓮花的花開瓣顫,小鹿的疾走驚躍,孔雀的高視闊步”表現了舞蹈輕捷靈活的特點

  “孔雀的高視闊步”表現了高貴的氣質

  而這一切都被這卡拉瑪姐妹溶合在一起,而作者也使用一系列排比句,結合比喻手法,將這豐富多彩的舞蹈展現了出來。

  作者寫舞蹈家如何隨著樂聲翩翩起舞時,先概述她怎樣運用四肢五官、服飾腳鈴,以及她那時緩時疾的舞步,來表達繁複的人間亙古難以訴說的離合悲歡之情;然後再作細部的工整描繪,忽而顰蹙,忽而粲然,忽而垂睫,忽而嗔視,忽而溫順,忽而威武。而對作者為之心折的蛇舞,更是作了細緻入微的描摹,從頸的輕搖,到肩的微顫,再寫到平展的雙臂如何作柔韌的蠕動,我們從這裡不僅是看到了無可疵議的風姿,更感受到那扣人心絃的旋律

  假如我是個詩人,我就要寫出一首長詩,來描繪她們的變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個畫家,我就要用各種的彩色,渲點出她們的清揚的眉宇,和絢麗的服裝。

  假如我是個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來傳達出她們輕捷的舞步,和細響的鈴聲。

  假如我是個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擬出她們的充滿了活力的苗條靈動的身形。

  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的假設句表達她的讚美之情

  我們看她忽而雙眉顰蹙,表現出無限的哀愁,忽而笑頰粲然,表現出無邊的喜樂;忽而側身垂睫表現出低迴宛轉的嬌羞;忽而張目嗔視,表現出叱吒風雲的盛怒;忽而輕柔地點額撫臂,畫眼描眉,表演著細膩妥貼的梳妝;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幾乎聽得見錚錚的弦響。

  作者用六個“忽而”細緻地描繪舞蹈者的神態變化,作者在這一小節開頭說“我們雖然不曉得故事的內容”,那她又為什麼能如此細緻地描繪舞蹈者的神態變化?那是因為表演者的表演太逼真動人,以至於使觀眾被完全吸引了,以至於跨越了國家與文化的界限。

  《觀舞記》語言賞析

>

  優美的散文都要藉助形象描繪、意境創造來抒發情感、發表議論、表現主題。語言是形象和思想的物質外殼,沒有準確、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就無法描繪出鮮明的形象,無法創造出深遠的意境。語言優美是散文的一大特色,有的質樸,有的華麗,有的簡潔明快,有的含蓄凝重,有的精煉優美,有的色彩和諧,有的節奏自然,有的韻味雋永……

  鑑賞散文首先要反覆誦讀仔細咀嚼。朗讀得好,散文的藝術魅力就出來了。要潛心品味作者是怎樣遣詞造句,怎樣運用修辭,怎樣靈活構思和安排語句,使語言產生特殊的審美效應。理解、鑑賞語言主要是對妙詞、美句、好段的理解與賞析。下面以《觀舞記》為例,談一下如何品析語言。

  《觀舞記》是一篇如詩似畫的優美散文。作家冰心一向以清新秀麗的文筆著稱,她高超的語言技巧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揣摩一些精緻的形容詞,探討比喻、排比兩大修辭所帶來的魅力就成了本課實施教學的深入環節。目的是讓學生切實體會到印度舞蹈的藝術美。

  教學本文,我立足讓學生實現兩個目標:一是讓學生在美讀的基礎上學會如何賞析文中的優美語段,與中考的現代文賞析題掛鉤,打好中考的基礎,二是讓學生學習運用修辭手法描寫視覺形象的寫作手法,進行仿寫片斷練習,為寫大作文奠定基礎。

  《觀舞記》這一課可從文題的“觀”字切入,觀什麼?怎樣觀?如何觀?從哪些方面觀,這樣逐步推進,就便於學生理解,也符合解讀課文的思路。

  在板書課題時,我將“觀、記”二字設計為楷書,“舞”字設計為靈動飄逸的行書。最後的豎拉得較長,喻指舞者修長的腿部線條。讓學生初步感知,書法的“舞”之美。

  我們看到,作者以頗為作難的設問,引出的四個排比的假設句中,用準確而調和的色彩,勾畫出這一對舞蹈家的“變幻多姿的旋舞”、“清揚的眉宇,和絢麗的服裝”,她們“輕捷的舞步,和細響的鈴聲”,以及她們“充滿了活力的苗條靈動的身形”。一寫動作之變幻,二寫色彩之絢麗,三寫聲音之優美,四寫形體之靈動,總寫卡拉瑪姐妹舞蹈的精妙絕倫,深深地表達了作者的無限喜悅、高度讚美之情。讀者急不可待的心情可想而知,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可是,作者對這些飽含情意的藝術語言,用來表達她心頭的驚喜,似乎尚感不足,她又重新設喻,用嬰兒的純真雙眼,突然看到“朝陽下一朵耀眼的紅蓮,深林中一隻旋舞的孔雀”,以這些鮮活的形象,來描畫她心中所得的總的印象,和她的“滿心的歡喜和激動”。

  倘若我們把文章的第一部分比之為中國畫中的寫意,因為它的用筆是這樣簡練,而又如此形神兼備地點染出了作品的意境,那麼,這文章的第二部分可以視之為工整細緻的工筆畫法了。

  你看,作者用她那丹青妙筆,細膩地描繪了臺上的裝置和它的靜穆氣氛之後,又給我們刻畫了舞蹈家出臺亮相時的那美妙的一瞬:她似乎是低頭合掌來到臺口,那絢麗的服裝正讓人耀眼,她緩緩抬起頭來,以她那“秀麗的面龐,和那能說出萬千種話的一對長眉,一雙眼睛”,把全場的觀眾的視線吸引過去。人們屏住呼吸,一切讚歎、歡呼,全然緘默於胸,深恐任何一絲聲響,會把這位再生之光驚逝。

  作者寫舞蹈家如何隨著樂聲翩翩起舞時,先概述她怎樣運用四肢五官、服飾腳鈴,以及她那時緩時疾的舞步,來表達繁複的人間亙古難以訴說的離合悲歡之情;然後再作細部的工整描繪,忽而顰蹙,忽而粲然,忽而垂睫,忽而嗔視,忽而溫順,忽而威武。而對作者為之心折的蛇舞,更是作了細緻入微的描摹,從頸的輕搖,到肩的微顫,再寫到平展的雙臂如何作柔韌的蠕動,我們從這裡不僅是看到了無可疵議的風姿,更感受到那扣人心絃的旋律。

  “她用她的長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間的褶裙;用她細碎的舞步,繁響的鈴聲,輕雲般慢移,旋風般疾轉,舞蹈出詩句裡的離合悲歡”。

  如蓮花的花開瓣顫,小鹿的疾走驚躍,孔雀的高視闊步,都能形容盡致,盡態極妍!

  這裡的比喻的生動形象,對比的特色突出,對偶的嚴謹精當,排比的整齊灑脫,疊詞的飄逸恬靜;四字詞語的古樸自然、凝練雅緻,長短句的起伏跌宕、參差錯落等,無不閃耀著美的光輝。教師適時點撥,建立起了一種能夠觸發的審美聯絡,讓學生插上審美想象的翅膀,做到了從語言中感知,從品味中感悟,從想象中創造,開啟了學生聯想和想象的大門。

  通過朗讀,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作品的藝術形象,進而更深刻的挖掘作品的意境美、哲理美。朗讀是初步感知散文語言理趣之美的最好方法。

  泰戈爾在他的散文詩集《再次集》中的《劇本》篇中,曾經用詩的語言對散文的藝術魅力作過如下的闡述:

  散文時而噴射火焰,時而傾瀉瀑布,散文世界裡有遼闊的平原,也有巍峨的山嶺,有幽深的森林,也有蒼涼的荒漠……散文沒有外表的洶湧澎湃,它以輕重有致的手法,激發內在的旋律。

  我們以此來印證冰心的這篇散文,不是更有助於對這一佳作的理解與欣賞麼?

  卡拉瑪姐妹都還年輕,她們的技藝固然出眾,但在古老的印度文化面前,只能是榕樹上的兩條柔枝。這是作者的比喻,也是作者對年輕舞蹈家的期望;讚美不同於溢美,這正顯出作者的仁慈敦厚,並且給我們有益的啟迪。

  教師要善於設定問題,引起學生思考。在課上,我設定了這樣幾個問題。作為欣賞者,在冰心眼中,印度舞蹈具有什麼特點呢?請找出具體的詞來。課文從哪些方面來表現印度舞蹈之美的,你能找出來嗎?再加以示例明確***我們進行人物描寫時可以從語言、動作等方面描寫***,這樣就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尋找、思考,也規範了學生答題的形式和內容。

  “詞以一字為工”。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課文一些精彩的詞句作賞析、揣摩,體味祖國語言的豐富內涵和無窮魅力。如教學冰心《觀舞記》這篇課文中,我引導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你發現哪些美的詞語、句子等為作者塑造美的形象做出了大的貢獻,請找出來 ”。學生對此很有興趣,找出了很多例子。如:量詞美:一首長詩、一朵紅蓮、一個嬰兒、一對長眉 、一雙眼睛;短句美: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聲唱起;動詞美;描繪 、點染、傳達、 模擬 、描寫等;反義詞美:哀愁——喜樂, 雙眉顰蹙——笑頰粲然 ,慢移——疾轉 , 低迴婉轉——叱吒風雲。這個環節,我通過指導學生仔細揣摩作者在用詞遣句方面的功力,體味文章的語言美,正因為冰心的語言如此富於表現力,冰心對卡拉瑪姐妹舞蹈的讚美之情才如此真切,卡拉瑪姐妹的形象才會在觀眾的眼裡如此美麗動人。

  語言是語言學習的最高層次。學生在課文學習中,積累了優美的詞句,最終目的是運用到生活中去,即“學為己用”。仿寫練習就是非常簡單、有效的方法,這在大多數課文中都可以嘗試進行。讓學生仿寫《觀舞記》中“假如我是個雕刻家……但是除了咿呀之外,他找不到合適的語言”有一個學生是這麼仿寫的“假如我是一個哲學家,我就要在思想中表達她們美好的心靈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然而我什麼也不是!我只能用我自己平凡的語言來刻畫著醉人的藝術境界。如同一顆種子,掉在雲彩下一片燦爛的稻田,高山上一顆繁密的榕樹,他想唱出他心中的喜悅,但是除了無言之外,他找不到更形象的反映。”通過仿寫,學生的靈感得到了激發,創新能力得到了昇華。或者請以“假如”開頭,圍繞一箇中心,用排比修辭仿寫幾個句子。一名同學寫道:假如我是一彎明月,我一定要為你們帶來一絲光明;假如我是一棵大樹,我一定要為你們撒下一片濃陰;假如我是一把巨傘,我一定要為你們撐起一片藍天;然而我只是一位平凡的老師,我只能引領你們在知識的海洋中航行。

  最後強調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在分析語言藝術的魅力時,一定要緊扣文字。